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隔夜茶,会不会致癌?

最近收到一个读者留言:“我喝茶喜欢一次泡一大壶,喝不完第二天再继续喝。但有人说隔夜茶不能喝,会致癌!真的吗?”隔夜茶致癌其实是个老话题了,但每年都有人问:它真的有那么危险吗?答案:并不是。我并不鼓励喝隔夜茶,但说它致癌纯属夸张。我们先瞄一眼说隔夜茶致癌的人的理由,主要是说茶叶放太久会产生亚硝酸盐,这是一种致癌物,所以喝了会出问题。听上去挺吓人。我经常说,最好的谣言就是第一句是真话的谣言,这次也是这样。确实,茶叶里含有极少量的硝酸盐,长时间放置,茶里的一些微生物或酶促反应有可能使一点儿硝酸盐变为亚硝酸盐,这确实是大家担心的致癌物。但注意关键词:一点儿!正常冲泡的茶,里面的硝酸盐含量很低,就算放到第二天,亚硝酸盐浓度也远远达不到“致癌”的程度。事实上,它的变化实在太小了,在实验室里都得用很好的仪器才能看得出来。除非你天天喝隔夜茶,每天喝几十斤,然后不间断地喝上个十年八年,要不然根本不用担心会因此致癌。其实我们平时吃的蔬菜里就含少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但我们吃菜从不担心致癌,反而号召多吃,因为它里面的纤维素,维生素等有益物质带来的好处远大于任何风险。蔬菜也好,茶也好,都是显著的利大于弊,有一点亚硝酸盐也没事。虽然致癌属于瞎扯,但我不鼓励大家喝隔夜茶,因为它确实有风险,不是致癌,而是滋生微生物。茶水放久了,尤其在温热潮湿的环境里,细菌或霉菌确实有可能兴高采烈地开派对,让茶变质、变味。你要是眼睁睁地把一杯隔了一两天、已经滋生了微生物的茶硬灌下去,确实会生病,感到肠胃不适,甚至轻微中毒。但这是变质食品引起的问题,和致癌没关系。所以,隔夜茶喝不喝,存放条件很关键。如果茶是放在干净、密封的冷藏环境里,比如夏天泡了茶放冰箱,当作冷泡茶喝,那应该没问题,但如果是放在闷热潮湿的地方,还敞着盖,那还是别喝了。更何况,隔了一晚后,茶里的儿茶素、维生素等活性物质或多或少会被氧化分解掉,口感也大打折扣,完全不值得再喝。为什么网络上有人要把“隔夜茶致癌”大肆宣扬?无非为了流量。因为茶叶在中国太常见,大家都喝,所以把“放久后亚硝酸盐略有增加”这个芝麻大小的事实,无限放大,就成了广泛流传的谣言和一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最近流行的“桶装水致癌”“手机信号致癌”“微波炉辐射致癌”,都是类似的套路。当然,还有商家是想带货,卖点新鲜茶叶或新型冲泡器具,夸大“隔夜茶危害”也是一种宣传。但有些人就是不相信科学,一旦认定了某个结论就很顽固。我上次给一个老头讲这件事儿,怎么说他都不信。我灵机一动,问他:“早上7点泡的茶,到晚上7点能不能喝?”“当然可以!”“那晚上7点泡的茶,第二天早上7点为什么就不能喝?”我得意地看着他,结果他回了一句让我吐血的话:“因为它熬夜了!”打败逻辑的,只能是魔法。致敬生命!
8小时前
3

为何少吃点可以延缓衰老?

