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出行这么简单么?你所知道的共享单车常识,或许都是错的
2016-11-07 15:02

只是出行这么简单么?你所知道的共享单车常识,或许都是错的

前几天在HAY16论坛上听了人人车CEO李健的演讲,刚好最近在思考火的一塌糊涂的共享单车,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结论是共享单车在一些问题上本末倒置了,需要迅速调整。

 

李健有几个观点值得重视


第一个观点是,互联网+的提法是对传统企业极大的不尊重,反映出互联网人的妄自尊大,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互联网。

 

具体到共享单车,传统单车厂商的设计思想是让单车的重量更轻,座位高低可以调试,款式和配件多样化。共享单车为了运营成本低,却开始一系列倒行逆施。轮胎是实心的,重量达25公斤,座位高度不可调,颜色统一,无车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增强单车的耐用性。

 

过去,在一个城市中有很多修车者,甚至很多居民都会修车。现在,修车匠在数量上减少了很多。原因很简单,修车不挣钱,只能作为一个副业来经营。有的修车匠把修车作为主业,但是同时还提供上门开锁等附加性服务。特别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修车匠肯定被视作需要分流的人口,原因你懂的。

 

因此,摩拜等共享单车自己去设计和生产单车,单车不好骑但是很耐用,就不是一种心血来潮。这样做的后果自然就是单车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生产成本提高的一个副作用是,共享单车企业并不愿意根据数据进行单车的投放。因为单车的经济回报来自微不足道的租金,投入大回报少,就难以产生数据驱动企业成长的动力。

 

互联网企业创业现在依赖双引擎,也就是人工智能和共享经济。做不到数据驱动,就谈不上未来通过人工智能驱动企业成长。另一方面,现在摩拜和其他共享单车企业融资速度太快,身上的压力太大,商业模式并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而是B2C模式。

 

李健的第二个观点,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获客成本低,运营效率高和沉淀口碑。这是三位一体的。ofo还来不及沉淀口碑,就被迫走出校园,成为一个社会化企业。摩拜也是如此。


共享单车在运营效率上还遇到一个挑战。很多上班族离地铁的距离在十分钟到半个小时的路程以内,但是由于GPS定位不准或其他因素,找单车就要几分钟或十分钟。只要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用户的粘性就没了。

 

而共享单车企业,一般不愿意去建停车桩。这一点不是一个成本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如果有停车桩,共享单车岂不成为了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太影响估值了。

 

李健的第三个观点,互联网企业进入到传统行业创业,自己必须是深度用户。ofo的戴威显然是一个深度用户。摩拜似乎在反深度用户,建立自己的行业标准。这一点,恰恰是需要反思的。

 

有人认为,恰恰是摩拜唤醒了海量增量用户的需求,对这一点,其实是不能否认的。因为公共自行车缺乏用户意识,摩拜有Uber的部分基因,Uber用最少的人员,最简单的管理去驱动一个个城市的增长,这种创业动能当然不可小视,也是一轮轮资金投资摩拜和其他共享单车的原因。

 

但是,单车在今天的作用仅仅是简单的出行吗?


真正高频的短途出行,很多时候是并不很安全的电动车替代了自行车。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徒步上班,因为这样多花时间,却能锻炼身体。

 

共享单车的异军突起,其中一个背景实际上是城市无节制的发展汽车,拥堵让一部分有车族开始考虑骑单车上班。这是一个庞大的有经济实力的群体。当然,他们也会考虑雾霾、时间、骑行体验等各种因素。

 

从个人健身的角度看,骑行、跑步和健步走,各有各的支持者。骑行对于很多年龄大的70后,更是一种带有情感的记忆。他们小时候,就是单车代步,骑着单车去田野,草地远足。后来因为生活的变迁,反而不再骑单车了。

 

需要看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其实并不宜居。比如,北京的跑道非常少,居民挤到奥森去跑步,可是北京有几个奥森。健步走固然锻炼身体,却比较枯燥。骑行,北京充满了有趣的胡同、公园和郊外景点。从这个角度看,骑行的需求可以深度挖掘,不必把思维局限在所谓的最后三公里。

 

共享经济,除了物质资产的共享,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交。中国人是非常忙碌的。网易易信的产品经理很早就发现,中国人缺乏社交。跑步、骑行其实是很好的社交载体。某种程度上,更看好ofo这样带有骑行基因的企业去做共享单车,因为更容易激发用户骑行的需求。当然,做到这一点,对于单车的硬件需要重新设计。需要是可以折叠,放在汽车后备箱的单车。这才是共享单车硬件的常态。

 

摩拜则要回到人工智能驱动这个根本的道路上。有需求,就投放。而有效降低投放成本,无可避免地要和政府合作,PPP模式切入公共交通领域。

 

对于中国这种能源少,人口密集的国家来说,共享单车在某种程度上比共享汽车还重要。共享汽车如果不限制,一个城市凭空多出几十万辆供给,堵上加堵。共享单车也将压缩到电动车的生存空间。如果回归单车的用户多了,在狭窄的单车道上,电动车将变得更加危险。

 

共享单车才刚刚开始。传统单车厂商还没有出手。这与滴滴打车独占市场,完全是两回事。

 

首发自iDoNews专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