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陪诊师:一天300块,“扮演”病人家属
2022-06-21 15:34

95后陪诊师:一天300块,“扮演”病人家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T财经(ID:DTcaijing),作者:张晨阳,编辑:王朝靖,设计:郑舒雅,原文标题:《95后陪诊师:我在大城市里,扮演病人家属》,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多年前,互联网上流行一张“孤独等级表”,“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被列为最孤独的事情Top3。放到今天来看,“一个人看病”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情绪问题,还有更多现实问题:


比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 2 亿 6402 万人,占总人口的将近五分之一(18.70%),目前,国内已经有 149 个城市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那么,“父母老了,年轻人在别的城市打工,谁带老人看病?”


再比如,根据民政部的预计,2021 年我国独居单身成年人口大概是 9200 万,“一个人生活” 是许多年轻人的常态,然而根据医院的规定,在大部分有创检查和手术之前,都必须有患者和家属共同签字,否则不能做。


另外,复杂的看病手续、繁琐的流程、疫情带来的各种出行受限,都在增加人们看病的成本。DT财经的《年轻人疫情影响报告》数据显示,因为疫情,在超过六成的人眼中,健康的重要性上升了,排名第一。


在种种背景之下,“职业陪诊师” 应运而生。小到取送病历、打印报告,大到陪人看病、跨城市代问诊,“职业陪诊师”  几乎可以包揽一切关于看病的准备工作。


作为一门生意,“陪诊”显然有着广阔的市场,然而目前,有关陪诊员的职业资格认定与行业规范仍是一片空白。


事实上,在2015 年前后,国内曾出现一批针对陪诊服务的医疗服务平台,但不久之后,这些平台又销声匿迹。去年年底,一位 95 后陪诊员的短视频又让人们重新关注这个职业。


成为陪诊师需要什么技能?他们能赚多少钱?职业体验如何?又面临着什么风险?我们采访了三位职业陪诊师,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2019年疫情开始,医院相关的需求量一下子起来了


@北京小马哥,男,从业9年



2013年我开了一个店铺,最初是做各种跑腿代办,去医院跑腿拿报告、取病历、远程代问诊也算其一种。


从2019年疫情开始,医院相关的需求量一下子起来了,于是我和我的团队专门开了陪诊方面的业务。做了这么多年,直到今年3月份,我才知道原来还有“陪诊师”这个职业。


按照工作经验,我把陪诊工作分为三大类:去医院跑腿、陪诊、代问诊。


医院跑腿:主要是针对外地患者和工作忙的年轻人,因为很多检查报告结果要等很久,当天做完不能当天出结果,但是外地患者一直待在北京的食宿成本太高,于是他让我们帮忙取报告、复印病历,再寄给他们。还有一些住院患者,出院当天并不是所有的手续都能当天半办完,一些结算、报销之类的可能要 7 到 10 个工作日才能出来,所以找跑腿帮忙。


陪诊:字面意思,就是单纯地陪同就医。单纯需要陪诊的人其实没有那么多,主要是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残障人士,或者是有些检查项目如穿刺、CT,医院规定必须有家属陪同,但是外地就医的人可能只是一个人坐车来北京看病,所以需要我们“陪”。


代问诊:这类需求量最大。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自己家乡所在地的医疗水平有限,或者他们对治疗方案不满意,比如得了一个XX瘤,小地方的医院建议直接全部切除,但患者心里打鼓,想去大医院再问问更好的大夫。


这时候他们就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是信息搜集问题:现在是什么出行政策?要不要隔离?核酸过期了去哪里做……其次是成本问题,如果他们千里迢迢跑到北京,结果和当地医院给出的治疗方案一模一样,岂不是白跑一趟?


