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巨头开始“裸奔”
2022-10-27 11:26

食品巨头开始“裸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BIF食品饮料创新(ID:FoodInnovation),作者:Chain,调研&资料收集:Monica原文标题:《巨头都在做的无标签,真的“香”吗?》,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市面上的无标签产品,图片来源:FBIF整理制图


康师傅冰红茶率先“开撕”后,无标签“火”了。国内第一个无标签瓶亮相后,“无标签”词条的微信指数1天内上涨9106% [1]


“无标签”2月12日微信指数变动,图片来源:微信指数截图


此后几个月,晚来一步的“无瓶标”百事可乐多连包,和带有“一瓶一码”数字化特色的东鹏特饮裸瓶也相继现身。


一时之间,“无标签”成为圈内热议的话题。甚至有媒体报道:饮料巨头纷纷“裸奔”,无标签时代,或将来临!


然而,与行业的一片叫好相反,消费者端出现了很多不一样的声音。


有人直指:无标签不过是资本的把戏,以环保为名“光明正大”地节省标签成本;


网友评价无标签,图片来源:B站评论区截图


有人认为,无标签产品只能成箱买,这是变相让消费者多买;


网友评价无标签,图片来源:B站评论区截图


更有人怀疑,在高昂的制版费下,无标签只有“大厂”做得起。


网友评价无标签,图片来源:B站评论区截图


此外,再加上品牌辨识度、食品安全等担忧,有人指出:中小品牌相较大品牌,做无标签会处在更加不利的位置上。这些让人不禁怀疑:无标签对品牌来说,真的“香”吗?


众说纷纭中,我们想知道:


  • 无标签引发了哪些争议?

  • 这些争议反映了哪些问题?

  • 无标签是“巨头的游戏”吗?要不要做无标签,如何判断?


为了剖析这些问题,我们咨询了一些业内专家,还采访了一家推出无标签矿泉水的“新玩家”,从实际案例带领大家一起深入思考。


一、陷入争议的无标签


小A的一天本该是美好的,直到她看到了那句评论。


网友评论无标签冰红茶,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沉默了一会儿,她决定忘记自己准备买箱无标签冰红茶来支持环保这件事。无瓶标这件事,本身就需要勇气:品牌要有勇气敢做,消费者要有勇气敢喝。


品牌官方旗舰店直销的还好,如果是从经销商手里买到如此“精简”的包装,心里恐怕会打个哆嗦:真的不是冒牌货?


网友评价无标签,图片来源:B站评论区截图


瓶身上没有产品信息,让易于回收这点,在部分消费者眼中也成了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所以不难理解,在全球范围内,相对来说更受消费者信任的大品牌先开始做无标签产品,而且多是从瓶装水开始的。比起各式各样的风味饮料,水的配料表比较简单,相对不太依赖花花绿绿的标签来展示产品特色。


但其实,就算是无色无味的水,也有人质疑“货不对板”。


可口可乐旗下的ILOHAS,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天然水品牌,但无瓶标版仍然遭到了网友的质疑。虽然品牌多次表示,尽管包装换了,内容物也是一样的,但在购买评价中还是有人称:无瓶标版ILOHAS的味道与普通款不一样。


日本亚马逊网友对ILOHAS无标签版的评价,图片来源:日本亚马逊评论区截图


或许,外观和包装感受上的不一致也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评价。


另一层争议,则可能源于消费者对“生意人”天生的不信任感。虽然扎心,但不得不承认,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人们更相信巨头们做无标签是为了省材料成本,或是引诱人们成箱买的“真生意”。


网友评价无标签,图片来源:B站评论区截图


不过,争议之所以是争议,意味着言论并非一边倒。


也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旗帜鲜明地对环保无标签表示支持。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以及多年来对大品牌产品品质的信赖。


康师傅微博评论区有不少网友表示支持环保行为,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全球调研咨询公司英敏特发布的《2021消费者趋势报告》中提到,约有61%的中国受访者对支持环境可持续性的品牌有着更高的好感。[2]


因此,也不乏一些理性的声音:


网友评价无标签,图片来源:B站评论区截图


比起其它循环回收方案,无标签设计将环保的理念以及做法——减少标签塑料、利于塑料瓶的回收利用等,以更为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给了消费者,其正面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而无标签争议反映出来的一些现实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


二、无标签引发的争议,反映了怎样的现实挑战?


