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人工增雨,他们在全县追云,一天跑完一箱油
2022-08-31 21:25

为了人工增雨,他们在全县追云,一天跑完一箱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作者:王晨婷,原文标题:《鄱阳湖畔“追云者”亲历:开着全县唯一人工增雨皮卡 一天跑完一箱油》,头图来自:王晨婷


8月30日下午三点,鄱阳湖畔的都昌县,县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吴谦坐在鸣山乡政府门口的台阶上看云。


都昌县鸣山乡已经接近70天未降雨,万亩农作物面临减产风险。鸣山乡领导联系县气象局,希望能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吴谦和同事赵彬、万安国一行三人,开着都昌全县唯一载有人工增雨火箭炮的小皮卡,驶往鸣山乡蹲守。


△都昌全县唯一载有人工增雨火箭炮的小皮卡。图源: 时代周报记者王晨婷摄


一扫前两日的高温,这一天都昌迎来难得清凉。云层遮住太阳,似乎随时可以有细雨降落。


鸣山乡领导也这么认为,已经连续打来两个电话,询问是否有作业条件。但实际上,人工增雨所需要的条件极为苛刻。吴谦耐心解释道:“再等等,现在还没有条件,我们能打一定打。”


大约半个小时后,鸣山乡开始起风,云团聚起。吴谦迅速起身,和同事一起驾车到达临近的发射点位,继续观测。


“现在云是聚在一起了,但是缺乏对流,还是没有作业条件。”吴谦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对流并未形成。又过了半小时,聚起的云团散去。皮卡驶离点位,开始寻找下一片云。


开车追云“打雨”,一天用完一箱油


今年6月底以来,江西较历年同期降水明显偏少,各地发生不同程度干旱。


其中,鄱阳湖受高温晴热天气影响,水位持续快速下降,低枯水位比同期提前100天出现。截至8月30日14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为8.93米,距离8米极枯水位不足1米。


极端少雨,加之鄱阳湖“汛期反枯”,在全县追云,找准时机发出人工增雨炮弹,成为县气象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从6月底开始,就基本每天在外面跑着追云。有时候乡镇旱情严重,联系我们过去蹲守,有时候就挑全县比较中心的地方,根据雷达云图,看哪里可能有条件就立刻赶过去。”赵彬是这辆载有人工增雨火箭炮皮卡的司机,已经对都昌的每条路烂熟于心。


△吴谦手机中的雷达检测图。 图源:受访者供图


都昌县位于鄱阳湖东岸,隶属九江市,南联五水,北通长江。其总面积2669.5平方公里,其中含139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拥有鄱阳湖1/3的水域。全县辖24个乡镇,259个村委会。


都昌县域面积广阔,从最南端到最北端大约有70公里,开车至少也需80分钟以上。不过,受公务车数量的限制,全县只有一辆载有人工增雨火箭炮的皮卡。“有时候我们在东边,看到西边有云,急急忙忙追过去,云已经散了,很可惜。”吴谦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离开鸣山乡后,皮卡驶入加油站加油。上一次加满油就在一天前。


△人工增雨设备局部。图源:时代周报记者王晨婷摄


据吴谦介绍,8月29日这一天,他们起初在县城中部的阳峰乡蹲守,由于最北部的大港镇有全县最大的大港水库,急需降雨,就驶往大港找云。开到一半,看到雷达显示全县最西侧的多宝乡似有云来,又急忙赶往多宝。在多宝乡架好设备,但空管通过后,云层已经散开,失去作业条件。


之后,一行人又赶去毗邻大港镇的蔡岭镇,当天下午五六点钟,虽然作业条件并非最优,但还是往大港方向发出了两枚增雨弹。当时,云团已经从大港南移至蔡岭,增雨弹给蔡岭带来少许降雨,但大港水库并未受益多少。


8月29日晚上八九点钟,皮卡又蹲守在县城南部的大沙镇,一直等到凌晨一点多,在最好的时机发出两枚增雨弹。这两枚增雨弹终于给大沙带来了半个多小时的中雨程度降雨。


“打出去之后有雨下来,我们就是开心的。”吴谦说道。


“各个乡镇都太需要降雨了”


火箭炮外形抢眼,路过的乡民难掩好奇:“太久没下雨了,快打一炮!打一炮!”


