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困境,解药在哪里?
2024-02-12 10:08

中年困境,解药在哪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看山(ID:saydiff),作者:济千江,原文标题:《这届中年人,困在修行里》,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引子:中年人的自我修养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中年人面临的困境和解药,提出了刻意的自我修行是成为优秀中年人的关键。通过观察中年人的朋友圈,作者认为中年人的修行表现包括运动、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文章强调修行的重要性,以及中年人要认清人性的缺陷,并通过每天的修行来保持开放、动态清零的状态。

• 💪 修行是中年人对抗虚无与熵增的必修日课,充满了慎独与自律

• 🕣 中年人面临工作、家庭、生活的压力,需要通过修行来平衡责任和挑战

• 📚 修行能够提高决策容错率、降低摩擦成本,并增加自我掌控感

2017年,冯唐发起过一个“油腻中年人”大讨论,全网刷屏。


那时候我还年轻,对“体重变胖”“停止学习”“好为人师”这些油腻标准完全不担心。


七年后的现在,还差一个月就要迈入36岁的门槛,我终于要开始认真思考: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中年人?前人给了我哪些经验教训?


长期观察琢磨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优秀的中年人,必须要画地为牢,活在刻意的自我修行中。


那些变得神神叨叨的中年人


注意观察你的朋友圈,年轻人和中年人很好分辨。


年轻人的朋友圈充满了吃喝玩乐、新潮炫酷、拔草打卡。


而中年人的朋友圈,则充满了各种神神叨叨的表现:


  • 有运动派的,热衷马拉松、徒步、健身、跑山,每晚晒5公里长跑记录;


  • 有学习派的,热衷读国学、读MBA、参加知识付费课程,每晚晒百词斩卡片和读书笔记;


  • 有组局派的,参加行业峰会、研修会、朋友聚会,每晚晒聚会合影与收获……


以上这些年轻人看不懂的表现,我统一称之为“修行”。


这个词也只适合形容“中年人”,类似的事情年轻人干了只是图热闹,做不到“诚心正意”,更难坚持下去。


这些自虐行为,充满了慎独与自律,充满了集体仪式感,是中年人对抗虚无与熵增的必修日课。


中年人看透了人性的本质,通过每天主动做功,来清除每天产生的精神垃圾,从而让自己保持一种开放、动态清零的状态。


这就是修行,这就是日课。


中年困境,解药在哪里?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那是因为,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都说“中年危机”,那是因为绝大多数中年人都会遇到自己的困境:


  • 工作、家庭、生活,同时要承担、平衡的责任越来越重,而自己只能强撑;


  • 增长的曲线随时有可能拐头向下,时刻生活在走下坡路的焦虑中;


  • 工作时间久了,激情消退,在高原区跋涉,遇到瓶颈期无法突破;


  • 很多行业盛行“35岁魔咒”,精力下降,技能过时,而挑战却越来越重,很担心哪一天会落伍;


年轻时候是轻装上阵,而到了中年,那就是逆水行舟,背上重担,戴上镣铐,挑战翻倍。


这个社会,永远是对年轻人宽容,对中年人苛刻挑剔。


中国有句“人过30不学艺”的老话。它有两层内涵,第一层是学艺要趁早,学得晚了,与初出茅庐的人同一个起点,没什么竞争力;第二层是,人过30岁往往成家立业,承担了养家糊口的责任,而学艺期间至少3年没收入,沉没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不要觉得这只是一句过时的老话。它在当代依然适用,只是Deadline从30岁变成了35岁,这是因为当代人的求学时间普遍变长了。


为什么公务员招考、教师招教、公司招人会限制一个35岁的门槛?为什么考CPA、考司法考试、考MBA别人都会建议你在35岁之前完成?


