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摇滚人,在春天育种
2022-03-24 20:11

一个摇滚人,在春天育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明治(ID:china30s),作者:斯唐,编辑:ziyi,原文标题:《为了再吃一口童年滋味的西红柿,一位摇滚人开始务农》,头图来自作者


因为追求童年时吃的那种滋味的西红柿,我从摇滚乐跨到了农业,然后以一名生态食物消费者的身份志愿助力本地有机农场土壤与种子的项目,边学边干,深入到食物的源头,去探索。


我用一个月的时间记录我所支援的有机农场工作的一点一滴,在日常细节中去寻得上述问题的答案,带大家走入一个不一样的农业与自然世界。


去寻找我们遗失掉的种子


这是三月的第一天,天气渐渐转暖,平均温度都上了十几度,是时候育种了。


育种前需要将农场之前收集、自留的农家种做一个盘点:种子需要分门别类、拍照、编号、登记、入档。然后再根据每个种子不同的特性浸种、催芽、育苗,最后移植。



玉米记录


豆子记录


这些都是细碎繁琐的活,一系列流程光记录就需要几个人几天的工作量,这几天的工作基本都围绕着种子盘点来进行。


拍摄种子的小摄影棚


和小伙伴一起做种子记录


从2020年开始,农场就开始了有意识地对一些适应本地气候的种子自留、繁衍,进行保育。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农业也是蒸蒸日上,以前人留种大概以“好吃、能种、产量稳定”这几个方面来考虑,“好吃”这个方面尤其重要,口感某种程度上会排到第一位。随着社会发展和商品流通的需求增加,种子的基改技术越发成熟,好不好吃并不那么重要了(也许在一些高端的蔬菜品类会有需求),最主要的还是以“产量、抗病虫害性、能否耐运输、储藏等”为标准来选种。


所以有时候我们去菜场,发现虽然食物琳琅满目,但其实口感是比较单一的,比如水果很多以“甜、爆表的甜”来作为卖点,蔬菜以“大、肥”为主。可是仔细观察自然界里可以食用的作物,很多并没有那么甜,而是交织了酸甜苦辣各种口感,作物个头也不是那么蠢蠢均一的大,而是大小不一。虽然人类对于作物有了很多的驯化,但总体上在口感与生物多样性上,我们是在走退化路。


我们一直说希望社会是多元的、思想是多元的,为什么不能让农业也多元化一点?除了化工的农业外,也让自然多参与点,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去找找我们曾经遗失掉的种子,去让那些板结的、过于劳累的大地休息下,恢复点生命力。大地是慷慨的,只要一些顺应天时的、善意的对待,我们将收获很多不一样的、有生命力的食物。


这就是我在本地有机农场的工作,协助农夫们去更好地留种,恢复土壤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最大的收获就是我贪吃的嘴,那种自然和谐中的出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一个人身心对于美好食物的渴望。


兜兜转转,当我终于找到儿时西红柿的品种,并成功种植,丰收的那一刻,摘下,塞入嘴里,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魂牵梦绕的儿时田园生活,由味觉演化成了记忆的重现,仿佛时光倒流,在乡下的童年时光历历在目,我和爷爷在菜园里快乐地唱着歌,摘了西红柿,擦掉灰与泥,大口大口地啃,汁水四溢的脸庞,爷爷宠溺地擦擦,太阳温暖且明亮。


能起沙的老品种西红柿现在不多了


如果说疗愈大地是一种修行,当人类愿意放下傲慢的心,追随祖先的足迹,去照顾好这一片土地与生灵时,我们也在疗愈曾经共同的集体创伤,这在战争、疫情、金融风暴等负面事件频发的今天,尤为珍贵与重要。


生机勃勃的绿肥:紫花苕子,豆科,可固氮,绿肥打入大地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食有源,心有根


今天没有去农场,偷闲一天。把前几天采的蔬菜整理了下,一部分腌渍做泡菜,一部分做了午餐,和爱的人一起分享。


吃不完的食物“酵"起来,通过发酵低盐泡菜,用益生菌来保存食物,这样既减少了浪费,又能摄入多种有益菌来平衡人体的肠道健康,“发酵”——这是人类早于火之前最早的保存食物的方式。