所以患者会提前找我来帮忙“代问诊”,我会和患者沟通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来了解他的病情和需求,有的医生不让开视频,我只能自己先消化理解病人的需求,然后转述给医生。我想如果有医疗背景的人做陪诊师可能会更好一点。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陪诊不仅仅是帮忙解决关于医院的问题,还有一系列的“延续服务”:之前有一个患者,他来看中医,周期比较长,但他又住不起酒店,我就又跑了一些地方帮他找地段合适、房租便宜的房子;有时候也会有去高铁站接人,如果患者有轮椅一次要去两位陪诊师,还有不会说普通话、不认路的、不会用北京健康宝的……我就一一帮他们订好酒店、查好路线、带着做核酸……


目前我是团队作战,大概六七个全职的,还有一些小伙伴是兼职,每一单按照难易程度在150块到 500块之间。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份职业,我觉得是温暖。虽然从表面看,别人付钱、我提供服务,这是一门生意,但这里面真的有太多情感的、人性的东西。你知道吗?有很多癌症患者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是泣不成声的,好像他们找到了我就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其实我不是,医生才是。


前阵子我接了一位河北燕郊的大姐,49岁,得了妇科癌症,她父母已经不在了,没结过婚,无儿无女。就诊之前大姐的心态很不好,情绪特别差,她找我之前找过别的陪诊师,直接把人家给骂回去了,这才又找了我。


接待她的时候,我就是不停地和她说话,聊一些生活中好玩的、或者天南地北的事情,转移她的注意力。


后来,那位大姐顺利在医院接受了化疗。她给我说的话我现在都记得:“没有你们,我来不了北京,接受不了化疗,没有你们,我只能在当地听天由命。”


我在大城市里,扮演病人家属


@小暖(郑韶琛) 女 深圳 95后



我本来是空姐,现在做深圳陪诊师,到现在大概做了快一年。


为什么要转行去做陪诊?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很现实的原因,民航没那么景气了,尤其是疫情之后,做空乘其实没那么光鲜亮丽、赚钱也不多。第二个原因是,我一直在深圳工作,但家在山西,妈妈生病的时候,我每天飞来飞去很少有时间能抽空回家陪她去医院,所以想换一个工作时间相对灵活自由的职业。另外,从我的亲身感受来说,陪诊的确是刚需。


我没有去陪诊平台,没有团队,一直是“单打独斗”,刚开始做的时候很难,既没经验也没客户。


这个行业挺新的,目前没有权威的陪诊师证书、陪诊资历认定。如果你看到有人在网上卖课、教你考证、教你怎么成为陪诊师,那大概率是在割韭菜。


有医学背景、懂得急救知识、擅长与人沟通,这些都是很好的入门陪诊师的基础。但实操下来,实践可能更重要,同一家医院跑了10次、20次,自然知道去哪里挂哪个科、什么病要办什么手续。


刚开始做的时候,我几乎没什么客源,但大部分人去医院都不是只是去一次的事情,你做得好、客户信任你了就会经常找你。


陪诊的收费是按照单子算,通常情况下在深圳,陪诊半天(4个小时)是 200-300块, 全天(4个小时) 是400-500块。二三线城市会便宜一点,大概二三百一天。


因为是全程陪护,有时还需要提前踩点或者处理后续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一天只能跑一单,而且也不能保证每天都有单子可以接。


以我目前从业大半年的经验来说,说白了是赚个辛苦钱,短视频网站上那些一天2千、月薪3万的陪诊师,要么是骗人,要么收入来自于卖课、收学员……而不是踏踏实实地“陪诊”。


我的主要客户是老年人、宝妈、外地就医搞不清楚本地医院的人,以及一些残障人士。


老年人通常不是自己找我,而是他们在外地工作的儿女在网上联系我。有一次我陪一位70岁大叔检查心脏彩超,他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感到心脏闷痛,在和儿子打电话的时候提到了这个,大叔的儿子工作忙,于是在小红书上找到了我。


他担心大叔不接受“花钱请人陪诊”,让我千万不要告诉老人“我是花钱请来的”,而是以朋友的名义陪他爸爸去医院。另一方面,我陪大叔去医院的时候,大叔主动翻开他的手机相册,给我看他的全家福,满脸自豪向我说起他儿子的所有成就。


在深圳,有许多外地来打工的双职工家庭,妈妈一个人带孩子看病不方便,于是年轻的宝妈也是我的主要客户群体之一。可能是因为大家都太忙于工作了,这些妈妈们平时没有人可以说话,她们需要一个情绪出口,于是找我陪诊的时候,她们经常会和我说起家里面的事情、自己带孩子的压力。


