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主流,就意味着纸书会死?
2016-01-27 21:36

不再是主流,就意味着纸书会死?

作为每个周都会看完一本书的读书人,我现在已经不介意书的介质具体是纸书还是电子书,已经习惯两种方式一起看了。我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和信息,媒介介质对我来说并不影响信息的吸收效果。


有的人是纸书的死忠,固守着纸书最正统的观念,他可能的确是买了大量的书,但是很多书却没看完,他喜欢看书喜欢的其实是看纸书翻纸书时的那种心理满足的感受和体验。


当然,这是纸书提供给读者的一种附加价值,指尖划过书页闻着墨香也满足了一种独特需求。电子书在技术上现在还实现不了。但也不好说将来会怎样,将来能不能提供Kindle之外形态的电子设备,类似纸那般可翻页的阅读设备,一、两百页是一本,电子书下载灌入,看到一百页再翻到第一页继续看剩下的内容。 这都不好说,但它一定是看用户未来的需求,如果有需求就会产生。


反过来说,电子书相对纸书也有很多优势:


1、随时可买,瞬间可看。

2、方便携带。手机等随身设备可阅读。

3、便宜。

4、与互动、交流能紧密结合。


这些优势正在为现代人所采纳。


过去在印刷时代,纸书隐含一定的权威性,打开纸书阅读有一定的仪式感,但是互联网时代,这些随着技术改变都改变了。电子书和朋友圈文章、知乎的问答、科技媒体报道一样,都是电子文字,我们在精神文化贫乏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纸书的感情,在将来都没有条件再复制到新一代年轻人身上了。他们打开手机,打开Kindle、豆瓣阅读等等,看书就和看其他文字感受类似。


我们看纸书会不会消亡,不能静止地看现在的静态状态,看眼下的读者和纸书出版业自身,而是要看未来的读者的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纸书的竞品——电子书的发展。


从目前已有的一些阅读调查来看,80后以前的读者仍然会倾心于纸书,这是他们成长时陪伴他们的状态。


然而00后的年轻人基本上不读书了,这也是一个更大的问题。虽然阅读量普遍增加了,但是其中电子书的比例目前在电子阅读中所占比例还很小。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00后的年轻人到今年最大的将是16岁,今后他们将需要借助文字媒介吸收更多的信息, 而在他们成长中,电子媒介融入到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中。


未来的读者群体就是他们。他们的需求和他们成长时习惯的接收信息的方式决定了这个市场的走向。报纸、杂志在逐渐电子化,书也会这样。


根据现有的调查,看我们这些70后、80后甚至90后的需求和习惯是没有意义的,在趋势面前,这都是一些苟延残喘。带着这些习惯的人也终将退出历史舞台。00后成为社会主流时,电子书就将会成为社会主流。所以,这么算下来,离纸书消亡不过还有10年左右而已。


再有十年,纸书在商业层面就会非主流化,直至消失。但在一个较小比例上,还会存在。纸书的死并非是说这个世界上一本纸书都不再生产了。它的生产形态更可能是与电子书进行联动,命运寄托在电子书销售上。伴随着新主流的需求,没有大量消费者按需订购,出版方就不会主动印制生产。纸书完全是看消费者脸色的一个被动的角色,它也将依附于电子书本身的需求,即电子版的流行程度。


随着数字化阅读的趋势,书的内容形态本身也在改变。比如更多的互动,以及为了适应阅读习惯,切成更小的单元,一本书可能不像以往那么长篇大论。作者阐述自己的想法,除了书之外还有Ted等视频,还有大量的分散在各种网站中的社区讨论。更多传递信息的媒介形式出现和组合,书本身的内涵也在改变。


如果纸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再占据主流,成为小众的喜好,那它就是消亡。买纸书更多的是出于这样的因素:读者看电子书觉得很好,再买一本纸书。而未来,适应这种阅读需求,纸书出版恐怕得用“众筹”形式预定,畅销的电子书读者预定其纸质版,攒到一定数量后会出纸书。


预见到未来的这种趋势,出版社就要倒推回来提前做准备,加大对数字出版的投入。中国的大众和中产阶级他们面临着一个更多变的社会,但是更物质富足的社会,他们对内容的需求,或者说对书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书的增长,我认为在出版业自身之外,在匹配内容与有需求的用户或读者这方面作得还不够好。


像罗辑思维是看中这样的市场,给大众推荐书籍。它定位的人群是有好奇心、求知欲、上进,想通过个人奋斗努力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人,过去没有太多的知识积累,需要依靠帮助选书的人。


匹配和推荐、导购环节做得好,就大大提高电子书的销售规模,而这一部分,也将是电子化的。分散的出版社如果做不好,将来会有几家做这样生意的导购者切入,这将是一个新生意、大生意。它的市场也将是巨大的。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