自从做了食物相关的事,大部分时间如果不在农场吃饭就在家吃饭。特别喜欢在家吃饭的感觉,食材好,都是有机/生态方式出产,用心地种植,用心地烹饪,没有很多重口的调味品和复杂料理方式,天然的食材,接近本味。在外吃饭虽然也有好吃的,但最好的饭还是在家吃的,好的食物不腻,不口干,吃完舌尖带回甘,清炒水煮清蒸都很美味。


很多人说,你们家90%以上全部有机食材一定很费钱吧?听起来有机食材比普通的食材要贵2~3倍,但算下来外面吃饭随便一个盒饭都要二三十,而自己做的话,全部有机/生态食材一顿也差不多这个费用甚至更便宜,只需要付出一些时间与精力,慢慢适应这个过程后就成了习惯。


现在我做一顿饭所花的时间(1~2人食)大概可以半个小时搞定,更重要的是与家人、朋友同桌而食,相伴的时光在忙碌的工作中格外珍贵,了解到了食物是怎么生产出来后,一餐一饭都特别珍惜。


食有源,心有根,从源头去把控我们的食物,既支持了友善环境的生态农夫,给他们的生计助力,又能和我们所爱的人一起能分享到美味、健康的饮食,何乐不为呢?


有点时间、有点精力,可以尝试直接跟生态小农购买食材,这是另外一种独立、可替代式的饮食体系。与农为友,不仅我们自己与家人吃得好,同时还会了解到大地、农业、自然里很多很多有意思的趣事呢。





一部分在家做的饭,这是我一人食的时候。




这是两人食,和我的先生,基本所有食材都来自于各家农场。


在本地有机农场的时候,其中一餐,大家轮流做饭。


去支援外地农友,农忙的时候,我负责做饭。


农业的“朋克精神”


在生态农业中,一个可持续的农场经营也涉及到是否能留种的问题。随着现在杂交种、转基因种源的广,常规种子、传统老品种、农家种越来越少,这就会导致一种情况的出现:有时候我们祖辈们还能吃到的食材到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子子孙孙就吃不到同样味道的菜了,随之一些传统烹饪/制作的食品工艺也逐渐消失,比如一些发酵的、腌制类的食物需要的特定蔬菜,或者一些特殊用途的作物就不再出现了。


商业全球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类似,大品牌吞并小品牌,看似市场繁盛,选择性多,其实大家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也越来越趋同。对于种子也一样,农夫们留种越来越少,买种越来越多,技术的手段也使一些作物减少了自繁的能力,比如一些水果不再有籽,而是通过扦插等无性繁殖的手段进行繁衍,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食材单一化,伴随的饮食文化的消失,从农业生物多样性来说,也是一大损失,尤其一些作物基因单一化、抗逆性差,也许一场不可治愈的病毒感染会造成一种农作物的灭绝。




比如野生香蕉有籽,但如果香蕉有籽,吃起来口感不好,所以需要一代代地甄选,培育出“无籽肉多”的香蕉。


在20世纪50年代前,那时候大家吃的香蕉叫“大麦克”,据说,这种香蕉个头大、风味足,比现在的香蕉(华蕉)好吃多了。


从19世纪开始“大麦克”就在大量种植,香甜美味的口感非常受市场欢迎,在欧亚非等地被广泛种植,直到1927年一种叫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真菌疯狂席卷了全球的香蕉园。


由于所有的“大麦克”都是扦插无性繁殖,种子功能性退化导致无法留种、基因雷同,对这种病菌无抵抗能力,感染后的香蕉迅速死亡。到1950年“大麦克”彻底灭绝,人类再也没有这种香甜可口的大香蕉吃了。


现在的香蕉叫“华蕉”,是科学家好不容易从泰国一个小村落里淘到的另外“大麦克”代替品。“华蕉”个头比“大麦克”小,口感和风味相差很多。可惜的是,华蕉也是无性繁衍的产物,也许某天一个致命病毒的产生,华蕉也会消失。


所以对于农业生物多样性来说,种源多样化极为重要,各地能根据自身情况保留些适应当地的农作物种子,那么东边不亮西边亮。在疯狂的技术与资本催长下,也许一个不小心,某个作物就会走上了灭亡之路,但如果还有一些此作物最原始的父本、母本植株还留着,也许就还有复原的希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推动农夫保留自留种的传统,不仅能实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有,当拥有了自留种、提纯复壮的技术,农夫完全可以拍个胸膛地说:“老子能自留种,自力更生,繁衍不息,就不用买种,就不怕资本下单一种质的侵袭与控制!”