无标签本该是一件好事。


由于各国回收利用PET瓶的环境条件不同,我们暂且不论无标签设计促进瓶体回收的作用如何;但采用无标签设计,确实节约了大量标签塑料。


根据非政府组织Tearfund在2020年发布的《The Burning Question》塑料污染报告,自上世纪50年代算起,全球已累积产生了近83亿吨塑料;其中,高达80%的塑料垃圾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海洋、其他环境,或是被露天焚烧。[3]


其中,相当一部分塑料垃圾来自食品饮料巨头生产的产品。因此,在塑料使用量仍在与日俱增的当下,巨头率先开始行动寻求更加可持续的举措,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从规模上来说也是最有效的。


可口可乐、雀巢、百事、联合利华在每一天产生的塑料总量(仅统计了中国、印度、菲律宾、巴西、墨西哥、尼日利亚6个国家),足以填满83个足球场,这些塑料在露天焚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与英国200万辆车的排放量相当。图片来源:Tearfund 2020 The Burning Question报告


标签虽小,积少成多。


薄薄一片标签,不到1克重,但饮料巨头采用无标签产品来满足部分消费需求,每年可以少生产的塑料量却以吨计(1吨=1,000,000克)。比如,2021年在韩国市占率42%的济州三多水,发布无标签包装后,预计当年内将生产1亿瓶无标签版,共可减少64吨塑料垃圾[4]


无论这样做是否给企业减少了成本,是否出于生意考量,从客观上来说都减少了潜在的塑料污染,仅此一点便值得肯定。


不过,争议所反映的问题,以及企业可持续行动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可忽视。


现实环境带来的挑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山寨假货不断,市场乱象仍在


部分消费者看到无标签产品的第一反应,是存在山寨风险,有食品安全隐患,说明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仍不乏不良商家欺骗消费者、赚黑心钱。


山寨产品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灰色地带。


澎湃新闻在2022年的《315观察》中提到,“雷碧”“粤利粤”“康帅傅”“大个核桃”这些产品名称虽然令人啼笑皆非,但结合与知名品牌非常相似的“擦边球”包装,在不细看的情况下,极易“以假乱真”。[5]


另一方面,食品安全也仍是“老大难”。


根据中消协发布的《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投诉量居高不下,包括经营者以次充好、夸大宣传、夸大食品保健功能、质量不合格、缺少相关证明等。2021年具体商品投诉中,食品是投诉量最高的品类。[6]


食品大类在2021年具体商品投诉中排行第一,图片来源:《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


虽说近年来,国家到地方都曾出台相关政策严厉打击“三无食品”,营商环境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消费者手里握着一瓶无标签饮料的时候,恐怕还是很难不浮想联翩。


2. 什么是真环保?传达到消费者了吗?


“白色污染”敲响警钟后,人们潜意识中已将塑料看作洪水猛兽。2020年7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网称“禁塑令”,更是仿佛印证了这一看法。大众已对塑料形成固有认知,要改变,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


百事可乐推出无瓶标版本后,有人在淘宝评论区问,这个包装真的环保吗?网友的第一反应是:外面那层包装,不还是塑料?要环保,用什么塑料瓶?


百事可乐无瓶标产品淘宝评论区截图,图片来源:淘宝截图


尽管百事在详情中明确标注“外层包装含24%再生PE成分”,但似乎并没有传达到消费者心中。


近年来,为塑料除“污名”的呼声渐起,然而由于内容专业,术语较多,很难引起大众的广泛传播,甚至媒体工作者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比如,高分子学者郑强教授曾撰文提到,部分媒体报道塑料“白色污染”治理的相关文章中,将“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误写成“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甚至直接出现“禁塑”的提法,都会误导公众对塑料制品的认知。[7]


如果读了两遍才发现以上两种表达的差异,大概也可以理解,向大众科普塑料相关知识有多难了。


因此,若不能大幅改善国内的垃圾分类和回收环境,扭转“塑料=污染”这一认知,恐怕很难让消费者真正认可无标签设计的环保之处。


3. 消费者想要无标签吗?品牌也很迷茫


低碳环保已成大势,但消费者真的想要无标签吗?或许品牌自己也很迷茫。


扪心自问,你会喜欢全是“无标签”的世界吗?下面的这个案例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2020年,由知名设计师佐藤大操刀,日本罗森对旗下自有品牌包装视觉全面换新,视觉体系更加统一、简洁,却遭到了网友的疯狂吐槽。[8]