3年前,我考CPA经济法,和群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她说,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最佳曲线,假如你40岁才考CPA,学习成本比25岁的人高出太多,而收益又大幅衰减。真等考过了,和25岁的人同时起步,拿着初级的工资,每天出差,性价比太低。等熬到一定资历,离退休也不远了,享受不到太多职业红利。与其如此,瞎折腾啥呢,就地躺平不香吗。


这就是社会时钟。每个年龄阶段做特定的事情,错过之后再做就会事倍功半,被视做瞎折腾。


因此,大部分中年人,在多次冲刺过,自认为已经达到人生成就的极限以后,就会放弃挑战自我,随波逐流。


还有一些人,在更早的时候就积极“上岸”,考公考编考教,找好养老、躺平的坑位。


人生就像下海游泳,年轻的时候尽情弄潮,赶风口,迎巨浪,等到了中年,精力不支,悲观失望,往往选择“上岸”躺平或者随波逐流。


只有极少数,人到中年依然选择迎风弄潮,挑战自己。


要成为这类人,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要每天“修行”日课,在身体与精神两个层面淬炼自己。


当代语境下的“修行”,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借助修行,跳出社会时钟


中年人的成熟,开端于认清人性的缺陷,放弃“一劳永逸”的幻想,明白只有“结硬寨,打呆仗”一条路可走。


落在具体行动上,就是每天的日课“修行”。


这个“修行”,既是曾国藩每日修行的“日课十三条”,也是佛家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是质量管理上说的“PDCA循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它背后的理论来源是宇宙万事万物都必然遵守的“熵增定律”:人性是向下的,在没有刻意的干预下,一定会一天比一天更加懈怠懒惰。


“熵增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被称为“宇宙间最令人绝望的定律”,万事万物必然会走向混乱、无序。而唯一对抗它的方法就是,打破封闭系统,通过额外做功形成“熵减”,来对冲每日的懈怠带来的混乱无序。(延伸阅读:熵减:个人与团队保持活力的终极定律)‍‍‍


说人话就是,每天要坚持学习和训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个过程要想长时间坚持是非常艰难的。


第一个困难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没有莫大的毅力和抱负难以持续下去。就像西西弗斯,每天都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每次到达山顶后巨石又滚回山下,如此永无止境地重复下去。


第二个困难是,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要克服的引力太大。当代人面临的娱乐休闲诱惑太强大,可支配时间又是如此稀缺。加班到21点回到家,是躺着看小姐姐直播跳舞,还是再跑个5公里,读一个小时专业著作?


第三个困难是,每日的学习效果是没那么明显的,得不到正反馈的情况下,更难坚持。时间久了,自己也会怀疑:这不会就是一种安慰剂吧?自己真的有必要这样折腾么?


修行虽难,但是和它带来的好处相比,它其实是世界上收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首先,修行能让一个人保持“熵减”,跳出“社会时钟”的评价体系,与每一代年轻人同频;


其次,终身学习带来的高维认知,能够提高决策容错率,提高决策成功率;


再次,修行能够减少一个人的精神内耗,降低摩擦成本,弥补精力的下降;


最后,修行能够提高一个人的自我掌控感,永远处于积极主动之中。


所以我就很佩服这些长期坚持的前辈们,不被外界的评价所影响,和年轻人一样精力充沛,充满好奇心,又比年轻人更加经验丰富,务实高效。


这些人里,有我的前领导,喜欢在维多利亚港夜跑,是沙漠挑战赛的常客,他是一个国际投行出身的金融精英;


有年长我10岁的师兄,坚持英语学习,学各种课程,去各地旅行,对所有的新鲜事物感兴趣,他是一个连续创业者;


有我报写作班认识的同学,连续3年每天输出1000字,日常约朋友线下聊天交流,她是一个资深品牌营销专家;


修行中的中年人,真的很酷,一点儿都不油腻。


不被社会时钟所定义,反而能够与时俱进,与每一代年轻人同频。


中年不是下坡,而是真正刚开始


未经过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去经历一场。


对于中年人来说,既要不得不面对社会时钟的评价,又要找到自己的修行之道。


对于很多普通人,人到中年,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已经被消耗殆尽,等着退休。


而对于勇于修行的人来说,人到中年,正是作为生产力大展身手的时候,中流砥柱,刚刚开始。


无数先贤,正是中年以后才幡然醒悟,立志于学。从而跳出养家糊口的局限,跳出社会时钟的约束,专注于个人使命,开启人生的第二曲线,为时代提供增量价值。


到底选择哪一种中年生活呢?


这要看你把自己定义成生产资料还是生产力,看你是否想通了要进行修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看山(ID:saydiff),作者:济千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