数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想回答一个问题:为何严格、长期减少热量摄入能延长很多动物的寿命。如今,一支团队发现一种分子能以药片形式起到限制热量的效果——至少在果蝇和蠕虫身上可行。这种分子名为石胆酸,由肠道内的细菌产生,能帮助分解脂肪。在《自然》2024年12月18日发表的两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证明了石胆酸能延长线虫和果蝇的寿命,而且能使老年小鼠重焕生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服用石胆酸对人体有相同效果。高剂量的石胆酸可能有毒。严格、长期地限制热量摄入能减少脂肪组织(人工上色)。一种新发现的分子能模拟这种饮食的抗衰效果。来源:Steve Gschmeissner/SPL在关于衰老和长寿的研究中,某些化合物能延年益寿的说法总是“不绝于耳”,但这些说法都经不起推敲。然而,这两篇论文却非常全面,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Longevity Consortium的首席研究员、美国转化基因组研究所的基因组学家Nicholas Schork说道。“我发现这两篇论文很有说服力”,未参与该研究的Schork表示,“相比其他提出有潜在健康获益的团队的研究,他们做的工作要多得多。”经受考验之前的研究显示,限制热量能延长大量动物的寿命,包括线虫、果蝇、小鼠和一些灵长类。限制热量能“打开”一种名为AMPK的蛋白,AMPK对于这种益处具有关键作用。不过,长期挨饿并不是限制热量的唯一代价,这些限制有时要求减少一半以上的热量摄入——研究发现这与肌肉量减少,调节体温困难,以及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有关,在加州生物科技公司Calico Life Sciences研究衰老生物学的Andrea Di Francesco说。大海捞针中国厦门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林圣彩和他的合作者决定筛查热量限制导致小鼠产生的各种代谢变化,从中寻找能激活AMPK的化合物。这个任务非同小可:代谢反应期间生成的大部分化合物会在挨饿或限制热量期间发生大量改变,林圣彩说,“我们采取了一种brute force方法。”该团队不厌其烦地分析了200多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水平会在限制热量后升高,并挨个测试是否会激活AMPK。在有激活作用的6种化合物中,有一种与热量限制后小鼠体内发现的水平类似。这个化合物就是石胆酸,存在于名为胆汁的消化液体中。该团队随后给线虫、果蝇和小鼠喂食了石胆酸。果蝇和线虫的寿命比没有额外摄入石胆酸的同类显著增加。对小鼠寿命的影响在统计学上缺乏显著性,但该团队发现喂食石胆酸的小鼠在握力和肌肉组成等各类指标上更显年轻。这个结果足以令人激动,Schork说,“石胆酸和饮食限制一样,确实能带来健康获益。”林圣彩和团队随后研究了石胆酸是如何激活AMPK的,并鉴定出另一种蛋白TULP3是石胆酸的受体。百岁老人有话说Schork说,下一步是在各种遗传背景下测试在小鼠体内的这种反应。10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遗传背景对寿命的影响比热量限制更大。之前研究有迹象表明,石胆酸和胆汁中的其他化合物可能在热量限制中很重要,Di Francisco说。尤其是,他提到一项研究在日本百岁老人中发现了高水平的石胆酸。即便如此,林圣彩说,我们仍不清楚石胆酸对人类预期寿命以及健康寿命的影响。该团队正在对非人灵长类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给予石胆酸的最佳时间和剂量。“我们有责任提醒人们,切勿在缺乏更多实验的情况下擅自服用石胆酸,”林圣彩说,“一提到长生不老,有些人容易失去理智。”
3天前
6

