在朋友圈一言不合就互删好友,值得吗?
2022-03-07 17:13

在朋友圈一言不合就互删好友,值得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玛雅蓝,编辑:翻翻,原文标题:《“认同XX的请互删”,就这样丢掉朋友,值得吗?》,头图来自:《花束般的恋爱》


“认同XX的朋友请互删”。最近几天,我在朋友圈里刷到了很多类似言论,每次看到时都心里一惊。


如果这些信息是某个“点赞之交”发的倒还好,顺手划过、或者点开头像一键删除就行。但如果说这话的是亲近的家人、朋友、伴侣(往往如此),恐怕就不那么让人好受了。


还有小区的业主群吵架,累了 | 微博截图


和亲近的人发生价值观冲突会让人感到,原来自以为熟悉的那个人竟然有这样的一面,原来与“我们”在网上激情对骂的“他们”就在身边。你可能还会感到自己重要的一部分被反驳、否定,甚至很难再信任他们。


这样的“价值冲突”不是说翻篇就翻篇的,它可能对亲密关系造成真实伤害。


2019年英国脱欧公投期间,《独立报》(the Independent)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约20人中就有一人因为脱欧与家人争吵甚至断绝关系,约12人中就有一人因此和朋友反目[1]


要因为价值观分歧而放弃一段重要的关系吗?好像不太值得。但如果选择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我们又会焦虑、难过,无法自处。


该如何处理这样的观念冲突呢?


太长不看版:


  • 网络讨论的一些固有特征容易激化矛盾,这不是ta的错,也不是你的错;

  • 就算ta发表了你不认同的言论,ta在实际面对问题的时候也可能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 承认你们是不同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观念,同时更多地关注双方的共同之处。


好好的人,怎么一上网就傻了?


研究证明,社交网络确实会让人输出更多不理性的信息。


人们天然倾向于关注那些会引发恐惧、愤怒、悲伤等消极情绪的信息,而不是积极的信息。这样的倾向刻在我们的本能当中,因为避免危险对生存至关重要。所以铁链女、乌克兰局势这样的事件一旦发生,就会把许许多多的人卷入情绪的漩涡当中。


此外,隔着网络,信息本身也容易被曲解。


和人类的历史相比,网络通讯的普及时间太短,我们其实非常不擅长仅仅通过文字来解读他人的意图,这是因为文字消息缺失了一类重要的信息:非言语信息。


非言语信息包括语气、眼神、表情、肢体语言。在面对面交流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信息把握谈话的节奏,传递和感知情绪,这些“言外之意”的缺失很容易引发误会[2]


比如,我们很难在对方表露出不快的时候及时转移话题,或判断一句话到底是不是开玩笑。而在互联网上,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表情包来辅助表达情绪,比如大家熟悉的“狗头保命”。但同一个表情在不同人眼里,又可能有不同的解读。(比如令人心情复杂的黄豆微笑)


所以,当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亲朋好友发表了迷惑言论,请记住:这时候你无法判断ta真实的情绪状态,你看到的只是人类复杂情绪一瞬间的一个切片。Ta这句话是不是出于反讽?Ta是不是刚刚看了一篇富有煽动意味的文章?Ta是不是在线下和某人吵了起来?这些你都不知道。


网络发言,仅供参考


还有一个事实或许能减少你对ta的失望: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境的影响,一个人在网络上讨论某个抽象概念的时候这么说,不代表ta真的是这么想的,更不代表ta在实际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也会这么做。


在过去,我们交流的背景信息很大程度上受到空间的限制,广州的张三无法理解北京的寒冷。如今,网络媒介的发展让我们得以迅速接触到远方的信息,当北京的李四在朋友圈发了雪景照片,广州的张三可以点个赞。


这是传播学家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在《消失的地域》(No Sense of Place)中提出的观点。这本书主要关注电视媒体的影响,但他的许多观点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互联网。


这种转变的一个后果是,我们常常感觉到,自己“不得不”对某个话题发表意见。在整个朋友圈就乌克兰局势激烈辩论的那几天,你可能会想:这时候发快乐生活照会不会不合时宜?我要不要和大家一样去讨论时事?