四处追云是因为有云才有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发射,人工增雨有严格的条件。作业人员需要找到水汽含量最多的云层,云层厚度要大于2公里,同时需要形成上升气流。


换句话说,人工增雨并非“造雨”,而是通过“触发机制”提高云的降水效率,起到催化作用。


此外,人工增雨需要有作业空域保障,必须向空管部门申请作业空域,并严格在批准的空域时间内发射人工增雨专用火箭弹、炮弹,以确保作业安全。


△吴谦一行人正在操作人工增雨设备。图源:时代周报记者王晨婷摄


吴谦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此次干旱以来,都昌县一共实施过十余次作业。“这是几十年来最干的一次,各个乡镇都太需要降雨了,我也希望每个镇都打一下,但也只能说尽力而为。”


不止都昌县,整个江西今年都在盼望雨水的到来。今年6月23日以来,江西降水明显偏少,气温异常偏高,全省平均高温日数、平均无雨日数均居历史第一位。


据《江西日报》报道,7月1日以来,江西组织全省11个设区市共88县(市、区)开展抗旱、降温人工增雨作业589次,发射火箭弹768枚,累计作业影响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累计增加雨量约5.6亿吨。


△吴谦一行人在发射点位进行观测。图源:时代周报记者王晨婷摄


下一场雨有多重要?


在都昌县冯梓桥村,村民杨健自2016年返乡创业,承包了300多亩山地种植茶叶。因为缺少降雨,“明年减产一半以上已经是定局,现在就希望茶树可以活着,活下去就行。”


由于茶树生长位置海拔较高,抽水需要更高的成本。花10万块买洒水车、抽水库水,杨健已经想尽办法,依旧难挽茶树逐渐枯死的颓势。“昨天看到天气预报有降水概率,好高兴。但预报又一直在变,我一天看了几十次天气预报,在楼下摩托车上躺着等到晚上十一点,都没有等到雨。”


“只要再下一场雨,这些茶树就能挨过今年了。我跟我朋友说,要是能下半个小时中雨,我就开一瓶五粮液庆祝。下雨就是下钱啊!”杨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几天前一次人工增雨成功后,冯梓桥开始下雨,他激动得不得了,但只下了十分钟就停了。


“化云为雨”难在哪?


除了人工增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公共服务是都昌县气象局三大日常工作任务。


“到目前为止,天气预报还是非常难的,受地形条件和人口活动影响很大。”吴谦毕业于兰州大学气象专业,是都昌县隔壁的鄱阳县人,在6年前来到都昌县气象局工作。


单日的天气预报要做到准确并不容易,时间跨度较长的气候态预报难度则更大。“以干旱预警为例,它是长时间的,非常难把握。今年初,就有预报说夏季可能会有局地干旱,但干到什么地步,具体什么地方干,都无法确定。而且一旦发出干旱预警,乡镇水库、山塘开始蓄水,这时有一场大型降雨造成洪涝,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吴谦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


预期和实际之间存在矛盾,这是气象局工作的难点所在。


在吴谦看来,不管是气象监测,还是预报预警、公共服务,基层气象工作和外界预期都容易出现偏差。一旦出现问题,或者效益不明显,容易带来不良影响。“我们也希望能多发几弹,有很好的降雨效果,提高地方对我们的认可度。”


△吴谦一行人在发射点位进行观测。图源:时代周报记者王晨婷摄


8月30日,“追云”三人小分队白天未有收获,到了晚饭时间,吴谦靠坐在车上,不时划动手机上的雷达图。此时,皮卡开到路边餐馆,三人下车喝茶吃饭。


吃饱饭,一出门,竟似有细雨飘落在脸上。三人激动起来,跑上车迅速开往附近的发射点位。


18时07分,车辆停稳。吴谦继续紧密观察雷达显示的云层情况;赵彬负责安装车载炮架,拉好所需电线;万安国架起操作屏,小心取出增雨火箭弹,安上炮架。


一切井然有序。18时15分,准备就绪。万安国给空管拨通电话,申请空域批准。空管记下信息,让他们等电话通知。


远山笼罩在云雾中,厚厚的云层之后隐有闪电划过。天气条件已经完全满足。吴谦在显示屏后踱步,时代周报记者也跟着紧张起来。


10分钟后,空管回复电话,申请被拒。理由是该空域可能有飞机经过,无法作业,至少需要等到晚上八点。


离八点还有一个半小时,而聚起的云即将散去。三人决定不再蹲守。


这种情况十有三四。虽然遗憾,但也无可奈何。收起炮架和雨弹,三人摘下头盔,脱下工作服上车,驶往别地追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作者:王晨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