也有单身的年轻人来找我,大多是因为他们在深圳打工,亲人不在身边,朋友也各自有各自要忙的事情,所以他们不太想麻烦朋友,也不想欠人情,于是干脆花钱来找人陪自己看病。还有人因为工作,不敢请假怕不能全勤,于是自己在医院检查完,过几天等报告出来了,让我帮忙去取报告。


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人人都忙着工作、忙着赚钱,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没有小城镇那么亲近,我觉得陪诊更像是另一种形式的社交,陪诊师,就在扮演了人们在大城市里“陌生的亲人”。


陪诊抑郁患者,我好像在当特工


@李老师,从业3个月,男,成都



我做陪诊师印象最深的一单,就是陪一位抑郁症患者。那一次,患者的妈妈在网上找到我,让我陪诊她的儿子,不过前提是,不能让患者发现,因为患者不想让任何人陪同就医。


于是,整个“陪诊” 过程就像做特工一样:从出家门到去医院,去每一个科室,我一直悄悄跟着患者。在医院就诊的流程很多,很多流程必须患者本人来办,所以我只能等患者在这个步骤完成并离开之后,我再返回诊室,和不同的医生、护士解释情况、咨询病情,了解他的治疗情况,再汇报给患者的妈妈。


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不仅是因为这个过程曲折,还是因为我发现,做陪诊师,我看到的不仅是病人,也是病人背后的整个家庭:这个抑郁患者很痛苦,他妈妈的痛苦或许并不会更少,而且,有时候作为病人家属,还必须在这种痛苦中保持清醒和怀抱希望。


我是今年开始做陪诊师的,学习了一段时间,4月份才正式上岗。第一个月收入只有1000多块。我有一家小超市,现在是交给别人打理,处于一直有收入的状态,所以就算当陪诊师在短期内不赚钱也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


到了第二个月,经验多了些,也攒到了一些客户,我的收入已经接近8000块。在成都这边,认真做一个月五六千应该没问题。我的客户群体以老年人为主,此外还有一些外地人来看病,大多数是冲着华西医院来的。


通常情况下,陪诊的时候我会背一个包,包里面有这些装备:


  • 温度计;

  • 一次性口罩、湿巾;

  • 笔记本和笔(用来记录相关注意事项)

  • 折叠椅(排队等候的时候给老年人休息)

  • 巧克力等小零食(有一些空腹检查比如胃镜、抽血)

  • 一次性纸杯、热水壶 (天热时带矿泉水,为了方便区分我会准备两瓶不一样的,当然了,我喝冰露,患者喝怡宝)


其实最初做陪诊师是因为知道中国老龄化严重,我看好这个市场,所以想试一试,做了之后发现这个职业真的可以帮助到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那些线上扫码啊、预约啊对于年轻人来说很简单,但对老年人来说很难,他们可能光是看清手机上的字就要费半天劲。


我的口头语言很难表达出那种感受,只能说,做这份工作的种意义感和成就感是其他任何一份工作都无法比拟的。


写在最后


在当下关于生病的叙事中,人们关注患者、关注新药、关注医生,但很少有人会提及病人们的陪伴者、照顾者。


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王兴曾写过一本书名为《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他提到,对于病人来说,“病人家属”或者说陪伴的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即便自己作为一名医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病人家属” 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


如何跟医生有效沟通?


如果家人得了癌症,要不要告诉他?


如何对患者进行情绪抚慰?


如何降低看病成本?


……


在某种程度上,“陪诊师”就是在扮演一个“病人家属”的角色,为患者提供一切看病所需要的支持,包括情绪价值。


“有意义”,这是三位陪诊师在叙述过程中都提到的词。他们有人是看好陪诊市场而入行,有人是想要更灵活的工作时间而转行,还有人是“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 。但无一例外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在金钱之外、在工作之外,他们通过陪诊见到人间百态,通过帮助别人获得了极大的意义感。


这或许也是“陪诊师” 能够兴起的重要原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T财经(ID:DTcaijing),作者:张晨阳,编辑:王朝靖,设计:郑舒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