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火锅时喜欢蘸油碟还是麻酱呢?
2022-06-13 07:31

你吃火锅时喜欢蘸油碟还是麻酱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个料理人(ID:sanjiangfood),作者:卫奕奕,原文标题:《为什么川渝地区吃火锅时喜欢蘸油碟,北方地区更喜欢麻酱呢?》,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吃不同的火锅,总是会有不同的蘸料。


川渝麻辣火锅蘸油碟,北京涮肉蘸麻酱,潮汕牛肉火锅蘸沙茶酱……


为什么蘸料会差别如此之大呢?


其实川渝地区的火锅,和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北京涮肉,除了它们都叫火锅,其它地方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不管是锅底、食材,还是当地人的饮食习惯,都影响了最后一步蘸料的选择。


一、川渝地区的油碟


先来说川渝地区的火锅。


重庆火锅的锅底,是麻辣的,当然这麻辣不是简单的往锅底里加辣椒、花椒就能实现的,炒制出来的锅底,是很多火锅店的核心竞争力。


在重庆火锅里,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灵魂——牛油。牛油在我们日常饮食中用到的并不多,但重庆火锅里不能缺少它。因为牛油的溶点比较高可以达到40℃+,非常容易凝固,所以可以轻松的附着在食材上。而且牛油锅底沸腾之后,不会出现明显的油水分层,食材再经过涮煮之后,口感浓郁厚重。


成都火锅里用牛油的相对就比较少,用菜籽油的更多,再加入各种香料炒出锅底来。


当然,近些年两地的火锅已经有很多融合的地方,并没有那么绝对的牛油和菜籽油之分了。


但不管是重庆还是成都,锅底的滋味,无论是咸、香、辣,本身就是足够的,在蘸料的选择上,调味并不是首选。


油碟的最主要功能其实是降温。在沸腾的锅里捞出的食材,经过油碟这么一关,表面的温度迅速下降,方便入口,而且入口爽滑。


如果是捞出来放着等到自然凉,刚才说牛油的溶点是比较高的,所以食材表面的牛油开始凝固,入口的口感并不好了。


增香的作用也有,其实争论中的油碟和麻酱,它们的原料都是芝麻啊,虽然火锅和蘸料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对于芝麻香气的热爱又殊途同归了。


至于降低辣度的作用吧,未必是主动的选择,但客观上确实有,尤其是吃到后边,锅底越煮越辣,降低辣度的作用就重要了起来。


传统油碟基本上就是芝麻油加少量蒜泥,有人觉得芝麻油味道太浓,会加入部分菜籽油。至于加不加蚝油,反正我身边的一个重庆朋友和一个成都朋友,关于这个问题都能吵半天。


其实无论是遵循传统还是创新吃法,吃出自己喜欢的味道才更重要。火锅能这么流行,一定程度上不也是因为,我们在基础的味道上,可以做一些调整,让每个人都达到最舒服的口味和状态。


二、北京涮肉的麻酱


说到北方火锅,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涮羊肉,其实还有肥牛、酸菜白肉等等多种火锅,但是涮肉和麻酱小料的搭配无疑还是知名度最高的。


涮肉的锅底其实就是白水,有人往里放红枣、虾皮、药材什么的,其实视觉体验大于对味道的影响。


涮的食材也就是羊肉,无论是鲜羊肉还是冻羊肉卷,搭配的蔬菜也以大白菜、粉丝、冻豆腐这些没有特殊气味的蔬菜为主。


就算是食材足够好,能吃到食材的鲜味,但还是缺少烹饪中的重要一环——调味。


所以涮肉的小料,首要就是要解决调味的问题。至于芝麻酱为什么能脱颖而出,除了本身香浓的口味之外,还有物产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芝麻在汉代传入中国,宋代就有麻酱拌面的吃法,到了清代,芝麻更是京师周边重要的粮食作物。


老舍从不吝啬对麻酱的赞美:“你知道,芝麻酱是最能补肚子的!”


有一年北京的麻酱供应困难,老舍当时是北京市人民代表,他的提案就是“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希望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麻酱在北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并不低,一户一月一人一两麻酱,想多吃也没有。


从清代到民国,以当时的物产和口味,麻酱成为了涮肉的小料,最后成为一种习惯,坚持下来。


这麻酱也不是纯芝麻酱,最常见的是“二八酱”(花生酱与芝麻酱2:8搭配),其实纯芝麻酱的口感,是有一点点苦的。



要做涮肉小料,首先得把芝麻酱“澥”开,也就是稀释芝麻酱,芝麻酱倒碗里,一边兑水,一边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拌,直到把芝麻酱里边的油“逗”出来,用筷子挑不起来了,就齐活了。


最常见的是用凉白开,也有的用香料煮出来的水,用油澥的话,口感就腻了。


麻酱小料的配方,和川渝火锅的锅底类似——各家都不完全相同,各有各的绝活儿。


最基本的二八酱、韭菜花、红腐乳必不可少,再加上小葱和香菜,喜欢吃辣的再来一碗现炸的辣椒油,讲究的还要加入虾油、鱼露、黄酒……有的店号称自己用了28种食材调配小料。


三、潮汕牛肉火锅的沙茶酱


如今的潮汕牛肉火锅,与北京涮肉倒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用清汤锅底,没有太复杂的调味,一个涮牛肉,一个涮羊肉。


而沙茶酱和麻酱的区别,主要是因为物产和历史行程的影响。


沙茶酱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调料,它是从东南亚传过来的,是南洋风味的代表。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南海附近东南亚各国的统称,包括现在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与东南亚交往,但直到近代,中国人的南洋路才越走越宽。很多人为了谋生或者逃避战乱,漂洋过海来到东南洋。据统计,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初,近100年的时间里,有1500万中国人到东南亚寻找机会。


当这些移民来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时候,第一次听到了“沙爹”这个词。


南洋地区把烤肉串统称为“沙爹”(sate),它是源于印度的烤肉,基本上是以腌好的肉串成串烤制,最后刷上酱汁,这种酱汁也顺理成章的被叫做“沙爹酱”。


传统的沙爹酱一般是由烤熟的花生、椰糖、红黄辣椒、南姜、蒜和盐等组成,这是在印度咖喱的基础上,融入了东南亚特有的食材。这种酱料重辛辣,也偏甜。


来到南洋的中国人,接触到了这种酱汁,从南洋返乡的番客(华侨),也将一些南洋的饮食文化,连带沙爹酱一起带回了潮汕。


不过传统沙爹酱的口味实在是太重了,当地人根本没法接受,于是先辈们开始了对沙爹酱的大胆改良。而这条改良之路,本质上就是“增鲜去辣”的过程。


潮汕处于沿海地区,当地人就地取材,在酱料里加入鱼干和虾干,在减少辣椒粉的同时,又加入五香粉、酱油等中式调料,咸鲜的感觉更加突出了。


到20世纪初,源自南洋的沙爹酱被成功改良成沙茶酱,功能也由烤肉酱变成了蘸料和调料。


咸、香、鲜、辣,口味复合的沙茶酱,恰到好处的给牛肉带来一口海洋的滋味,成为潮汕牛肉火锅的绝配。


是油碟还是麻酱或者沙茶酱,主要取决于吃的到底是什么火锅,如果吃的是椰子鸡火锅或者酸汤鱼,那既不会用到油碟也不会用到麻酱。


这并不是谁更好吃的问题,而是谁更合适,找到合适的吃法、合适的口味,没有谁高谁低,都是享受美食的过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个料理人(ID:sanjiangfood),作者:卫奕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