在这些无形的压力之下,人们常常被裹挟着参与讨论。也就是说,你在网上看到的令人血压升高的言论,有很多可能只是跟风发言。发言者本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甚至可能原本对这个话题就毫无了解。


而当面对眼前真实的人,共情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为了帮助亲近的人,人们有时甚至能做出自己道德上不认同的事情。今年2月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在激烈反对堕胎的美国人(有的是因为宗教原因,有的是因为教育原因)中,仍然有将近半数的人愿意在亲朋好友需要堕胎的时候提供帮助[6]。研究者们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言行不一的善”discordant benevolence)


他们通过深度访谈,发现人们将自己的选择合理化主要有三种方式:


  • 同情(commiseration):虽然家人/朋友并不完美,但是她们仍然应该得到关心

  • 豁免(exemption):保留自己对堕胎的反对态度,但是为家人/朋友找到一个借口

  • 自主(discretion):基于道德个人主义,承认家人/朋友有自己独立的道德观念。


这些策略说明,即使在意见逐渐两极分化的今天,人际关系仍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为了满足亲朋好友的需要,为了身边人的幸福快乐,人们是愿意做出让步的。当真正的危机到来时,人性的光辉依然会闪耀。


意见不同,也能做朋友


首先,不要试图在观点矛盾的问题上说服对方,更不要攻击对方,否则很可能“赢了吵架,输了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经历的产物。我们的成长过程,受到的教育,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都在塑造着我们的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否定一个人的观念,可能意味着否认ta的经历、感受和生活方式。就算是再亲密的人,也无法分享你的整个人生。


承认自己的感受、坚守自己的立场,同时承认别人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想法可能与你不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多地关注彼此的共同点和联系。如果可以在友好的氛围下进行讨论,你们可以展开聊聊自己的观点,或许最终会找到一些共通之处,比如你们其实都认同某种价值观,只是在如何实现它的观点上产生了分歧。哪怕最终结论是“我们都同意我们无法达成共识”,也是达成了一种新的共识。


当然,你也可以先放下分歧,更多地关注你们之间的共同点。如果你感到谈话开始变得不友好,让你感到不舒服,可以借助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以不冒犯对方的形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转移话题。


这是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提出的一套沟通方法,它包含四个要素[8]


  • 观察:不带评判地描述对方的行为;

  • 感受:觉察ta的行为使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将其表达出来;

  • 需要: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

  • 请求:告诉对方你希望ta做什么。


例如在本文讨论的情况下,你可以这么说:


“我发现我们一聊这个话题就会吵起来(观察),这让我感到很难过(感受)。我希望和你一起度过的时光是快乐的(需要),我们可以谈点别的吗(请求)?”


你可能会觉得这么说有点生硬,好像背台词一样,不过没关系,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掌握这套方法。非暴力沟通是一种通用技巧,可以应用在许多场景中。卢森堡本人后来就成了一名和平活动家,将这套方法应用到国际事务谈判中去。


总而言之,既然对方是你重要的人,你们一定分享了某些共同的东西,比如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兴趣,或者在其他话题上的一致意见。因为亲近之人的存在,我们感到回忆有了备份,未来有所期待;奶茶第二杯半价有人同享,深夜回家时有人留一盏灯。虽然互联网为我们展现了更广阔的世界,但陪伴我们体验美好或穿越风浪的,终归还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那样,爱具体的人。


参考文献

[1]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uk/politics/brexit-family-friends-argument-remain-leave-eu-opinion-poll-bmg-survey-a9147456.html

[2] Plumb, M. D. (2013).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instant messag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Utah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2013.).

[6] Cowan, S. K., Bruce, T. C., Perry, B. L., Ritz, B., Perrett, S., & Anderson, E. M. (2022). Discordant benevolence: How and why people help others in the face of conflicting values. Science Advances, 8(7), eabj5851.

[7] 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20/09/18/few-trump-or-biden-supporters-have-close-friends-who-back-the-opposing-candidate/ 

[8]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 华夏出版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玛雅蓝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