“体重管理年”来了,青少年肥胖问题如何破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肥胖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在中国,青少年肥胖的现象尤为显著,逐年上升的肥胖率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肥胖不仅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更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近期提出了“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全民健康管理,普及科学的饮食和运动知识,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这一计划聚焦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管理,着眼于未来群体的体重管理和慢性病预防。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因此,尽管“体重管理年”面向全民,但其对于青少年群体的特殊关注,将为肥胖防控提供更为精准的方向。随着这一政策的逐步落实,青少年肥胖问题的防控正逐渐成为国家公共卫生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通过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协作,改善青少年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青少年肥胖的多重驱动因素: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国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校园环境中,肥胖问题愈加明显。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提供的数据,7至18岁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逐年增长,2014年这一比例已达到19.4%,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青少年肥胖率的增加,也突显了健康管理在校园中的紧迫性。青少年肥胖的成因多种多样,首先,饮食习惯的改变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快餐文化的普及,学生们更倾向于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品,而这些食品对体重的管理并不友好。学校食堂的食物提供往往缺乏多样性,很多时候难以满足学生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而家庭提供的食物种类和烹饪方式,常常决定了孩子的饮食结构。与此同时,家长对孩子饮食的引导不足,进一步导致了不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其次,体育活动的减少也是肥胖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许多青少年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业学习中,忽视了体育锻炼。数据显示,超过60%的青少年未能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的标准,而这正是控制体重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校的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安排不足,也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运动机会,进一步加剧了肥胖问题。除了饮食和运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现代社会对体型和外貌的标准日益苛刻,尤其在校园环境中,体型不符合标准的学生往往容易受到同伴的排斥与嘲笑,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肥胖问题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许多青少年沉迷于屏幕,缺乏户外活动,这也进一步导致了肥胖的上升。从校园到家庭:破解青少年肥胖的防控密码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二者在预防和干预肥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学校在肥胖防控中的责任不容忽视。学校可以通过改善食堂的饮食结构,提供营养均衡的餐食来帮助学生管理体重。同时,学校应增加体育课程,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场所,更是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者和实践者。此外,学校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除了课堂上的体育教育,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和体重管理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定期开展健康讲座、营养咨询等活动,学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为他们提供更加科学的生活方式指导。另一方面,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肥胖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父母是孩子饮食和运动习惯的直接引导者,家庭提供的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以及父母的饮食行为,常常决定孩子的体重管理。研究表明,父母的健康饮食模式和积极的运动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选择,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家庭对孩子肥胖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干预力度,也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够保持健康体重。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家长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体重管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家庭和学校的协同作用是预防青少年肥胖的关键所在。科技赋能青少年肥胖防控:数字健康工具与个性化干预针对当前校园肥胖问题,已有多个健康干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通过增加体育课程、改善食堂饮食、组织课外运动等措施,帮助学生增强体质,预防肥胖的发生。同时,一些学校还积极开展了体重管理项目,如体重门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体重管理咨询和指导,取得了显著的健康改善效果。然而,现有的干预措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全面性和个性化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健康工具如运动追踪器、营养管理APP等逐渐成为肥胖防控的新利器。通过这些工具,青少年和家庭可以更好地跟踪和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饮食与运动调整,提升体重管理的效果。未来,青少年肥胖防控的工作应注重政策引导、学校教育、家庭支持及社会参与的协同作用。政府应加大对健康教育的投入,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学校和家庭在青少年肥胖防控中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健康管理工具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青少年群体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肥胖防控方案。总之,青少年肥胖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教育、改善环境、提供科学的干预手段,帮助青少年群体摆脱肥胖困扰,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与积极的心态。结语青少年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挑战。在中国,随着肥胖率的不断攀升,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合作,从饮食、运动、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入手,推动肥胖防控措施的实施。通过政策支持、教育引导及科学的干预措施,青少年肥胖问题有望得到有效缓解。我们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素养能够进一步提升,肥胖防控工作能够取得显著成效。
4天前
14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至80万年来最高水平

当地时间周三(3月19日),联合国旗下机构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报告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加速了冰川和海冰的融化,也使得2024年成为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联合国气象机构在其《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中指出,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也是气温升幅超出工业化前水平1.5摄氏度的首个年份。具体来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1850-1900年水平高出了1.55摄氏度,误差范围为正负0.13摄氏度,这使得去年成为一项175年的观测记录中最热的一年。该报告将全球变暖归咎于人类活动,比如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还有部分原因是自然发生的厄尔尼诺天气现象。2023年6月形成了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并在一年后消散,它增加了额外的热量,帮助打破了温度记录。其他因素包括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大规模火山等。全球变暖正在导致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使得许多人流离失所,加剧了粮食危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报告称,仅在2024年就发生了至少151次“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事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周三表示:“地球发出了更多的求救信号。”不过他表示,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的目标仍然是有可能的实现的。“各国领导人必须采取行动,使其成为现实——抓住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人民和经济带来的好处。”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在2024年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中一些后果将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内不可逆转。比如,海洋温度也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变暖的速度正在加快;冰川和海冰继续以更快的速度融化,这反过来又将海平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塞莱斯特·绍洛表示:“虽然单年升温超过1.5摄氏度并不表明《巴黎协定》的长期气温目标无法实现,但它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生命、经济和地球面临的风险正在增加。”该报告发出警告之际,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撤销了一系列气候政策,并对气候科学提出质疑。美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这使得一些人担心,其他国家也会因此降低自己的减排目标。美国非营利组织忧思科学家联盟表示,科学是无可争辩的,试图向公众隐瞒气候科学并不能阻止人类免受气候变化的可怕影响。
4天前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