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坚持就是胜利?
2022-06-27 08:41

为什么坚持就是胜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题图来自:《阿甘正传》剧照


在很多次大家的留言中,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什么书单。但其实是没有的,我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很多时候读书我都是快速读完,甚至有些看了一个大概就不看了。这是我不好的地方,也不值得大家学习。


真正让我感受到自己进步的,并不是去读什么书,或者看什么人的演讲,或者听什么人的路演。而是我一直保持了高强度的写作。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我总共写了130篇左右的文章,平均下来每个月大概10-15篇,每一篇我把字数控制在2000-4000字,也就是说,每个月我会大概写4万字左右。当然有些时候多一点,有些时候少一点。


请相信我,如果你一个月写4万字,不管你写什么,写上几个月你就慢慢变成专家了。很多人有时候会觉得我记性很好,其实真的不是我记性好,你自己打字写过的东西,印象是很深刻的。


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放在十年前,我是肯定不相信的,我是个双子座,我天生喜欢很多种东西,八字里面驿马入命,我也去过很多地方,我感兴趣的东西也很多,但如果要我说这10年我学到了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


坚持就是胜利,欲望是天赐之福。


在我刚开始入行二级市场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把事情做好。一级市场里面大家很多时候需要关系,需要运气。但我不知道要怎么去和一个比较公平的市场博弈,我觉得如果市场是有效的,我努力也没用,如果市场是无效的,那么我就要考虑是不是有犯罪成本。


当时有一个前辈告诉我,一句很古怪的话:


“要想赚钱,就要多写。”


我其实当时根本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但我有一点好处就是我比较听人劝,所以我当时想,那就多写一下知乎吧。现在我回过头去看我几年前写的东西,我感觉就是垃圾。只有大而化之的道理没有细节的分析。但这其实不是坏事,我有时候觉得,如果你看一年前的自己不是个垃圾,那你这年肯定没学到什么。


所以如果有一天大家发现我今天写的东西和一年前的东西有差距,这不稀奇,这说明我可能还在进步的道路上。


然而开始的时候总是很难,一开始我什么都不懂,只能胡扯,但当时有个系列报告来自一个美国的技术分析老师傅,叫做Martin Pring,然后这老先生搞技术分析赚了钱之后觉得自己是个经济学家,然后开始讲资产配置。


是的,我大学时候学的资产配置方法论,什么Asset Only,什么有效前沿,都被我扔到一边,然后我开始跟着一个搞技术分析的人学宏观经济和资产配置。


但这不是坏事,因为他很实战,KST指标不行了就是不行了,价格跌了就是跌了,没有什么虚头巴脑的理论知识,Martin Pring看好的每个东西都是在上涨趋势的,看空的每个东西都是在下跌趋势的。所以我其实是个非常现实主义的交易者,我只在自己有梦想的东西上去做左侧交易,比方说太空梦想,我的太空梦想从30美元跌到了5美元。但我觉得这个东西有一天会回来的。


在Pring的分析框架里,他把经济变成了先行,同步和滞后指标。然后为此我买了那本经济指标解读的书,有一说一这本书还是值得买的,因为你不能一天到晚研究数据,但连数据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花了点时间把那些数据都自己手动做了一遍。


这个习惯来自于我人生中一些重大的失败教训,一个事情如果你想搞懂,那就做一遍,不要看一遍就觉得自己懂了,只有自己做一遍然后教会别人再做一遍,确认可以复制,那么这才叫做搞懂了。


这个习惯让我变成了一个很好的人,所以我很想安利这个,每个人在其他人眼中都有一些形象,我很讨厌空谈的人,因为我自己以前就是一个空谈的人,我以前优柔寡断务虚名图实。所以我希望其他人不要觉得我是一个空谈家。


我自己的经验是,当你去领导小朋友或者其他人做事情的时候,如果事情做不好,你说一千道一万都没用,你怎么分锅都没用,这时候作为领导你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上,然后把事情解决了,然后你的同事就信任你了。所以不要空谈,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了Pring的那套理论,和对于经济指标的理解,我就算入门了。然后我写了很多文章都是关于这个的,实话说这个感觉还不错,我有了一个了解世界的途径。我开始变得逻辑自洽,在知乎上也有了更多粉丝。有一段时间我记得我就还挺满足的。然后进步就很慢,人就是这样的,一旦你感觉舒服,就要担心长期的问题。如果你每天都很紧张,那么其实问题就不大。