网友在日本罗森便利店实拍的场景,图片来源:nadia、wezzy


虽然看着简洁美观,但是本该从容的便利店购物,变成了一件既费眼又费脑的工作。


“实在是太难辨认了!”有日本网友在推特上抱怨。


不小心买了两种辣度咖喱的网友:“对想出这种方案的白痴做点什么吧”图片来源:Twitter截图


虽然也有设计师肯定罗森的新设计,称其“建立了更强的品牌符号”,但区域经理收到消费者的负面反馈明显居多。


后来呢?2021年4月,网友发现罗森乖乖放大了包装上的插图。


网友:罗森换包装了。之前的那都是什么鬼啊。图片来源:Twitter截图


放弃了对“极简”方案的追求,新方案收获了大量的正面评价。[9]


标签,本来就是快消品包装重要的一部分。在货架上抢占视觉C位的食品饮料品牌,向来以视觉资产立身,“裸奔”意味着自己选择丢掉自己的特色。在各个产品“争奇斗艳”以获取消费者那转瞬即逝注意力的货架上,丢掉标签这件事本身就违背直觉。


日本罗森的饮料冰柜,图片来源:Twitter@Ink_Virtue


如上图,怎么看都是有着鲜艳标签的产品更有吸引力。


这个案例还只是用于罗森自有商品的极简标签而已。如果各个品牌都用上无标签,又会怎样呢?消费者会买账吗?


实际上,为无标签“买账”的消费者有可能并不只是为了环保。据日经 X TREND报道,在日本,朝日饮料2018年最先推出无标签版本的天然水,而后又拓展到十六茶等产品。2020年推出无标签新品“朝日绿茶”。无标签系列均涨势喜人,2020年1~8月同比增长高达约220%。[10]


但是,日本消费者愿意“用脚投票”去买无标签产品,或许也与日本严格的垃圾分类要求有关。


以饮料瓶为例,日本要求居民拧下瓶盖、洗净饮料瓶内部,再揭下外层的塑料包装。


拆分开的瓶盖、饮料瓶和塑料标签,还需要分别投放到不可燃垃圾、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以及可回收垃圾袋里。[11]


如果购买无标签产品,便不用撕标签,能大大减少PET瓶垃圾分类的难度。朝日饮料自己也对这一点心知肚明,所以特意推出广告强调:“购买无标签瓶,不再为撕标签的麻烦事困扰。”



日本朝日饮料推出无标签广告“可以免除的家务:撕标签”,视频来源:YouTube@アサヒ飲料公式YouTubeチャンネル


从消费者心理来说,是省事的同时顺便支持环保,还是支持环保的同时顺便省事,恐怕很难说清。


而国内呢?从百事可乐和康师傅冰红茶无标签产品的淘宝评论区看出,消费者买单,有支持环保的因素,也有支持代言人的因素。


消费者或许愿意更环保,但不一定愿意为此买单。因此,大品牌做无标签,还是以试水居多。要让消费者愿意为无标签买单,目前似乎还是离不开“更便利”、“支持代言”等附加价值的驱动。


三、“火了”的无标签,到底“香不香”?


面对这些问题,品牌到底还要不要做无标签?


综观国内外,无标签都更像是“巨头的游戏”。无论是对产品品质的信赖,还是品牌本身的辨识度,可以投入的资源,中小品牌都很难与巨头比肩。


有网友评论称,巨头做无标签会挤压中小企业生产空间,图片来源:B站评论区截图


无标签是“巨头专属”吗?中小品牌是不是不适合做无标签呢?


