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吗
2022-08-05 16:10

找工作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溪奔(ID:gh_cccb439b44d6),作者:宇哥 yuge,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和“高考完就轻松了”一样,是人在25岁之前的两大迷信。所谓迷信,就是随便信信可能有点好处,真的照做可能掉到坑里的事。


所以我经常试着劝退想来读博的人。


我的主要观点是,决定要读博,就跟决定当警察、做医生或者成厨师是一样的,是一个职业选择。博士毕业以后基本上只能进入科研岗位工作,或者用研究专长来工作,出路并不是那么宽广。除非一个人想做研究的职业,才值得读博以做准备,相当于完成一个长达数年的实习期。


究其初心来说,三年的学术硕士也是一样的。当然,早已经卷的跟圆白菜一样,不知道里面包着什么了。


但在这个时节,这篇文章不想只说科研择业的事。我要说的事,不读到最后你也不知道。


我有一种理论,那就是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通常找的工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大企业员工那样的,一类是像学者、医生、作家、律师、艺术家、创业者那样的。前者的特点是在一个大的机构和流程中完成局部的工作(以下我们称为A类职业)。后者的特点则相反,工作主要靠个人独立或小规模的协作完成(以下我们称为B类职业)


做这个分类很有意思。分类以后你会发现大学生都热衷于到A类职业中去实习,而较少选择为B类工作做准备。在大机构实习过后,也方便找大机构的工作。而且大机构的实习经历在找工作时可以通用,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它们本是一类。


正式入职以后,这类工作还有更多共同点。


无论你是在哪个类型的大机构里,你都是复杂系统流程末端的一小点。这意味着你可以从最简单、最好上手的工作做起。哪怕作为新人有时候会承担很多这样的杂事,但至少不至于不会做。机构的核心成果产出不需要你来负责,没有那么大压力。领导和前辈一般会给你必要的帮助,甚至安排你的成长轨迹,每段路都是搭着车在走。


更重要的是,你做着很小部分的工作,却可以分享整个机构的社会声誉,就是所谓“沾了平台的光”。可以看出,A类职业从各个方面来说对年轻人比较友好。大学生都爱找这类工作是有道理的。


但一直在外面找实习、追求进入A类岗位的人,常常突然就说要读博,殊不知这是风险很大的转弯。B类职业在多个方面与A类职业恰恰相反。


一是慢。别人实习三个月,读博士等同于实习三年(这是招生简章的话术,不止);同龄人都在单位当上领导了,你博士还没毕业。医学和法律的职业准备期更长。文学和艺术领域不知什么时候能熬出头,个人创业更是人生无底洞。


二是难。从头到尾要自负其责,没法像在大机构里一样,有一套体系为你支撑。论文和小说都要自己写,自己找地方发表,没有市场部或者宣传部的同志;医生的病人得自己看,律师的客户得自己找,助手和员工自己聘,出了事得自己担,一个板子不会打到10个屁股上;书没写出来,画没画好,项目没做完,心里就始终不得安歇,分不清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别人眼里你自由散漫,只有你知道自己走路慢,是因为心负重担。


但B类职业有一个优点,就是比A类工作更大的职业自由。这里所说的职业自由不是上班时间长短、有多长的假期、可不可以提前溜,而是怎么工作、什么时候工作以及和谁一起工作等问题上更大的选择空间,一定程度上还包括对工作目标和成果更强的把握感。


给大家举个例子。美国有个著名政治学者叫做约瑟夫·奈,早年一直在哈佛大学当教授,后来做过美国国防部的高级官员。这在我们中国叫“学而优则仕”,但在美国叫“旋转门”更准确些。


奈说这中间最需要适应的是,写作从个人行为变成了组织行为。运用同样的脑力,前一份工作中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属于自己的,后一份工作中写的每一个字都不是属于自己的。这不只是属名权的问题,而是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问题,以及成果不由你处置的问题。


职业自由对多数人都是有吸引力的。但如果你在A类职业中,要想获得更大的职业自由,就必须在机构中上升到高层的管理位置。很多人追求领导岗位,不只是为更高的收入,或者为了获得支配他人的权力,其实也是为了获得支配自己的更大自由。而相当程度上的职业自由在B类工作中从一开始就可以拥有。这是由B类职业的属性决定的。


社会不能只有确定的产出,还要有偶然的创造。而机构、程序和确定性是总体上是不利于创造的。所以大学和医院总是不能像政府机关那样管理,律师事务所、画廊和演艺团体总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当然,这也意味着B类工作从一开始就面临着A类职业走到管理高层后才有的职业压力。更大责任与更多空间是成正比的。自由与无助也是一体两面。


所以你会如何选择呢?这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


经历过疫情时代的社会测验,我们知道不同人的选择区别很大。有的人更要秩序,有的人更要自由,有的人在系统中获得安全感,有的人在自己身上获得安全感。和他不是一类人,就很难在他那样的生活中体会到同样大的满足。


而且还要忧伤地重提一下,我说的这两类工作都是大学毕业有机会选择的好工作,因此其实我一直在谈工作带来的精神价值。但是很多时候很多工作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为稻粱谋而已。


这种情况下其实没有真正的选择,就像普通人逛菜市或者拼网购一样,价格的标签已经替他做好了选择。


顺便说,世上有精神价值的事物似乎都这样,总是有两种不同的好。比如好的伴侣,要么热爱事业,要么一味爱你。又比如好的食物,要么美味,要么健康。究其根源,怕不是事物天然有缺,只是人心中总存在着自相矛盾的精神需求。因此,也难求于物中兼得,唯求心中自得而已。


就我来说,在有名的大学做学者像是一条A、B中间的路线,兼具两类工作的优点和缺点。从A面来看,在系统里就要遵从系统的规则。写论文和写书要变成统计数字给系统看。“卷”了一些年后,2019年元旦,我突然想自己翻到B面。我的论文发表量明显下降,但我用两年的时间写了一本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溪奔(ID:gh_cccb439b44d6),作者:宇哥 yuge(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其新著《中国政治的细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刚刚出版上市)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