那个时候我开始看很多国内卖方宏观分析师的研报,有些时候也有机会去听他们的路演。我当时非常不理解的是,很多人都把经济和市场分开。我曾经听过一个非常有名,到现在我觉得他宏观做得依然很好的分析师,上来就告诉大家他只聊经济不聊市场。


这和我的底层逻辑是违背的,我入门的那套pring分析框架是技术分析指标入门的。如果没有市场我估计普林格连经济都看不懂了……


我也不觉得这是个好事情,我觉得大家来市场不是来观光的,是来赚钱的,这里我想再插一句话,分享给所有金融行业的朋友或者未来可能加入这个行业的同学。


这么多年,在这么多市场里面,我发现只有一种人可以在这个市场里面享受生活——能够赚钱的人。


这个市场里面有喜欢给你讲道理的,做心理按摩的,帮你安排生活的,帮你解决问题的。都有,但这些人我觉得都没有赚钱的人开心,而且有一句话也许在其他领域不一定适用,但在金融行业,我是真心觉得富长良心,穷生奸计。越是有本事自己赚钱的人越和蔼可亲。往往最凶的都是一些不自信没本事的人。


然后普林格把资本品分成了股票,债券,商品,但他只考虑了国债,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信用债的理解是不足的。


我当时觉得那看看股票,债券,商品的驱动力吧,然后我当时给自己开了个清单:


- 股票:EPS

- 股票:PE

- 债券:短端利率

- 债券:期限利差

- 商品:曲线形态

- 商品:库存

- 商品:利润


我当时觉得搞懂这些东西应该就差不多了,然后过了几周我就发现应该在股票里面加上市场情绪。


然后我就去搜论文了,我对着上面这些东西一个一个搜,我确实读了很多论文,我读书的时候好读书不求甚解,读论文只读abstract,但效果其实还不错。然后我找到了AQR的那个bibliography,然后一个周末读完了所有上面文章的……摘要。


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Value and Momentum Everywhere。这篇论文对于量化的朋友肯定不陌生,也没啥大用,但对于研究宏观的人来说这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已经不知道多少次看到有人发朋友圈问“为什么美股跌了中国就要跌,传导路径到底是什么”?


然后当时一起工作的小伙伴找到了更好的EPS预期数据,也论证了EPS超预期对中国市场还是有用的。我开始对股票有了新的理解,从很简单的讲经济周期,慢慢开始关注EPS和PE。这点在后面以一个奇妙的方法帮我避开了雷。


因为国内宏观策略研究有一套我觉得没啥太大用处的体系,叫做大势研判,行业轮动,事件驱动还是啥?实话说我从来不相信行业轮动有规律……在来二级市场之前我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确实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下,利润是沿着产业链传导的,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外力干涉。每三年干涉一次,以前计算机行业被干涉的时候有alpha,前几年变成牛夫人,小甜甜是半导体。这样的轮动,与其说找规律,实话说还不如去看银行到底给谁放贷款来得实在。


那贷款放的多就一定利润好么?也不尽然,比方说前几年煤炭钢铁严格禁止投资,结果……


我自己觉得EPS这个东西是需要深度研究的,不要觉得有什么必然的传导规律,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色。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这也是我未来的一个努力方向。PE反而比较简单。国内的PE本质上是趋势追踪,所以没有什么绝对意义上的中枢,这也很好理解,在一个经济增速高于3%,然后很多资金可能进入金融市场的地方,股债其实很多时候可能是同涨同跌的,负相关性不一定明显。


然后我记得我就去看了短端利率,这是个巨大的坑,我从泰勒规则开始学习,然后读央行的FOMC记录,有时候看历史非常有趣,FOMC的沟通长度其实越来越长,但效果却越来越差。当时我在wisburg上找了很多文章,然后自己读央行的工作论文也很多。有一段时间我很痴迷这个东西,我觉得Zoltan Pozsar和Perry Merling这对师徒很有道理。我应该注重细节。


