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理性悲观主义者
2022-05-30 12:46

做一个理性悲观主义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芋艿和猫说(ID:taro_cat),作者:岚岚,题图来源: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


今年这个情况,看到过不少加油打气的观点,大部分站在宏观视角,比如分析危机中潜藏的商业机遇,比如认为暂时遇到经济发展周期性震荡,未来总会好的等等。


这些观点当然是鼓励和激昂的,但很容易在宏大叙事和个体之间形成某种撕裂感,这种撕裂让乐观更容易被击碎。


从时间维度看,国家、城市、企业和个体在不同的循环周期里,类似时针、分针和秒针。


比如,今年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站在整个社会层面看,短短一个月而已;对企业而言,一次招聘窗口而已;但放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第一份工作往往对未来好几年的发展都有关键的影响。


空间上看,对比更强烈了。


都说时代一粒沙,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各种突发情况频出,个体工作、生活、情绪崩塌随处可见。未来,是否还有从天而降的巨石,就算手握指南针和探路仪,地面上的路人也无从知晓。


比起努力乐观,在巨大不确定的环境里,我更倾向于,劝大家做一个“理性悲观主义者”


和“非理性悲观”对比,理性悲观主义不是深陷情绪低落的谷底徘徊,埋怨运气或顾影自怜。而在于对环境和未来预期最坏情况的判断,用来修正当下的行为。


作为一个资深悲观主义摩羯座,分享两个想法:“好事一般慢慢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而坏事会突然到来”。


对个体而言,所谓好事,主要指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考上理想的大学或者在职场获得想要的收获。哪怕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厚积才能薄发,量变引起质变,想要好事发生,需要个体的努力付出和长期积累。


而对于“一下子到来的好事”、“被馅饼砸中”,应该警惕大于高兴。因为“这张饼能不能吃得下”或者“好事会不会变坏事”,是需要多重考虑的——能不能接得住、天降馅饼的背后有没有暗藏危机。


而坏事似乎总是一下子到来,实际上,也符合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突发的坏事很大部分是大环境所引发的(战争、瘟疫、破产、裁员等),宏观环境其实也在发生变化,但个体难以窥探到其中节奏规律,很难提前预判,等到了眼前,砰的一声,才发现坏事了。


虽然无法预测,但我们可以预演最坏的情况,把“假设最差情况”(即防灾演练)作为一种频繁的练习:


  • 对于一件事,假设最差的情况发生了,如何第一时间处理;


  • 如果明天有巨大变动发生,是否做好充足准备(钱、心态、资源、办法等)


  • 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突然被打乱,资源突然被清零,是否有可行的备选方案。


这种思维方式,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称,叫做防御型悲观


在防御型的演练中,人们处于一个情绪稳定冷静的状态中,比真实坏事发生的时候,更能整理思绪和有条不紊地思考对策,注意专注在细节和具体方法。而不是笼统地感受情绪。


经过多次练习,坏事一旦突然发生,往往内心能更快镇定下来,保持头脑冷静,更快从脑海里搜索出对应的解决办法。


最后,要特别对“长期慢慢变坏”的事保持警惕,不要心存侥幸。“你担心的事一定会发生”,无论是温水煮青蛙还是放任糟糕的作息习惯,或者在一个江河日下的行业里呆着。


总结一下:


  • 好事一般慢慢发生或者不发生(降低预期),坏事可能突然降临(防灾演练)


  • 警惕突然的好运以及可能慢慢变坏的事。


“专注单一欲望,聚焦才能用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人很容易低估为欲望付出的代价,而高估实现欲望的能力。


“拿高薪,家有二三胎、老婆不上班、多套房贷”被裁的人面临更大的难题。


归根究底, 是欲求太多:一个人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已经不容易;如果不具备极强的禀赋和能力,一个人要改变四个人的生活,且还要作为杠杆去撬动未来的收益,明显是建立在对未来都么过分乐观的预估下,做出的非理性选择。


“既要又要还要”注定相当脆弱——每一个轨道或层面上的不确定性,牵一发而动全身,都能轻易击毁辛苦搭建的城堡。


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只专注最想要的事情,才能拥有抵抗不确定性风险的一些把握。


价值交换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个体价值往往只够能够交换到一份价值,而不是所有价值:


  • 职场,要成长空间还是和谐环境,要谋高位还是求稳定,要做成事还是做好人;


  • 婚姻,要物质价值、情绪价值还是审美价值……


得做取舍。作为悲观主义者,芋艿长期贯彻这个原则:


在职场聚焦做成事,获得创造力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壁垒,在亲密关系里,看重情绪价值。其实,要什么不难,难的是排除干扰,主动放弃“其他看上去也合理的欲望”


人生的痛苦、愤怒、绝望的情绪,基本都来自于自己的欲望管理出了问题。


想要内心的平衡,在绝大部分的事情上,减少欲求和降低期望。


接受无法改变的,改变我们认为可以改变的——把精力和资源理性聚焦单点,往往更容易引发向好的改变。


作为一个理性悲观主义者, “不是气质或情绪上的,而是这一种世界观或价值标准,力图勇敢地直面令人不快的现实世界,消除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非理性预期”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明明白白地认识到:


  • 钱没那么好赚;

  • 日子没那么好过;

  • 自己没那么重要。


可能有一段时间,社会发展高歌猛进让一些人有了欣欣向荣、回报丰盛的错觉,但现实并非如此。


人生的平衡点如果放在付出和期待的回报上,总会被轻易打破,这正是焦虑的来源:因为人性总是高估付出,而认为回报不够。


比如一件事成功了,每个参与的人都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起到了关键核心的作用那么,平衡点应该放在哪里?


放在已掌握的确定性和抵抗不确定性的动态平衡上;今天能把握的确定性,足够抵抗潜在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就足够了。


至于其他的,收获、惊喜、馈赠、满足,就从容交给时间。


对乐观主义来说,相信时间终不会辜负期待,好结果一定会来。


而对理性悲观主义而言,这条路的结果是未知,并不一定符合预期。



其中价值,就体现在所走的每一步上——走稳就不容易摔倒,走一步的意义就在这一步本身,如胡适所说: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芋艿和猫说(ID:taro_cat),作者:岚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