就在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家大胆入局的“新玩家”。与大多应用于电商渠道的箱装无标签产品不同,该品牌的做法,是直接将相关信息以凸印的方式呈现在瓶体两侧。


从产品到手的实拍图可以看出,瓶身一侧是产品标准、厂家、产地、保质期等信息,另一侧是采矿证、生产许可证、水质指标等。虽说在模具的凸印细节上仍有待加强,但在光线下可以清晰阅读。


不难看出,无标签包装的一个技术难点在于开模,在设计环节就需要将凸印信息考虑进去。要想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工业设计的智慧。经过反复探索,品牌最终将瓶子的克重重心聚焦在方形瓶身两侧,即凸印信息的部分,让产品信息的展示更清晰。


这种对细节有高要求的瓶型设计不仅难,而且贵。曾有网友提到,设计费、制版费,对于小品牌来说都不是小数目。


在成本问题上,泰国C2无标签水的设计机构Prompt Design也透露了相似的信息。这款外观有着精致动物图案的C2无标签水,是泰国的一家大型饮料公司ASA推出的新品,采用平价战略,由公司承担了额外的设计和开模成本。但是,“额外成本并不高昂,小公司也完全可以做”,Prompt Design创意总监Somchana Kangwarnjit表示。单从研发成本上来分析,无标签或许并非“巨头专属”。


但更为棘手的是,成本是一方面,另一个难点是品牌辨识度。


首先,从成本来说,不难发现,如果是为已经上市的产品推出无标签版本,而且是可用于线下零售的版本,就会需要重新开模、重新设计,成本不菲。


其次,用无标签打出差异化的方案,也不具有普适性。


一是品类的选择。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无标签瓶装水。对水来说,强调其清静、自然、纯净,简洁的无标签是非常自然的衬托。但如果是有色饮料,仅凭本身的颜色很难让消费者想象出它的味道,甚至颜色可能让人产生不太好的联想。


因此,无标签可能更加适合不依赖标签,甚至可以通过无标签进一步突出其澄澈质感的饮料品类。


二是品牌的衡量。


如果不是主打无标签差异化的新品牌,对“脱标”要非常谨慎。


市场上,大部分饮料品牌仍以标签差异化作为货架上的决胜手段。但如果瓶型非常相似,标签一脱,看上去不就除了瓶盖一模一样了吗?


前不久,元气森林与雪碧充满火药味的互相调侃就很好地说明了,对部分品牌来说,自撕标签,无异于自断一臂。[12]


对品牌来说,做出任何决策,都需要回归做这件事的目的。


无标签火归火,但“香不香”还是得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如果发现自己暂时脱不掉标签,也完全没有必要焦虑,更没有必要强行跟风“裸奔”。如果因为追求无标签设计,而导致自己的品牌或者带给消费者的价值因此受损,便是得不偿失。


四、结语


直接脱去标签看似激进,实际却是用更为直观的方式,让消费者意识到了塑料瓶回收利用的可能。而且,无标签设计节约的,其实不仅是塑料标签本身的耗材,还有贴标和回收环节的能耗,因此是更加低碳的选择。


不过,由于现阶段市场环境鱼龙混杂,向消费者沟通环保理念有一定难度,以及线下渠道需要产品信息的直观呈现等一些现实问题,无标签设计还是会引发一些争议。


在无标签风潮中,品牌自己的定位和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核心价值,仍然是品牌做出商业决策的重要标准。更何况,无标签并不是追求环保的唯一方式。行业中也已经有不少“玩家”在开动脑筋,探索在不影响消费体验的前提下更加“智慧”的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1] 微信指数小程序

[2] 《2021消费者趋势报告》,2021年3月19日 ,英敏特

[3] 《The Burning Question》,2020年,Tearfund

[4] 《제주삼다수, 비닐라벨 없는 '그린 에디션' 환경 정상회의에 출시》,2021年5月31日,韩联社

[5] 吕新文,《315观察丨到底谁山寨了谁:鉴别“山寨食品”不该交给消费者》,2022年3月14日,澎湃新闻

[6] 《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2022年1月2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

[7] 《塑料与“白色污染”刍议》,2021年11月19日,郑强教授

[8] 《罗森包装视觉全面换新,却遭日本网友疯狂吐槽!你给新设计打几分?》 2020年7月2日,ArtsKing国际艺术中心

[9] Chihaya,《最近、ローソンのパッケージデザインが変わってきている件について》,2021年7月15日,icoro

[10] “い・ろ・は・す”ラベルレスが好調 新規客開拓に効果あり!,2020年11月2日,日経 X TREND

[11]《ペットボトルと紙パックは回収ボックスへ》,2022年3月24日,大阪柏原市环境措施科

[12]《元气森林火速回应雪碧“内涵”广告:听我说,谢谢你...》,2022年8月13日,FoodTalks食品资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BIF食品饮料创新(ID:FoodInnovation),作者:Chain,调研&资料收集:Monic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