但后面我想明白了,关键在于领导怎么想,然后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就暂时放下了对货币政策的过度兴趣,我觉得未来有一天我会重新看起来,但不会是现在了。


然后在期限利差的上面我花了更久的时间,教科书告诉我们期限利差里面主要是久期因素,通胀预期和经济增长。为了搞清楚经济增长我去看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东西,通胀预期是个谜我当时觉得没法猜测,久期因素反而是简单的,因为大部分时候,曲线陡峭你就拉长久期,曲线走平你就短久期,这个办法大差不差。过去20年,熊陡的走势其实很难的。


这里我又要感谢一下Pring老先生,如果我是学的那套大势研判,我肯定不会去看商品,商品是一个很小的资产品类,和股票债券比起来不值一提,过去20年看得人也越来越少。但机缘巧合我和商品的缘分挺深的。


首先商品的种类就很多,我当时选了最大的几个去看,金铜油。


然后分析方法五花八门,但我当时搞了本花旗的教材,里面主要说了曲线形态,库存和产业利润,现金成本,长周期趋势这些内容,然后我当时读完了那本书,然后商品领域的论文很少,所以我去搜论文的时候没啥结果,研报很多,加拿大有几家券商写的研报反而比美国的大券商更好。


这基本就是我之前觉得一些有价值,值得看,值得去思考的地方,我也很乐于分享,因为我看过很多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很多报告写了十年还是那个老样子,毫无进步,最后他们自己都已经感到恐惧了,他们担心自己其实是在沽名钓誉,所以很多时候做人做事都有所变形。


我觉得人的心性都是好强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和自己较劲,那么他对其他人就比较和善。如果一个人总是自满,那么就可能和其他人较劲。


我确实与懒惰的自己,自满的自己搏斗过很多年,在我小的时候我惨痛地失败过,所以当我长大之后我就明白如果你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那么你只能努力去和自己搏斗,当然和其他人搏斗也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这个做法的外部性太强了。


我很有幸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朋友,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乐于帮助我,很多我想不明白的问题他们几句话就解决了。我有时候觉得乐观的人总是会遇到乐观的人,自信的人总是会吸引自信的人。有时候看着小伙伴们越来越牛逼,我也会觉得自己应该再进取一点。


所以综上所述,其实上面这些东西都不难,但我也可以很坦诚告诉大家,我把这些东西分享给很多人,但少有人愿意去一步步走下去。我自己对这些东西是感兴趣的,所以很多时候我可能说起来很轻松。但我想不管是谁,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然后一直努力做下去就好了,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极难。


所以我从来不害怕分享知识,我觉得没什么好藏着掖着的,知识是可以分享的,观点也可以分享,但我那么多日日夜夜码字看市场的经验是我独享的。


昨天文章下面有朋友留言,我仿佛就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当时我喜欢说一些自己不懂的东西,装自己很牛逼的样子。我觉得聪明并不是一个稀缺的东西,甚至有些时候我觉得聪明是误导人的。我小时候就一直被别人说很聪明,我也从小参加奥数比赛,我对聪明的理解是,大部分人的聪明其实都只是熟练,真正的天才,是碾压的智商。我觉得我其实并不聪明。


所以我想对一些年轻的读者安利一下,不要把聪明当做是自己的资产,真正稀缺的特质是坚韧/坚持/日复一日的积累。


比方说如果有一天,有人说你对黄金理解很深刻,对所有黄金的估值模型都很了解,我会很尊重他,但如果有一个人跑过来和我说,他盯盘了黄金1000个日日夜夜,对他每次波动都有感觉。我觉得第二个人可能要比第一个人更可怕。聪明的人往往都喜欢偷懒,龟兔赛跑是一个非常好的寓言故事,只是懒惰让我们更喜欢做兔子。


这算是对之前大家问书单问题的一个统一回复吧:如果你每个月写几万字自己对市场的观察,你根本不需要任何书单……推而广之。


-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 坚持做下去


这两点比任何知识都更有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