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愈发谨慎的造车圈,阿里富士康 IDG为什么还要 22 亿领投小鹏汽车
2018-01-29 15:06

资本愈发谨慎的造车圈,阿里富士康 IDG为什么还要 22 亿领投小鹏汽车

最近一年造车领域受资本青睐是有目共睹的事。


所以先说正事儿:小鹏汽车在香港宣布启动总额 22 亿元人民币的 B 轮融资,并获得阿里巴巴集团、富士康和 IDG 资本的联合领投支持。B 轮融资完成后,小鹏汽车从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将超过 50 亿元人民币。


可以说这又是一次联合了国内顶级资本的一轮投资,在证明了新造车领域持续火热的同时也显示了另外一件事,小鹏汽车已经在国内新造车企业中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这并不是一家很高调的公司。2014 何小鹏、夏珩、何涛等人创立了小鹏汽车,在去年年中辞去阿里所有职务后,何小鹏出任小鹏汽车董事长,这家公司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媒体以及消费者的关注。

与其他几家喜欢大排场大制作的新造车企业不同,小鹏汽车一路走来的动向都相对低调。去年 10 月 12 日,小鹏汽车与郑州海马合作的首款量产车型小鹏汽车极客版正式亮相,但这辆已经能合法上牌的小规模量产车并不是小鹏汽车面向消费者的第一款车,第一批产品主要用于测试和研发。


随后在今年的 CES 上,小鹏汽车 G3 发布,这是一款根据当时的 1.0 版本改进而来的车型,对车辆设计和车身质感都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更加接近最终上市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对比测试版本最直观的改变是整车的制造工艺做了很多优化,质感提升不少。



而在融资和人才方面,在这次 B 轮融资后,加上之前神州优车的 22 亿元 A 轮投资,阿里巴巴、纪源资本、晨兴资本、IDG、经纬资本、顺为资本等入局的 A+ 轮投资,小鹏汽车总融资额达到 50 亿人民币。


整个公司仍在进行人才储备,扩充研发团队,在何小鹏正式加盟并出任董事长后,前特斯拉AutoPliot机器学习总负责人谷俊丽、前京东高级副总裁、宝洁大中华区美尚事业部总裁熊青云、一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明辉等纷纷加盟小鹏汽车。在昨晚的晚宴中,何小鹏还透露现在公司是 800 人的规模,今年年底希望公司能达到 1500 人左右,研发团队的规模要超过国内一些新能源车企。


公司层面的发展说到这里,消息性的新闻到此为止。现在聊聊不是所有媒体都会写的内容。我在 CES 时候有机会单独采访了下何小鹏,再加上融资会前的零散交流,我准备说说对小鹏汽车产品层面的看法。我想这部分也是大部分读者更关心的内容。


首先,对于新造车企业来说,留给大家搞好量产,上市销售的黄金窗口期其实已经不多了。国内政策导向不止对国内企业有促进作用,同样推动了大量的传统车企在中国市场加快新能源车型的布局和研发。对于新造车企业来说,让消费者对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有足够的认识,让自己的产品在对比其他品牌的竞品时候有足够的差异化,才能体现出自己的竞争力。


从产品层面来讲,小鹏汽车的产品有两个核心差异点:一个是真正互联的车内系统,还有一个是针对中国特定环境进行优化的自动驾驶。


从对此的对话中可以感知到,这是一家对于造车非常克制的公司,懂得汽车工业百年发展,不是一家创业公司说颠覆什么就能颠覆什么的。所以小鹏汽车给自己定下的发展路径,其实是用传统且高效的方式把最为基础的车做好,然后在联网以及智能化上面尽可能去创新,提供给消费者足够优秀的体验。


这是个挺对的思路。汽车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奉行的是两套做事体系。大量的新造车企业号称以互联网的扁平化以及创新思路去造车,其实并不是一个高效的方式,甚至会遇到不少困难。即使是目前几乎被封神的 Elon Musk,带着特斯拉走过了 10 多年的颠覆汽车之路,依然有很多绝对无法避开的造车问题。


所以对于小鹏汽车来说,让纯电动车真的好用,首先最为基础的硬件问题得解决,车辆的驾驶性能得稳定,才能后续谈功能。


而从消费者的层面来说,决定购买一辆电动车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外观,可能是因为续航或者是充电,或者干脆是因为政策问题不得不买,但决定消费者对产品评价的,还是这款车最基础的使用体验。智能互联以及自动驾驶功能,是锦上添花,近一步让车主省心的。



在多次的对话中我问了何小鹏两个问题:一个是多次的产品发布,会不会不利于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建立认知,毕竟作为一个持续关注新能源市场的媒体人,我非常清楚 1.0 版本和 G3 是个递进关系,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容易混淆和迷惑。另一个问题就是小鹏汽车对产品层面的差异化究竟想怎么做。针对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具体是要做什么场景。


对于第一个问题,何小鹏给出的答案是:首先小鹏汽车的策略就是这样,不做展车,产品即品牌。因为一旦做了概念车就很容易让不少事情出现转移,容易让品牌变虚,去为了营销而做营销。所以小鹏汽车采取的传播策略目前就是做一辆相对靠谱的车就展示一辆,同时通过这种迭代的展示,其实能体现出公司对于产品的调整。


至于自动驾驶的问题。他们则认为中国地区的自动驾驶主要有两个方向需要重点做。一个是自动停车一个就是自适应巡航中的防加塞问题。这其实是两个大部分车厂都在做,但是做的还非常不好用的功能。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没有根据中国的实地情况进行优化和重点调整。因为目前还没有体验过这两个功能,所以就不多做评价,只能说这两个功能确实还算是国内消费者会高频使用的功能。


当然,从自动驾驶研发的层面来看,算法是需要不断随着数据积累而调整的。要想让特定的功能足够好用,不断的训练是必须的事情。数据,则是这几次和何小鹏对话中,他谈到最多的一个词。



谈到汽车最基础的制造时,能非常清晰感受到何小鹏的谦虚与谨慎。但当谈到互联以及数据相关的内容时,又能一下子体会到作为一名国内顶级的互联网大佬,他对于数据的透彻理解以及自信。


说到数据这个部分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这个布局牵扯到产品定位。小鹏汽车的产品目标消费者是年轻的极客,定位区间也不会像国内另外几家新造车企业那样直指豪华电动车,CES 上展示的 G3,明显看上去更像是一辆,提供足够豪华质感,又提供更多互联功能的高性价比车型。这部分的消费群体,显然要比单纯的高价豪华车更多。


在昨晚的沟通中,何小鹏说高端消费者产生的数据不一定是真的有用的,很多人买了豪华车交给司机开,而太低端的产品受限于成本,又无法产生出足够的数据量,为车赋予更多的功能,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定位更加重要。


既然 G3 已经在 CES 上亮相了,又马上跟进宣布了第二轮融资,下一步小鹏汽车的重心就会放在量产车的优化和量产上了。


等有了试驾机会后,会再详细聊聊这家公司和这款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