这就是农业的“朋克精神”,也是人类食物可持续体系的传承之光!


农场安的自留种实验地,农夫阿汤哥在巡田,记录自留种的作物长势。


部分本地的蔬菜自留种,有些老品种口感是上一辈人怀念的。比如黄籽菜不结球白菜很少有地方种了,以前在周庄是当地人做外婆菜的最佳原材料,现在的复种也可以复兴随之的饮食文化。




各个品类的BD番茄育苗



春天是育种的好时机,除了本地自留种,其他的外来优秀的品种也开始逐渐落户,适应本地的气候。



春光无限好,小苗苗纷纷探出了头


农场的第一需要,是活下去


惊蛰过后,真是万物疯长,每天去农场,都感觉一天一个样,枇杷开了好多花,田埂上不知名的野花一簇簇的,还有菜苔、竹子,都是一天天抽长,春风和煦,大地复苏,连风都是草木的清香。





这几天气温在十几度上下,前天下了小雨,湿度也够,特别适合小苗苗生长。


今天继续育苗。


阿汤哥说今天主要育三个品类的作物,分别是:玉米、西葫芦、南瓜。


我问阿汤哥,是老品种吗?


阿汤哥说,不是。老品种虽然很好,但是农场也刚涉入自留种这个领域不久,很多品类的作物还不是很稳定。有些作物看着第一年种不错,但如果不注意提纯复壮,做好管理,后续几年种植就有可能种子会退化,造成减产或口感退化,那样一年的辛苦就打了水漂。


农场第一需要的是保证营收与生存,要活下去,尤其有机农场。有机认证中,生态农场出产的产品要得到有机认证的话,首先要保证生产出来的食材是干净、无污染的,生产过程中是不允许使用影响环境的化学投入品的,这就对农场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环节就不能像常规农业以“榨取式”的方式去掠夺自然与其他生物的生命来进行生产。


比如种植蔬菜过程中需要除草,常规农业一般使用除草剂,成本几块钱,一打不需多时就可以搞定一片地。但有机农场的特性要求着我们(除草剂使用会污染水土,长期使用能导致土壤的板结),只能用人工或机械的方式进行物理除草,可能需要几个人、几天才能完成,看着好像出产的有机食材卖得很贵,但毛利真的很低很低。想想,一斤菜才能卖多少钱?


现在极端气候频发,农业虽然是整个社会的基石,但在气候变化中却是最脆弱的。很多时候,农夫们首当其冲成为极端气候的“受害者”,然后又间接地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记得有一年北方的“大菜篮子”——山东寿光蔬菜基地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超市里菜价极度飙升,一斤韭菜夸张地飙升到68元一斤,而本地的生态农场依旧是老价格12元一斤。


不少生态农场采用露天种植,完全靠天吃饭,对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也伴随着无数未知的气候变化与风险。很多生态农场采取直营、会员或者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方式与消费者直接进行售卖,相对于极端天气等因素造成的菜价不稳就会有更灵活地对应方式,价格浮动相对于市场也更小一些。


所以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一听有机就觉得贵。如果深挖食物背后的故事,支持良性的生产方式,支持生态农夫,溯源我们的食物,可能因为我们的一个善意的选择,不仅能让自己吃得好,同时所花费的食材购买费也是在给我们的未来投上一票。



热火朝天的育苗现场,先搅拌育苗的基质土:腐熟的秸秆+蛭石+泥炭土+椰砖混合而成。生态/有机方式的种植中育苗只能用天然的物料,而常规种植会放入化肥或杀菌剂等。生态种植禁止使用化学药物。



看着很简单的放种其实也有奥秘,以南瓜种子为例,最好45度稍微倾斜地放入,种子尖头朝下,便于后续出苗种壳脱落。



育苗棚的地面尽量要做到平整,这样浇水就不容易造成育苗盘因地势原因部分积水或缺水。


农场的育苗棚就是一个简单的冷棚,即使冬天也没有额外的加温措施,就靠太阳光或遮阳布来调节温度,所以需要经常地查看,如果太闷热需要开大棚通风,如发现育苗盘太干了需要及时补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明治(ID:china30s),作者:斯唐,编辑:ziy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