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迟迟不来,世界各国的电影分级都是如何“斗争”来的?
2018-04-16 10:41

分级迟迟不来,世界各国的电影分级都是如何“斗争”来的?

文 / 江宇琦


上周,好莱坞科幻大片《湮灭》正式登陆国内院线,而在几周前,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电影发行分公司就针对这部电影下发了一条通知,称根据《电影产业促进法》及相关规定,要求该影片在售票窗口提示“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应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售票平台上皆出现了提醒

 

据悉,此次发布“观影提示”的主要原因在于,该片包含大量血腥、惊悚片段,而国内上映版只比原版少了1分钟,几乎未作任何删减,故不太适合儿童观众观看。如此一来,《湮灭》也成了继2017年上映的《金刚狼3》后,国内第二部被要求发布“观影提示”、让影院“手动分级”的引进片。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分级在中国已经有了眉目,去年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金刚狼3》的观影提示“仅仅是一个观影的指导提示,不存在其他的歧义,也没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样也有业内人士向壹娱观察表示,受现行制度、行业发展、实际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电影分级短期内很难在国内实现。


《金刚狼3》中有大量打斗镜头

 

可即便如此,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在于,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电影受众开始从年轻人向家庭以及更多层面扩展,受众观影需求的分化也越发明显。上个月,网络上就曾因《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等热门大片存在大量少儿不宜的镜头而掀起过对于分级的讨论,如何照顾到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没有分级制,我们如何保护未成年人?——从<红海行动>的血腥画面谈起》

 

而有过同样困惑的不只是有中国,从电影诞生之日起,世界各国都一直在探寻着平衡受众需求和意识形态等问题的方式,许多国家也曾因此陷入过挣扎乃至冲突。但最终,在产业成熟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的挣扎和摸索,很多地区还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为此,壹娱观察对包括美国、法国、印度等国家与地区的电影分级审查制度进行了整理,看看全球几大电影市场在相关制度的演变上都经历过什么。

 

美国:从“一刀切”到分级,电影产业成了最大赢家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电影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拥有着套较为完善、成熟的电影分级制度,这也被许多人视作其电影产业能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维持高速发展、不断出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美国的电影管理制度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最初也是采取对情色、暴力等内容“一刀切”的审查模式,而为了如今这套制度的诞生,美国电影行业挣扎、努力了数十年。

 

上世纪初,电影在美国的普通民众间流行起来,但这种“低俗”的艺术形式在清教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却引来了教徒以及精英分子的不满。为此,1915年后美国陆续有36个州都出台了电影审查法,规定政府有权禁映非道德、违背宗教原则等的内容,只有拿到许可证的电影才有机会在影院上映。尽管有电影公司就此向最高法院提出过上诉,但却以失败告终。

 

而与此同时,在资本的介入下,以派拉蒙、华纳、米高梅为代表的好莱坞制片厂们却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对市场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保障自身的权益,改变被州政府约束的不利局面,几大电影公司于1922年发起成立了“美国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1945年改名为“美国电影协会”,简称MPAA)来做自我审查,并聘请亲好莱坞的政客海斯来当主席。

 

可没想到,各大公司花高价请来的海斯,却为其带来了新的麻烦。随着社会上对于好莱坞的抨击越来越多,1930年,在天主教的压力下,海斯不得不联合天主教教士一同起草了电影审查法典《海斯法典》。该法典共包含12条禁令,对涉及犯罪、性、宗教的影片内容都做出了规定和约束,甚至于连舞蹈、服饰等都遭到了限制。


本图囊括了美国当年电影审查制度的“十戒”:酗酒、暴力、禁用武器、吸毒、赌博、性、过度裸露、伤害执法人员等……

 

好在这并没有彻底扼杀好莱坞的创作者们,此后数十年间,各大导演们一直在违规的边缘试探着,除了钻漏洞打擦边球外,他们还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套较为隐晦的“拍摄模板”,以方便在保证表达的同时,还不会违规被禁。而这些模板,对于力求快速发展的好莱坞制片厂们来说,简直如获至宝,大大加快了批量化、流水线式的电影生产进度——类型片便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

 

总得来看,《海斯法典》施行期间,美国电影并非在原地踏步,相反如今电影普遍运用的镜头语言很多都是诞生于这段时期。但它终归对限制了电影的创新,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越来越多人开始反对并挑战这些规定,传统的好莱坞电影也开始被年轻观众所排斥。


因《海斯法典》而改变的《卡萨布兰卡》结局

 

1960年前后,受发行压力、舆论氛围转变等影响,许多好莱坞公司开始无视《海斯法典》,强行发行了包括《典当商》、《灵欲春宵》、《七年之痒》在内的诸多“违禁影片”,而没有行政强制力的MPAA则只能在只能在一次次博弈中选择妥协。最终,失去了社会广泛支持的《海斯法典》也彻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并退出历史舞台。

 

《海斯法典》失效后,MPAA于1968年推出了《电影自愿分级制度》,该制度给了创作者们更多的自主权,核心宗旨只有保护青少年观众一条。最初的分级制度四个级别:G级(全年龄段)、M级(建议父母陪同)、R级(所有16岁以下观众必须有父母陪同观看)和X级(16岁以下禁止观看)。此后,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好莱坞又调整了分级的模式,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分级规范。

 

如今美国实行的分级标准

 

对于美国的电影来说,所有评级都是自愿的,一般会由制片人将电影送交至MPAA进行等级评定,负责评级的等级评定委员会(Ratings Board)由8-13成员组成,成员为受MPAA认证的专业人士。此外,MPAA总裁还要负责选择等级评定委员会的主席,以保证评级委员不会受到片方的压力,从而保证评级的公正性。对于分级结果,片方如若不满,则可以选择申诉。而电影进入院线后,分级也只是起到给家长们以参考的作用,同样并非强制实施。

 

这一制度的确立,保证了美国电影创作空间的进一步打开,创作者们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间,不仅将流失的年轻观众拉回了影院,还进而给好莱坞席卷全球提供了机会。而限制级影片的放开,非但没有出现一些保守人士认为的混乱,反倒还催生出了包括《午夜牛郎》等传世经典。

 

欧洲:艺术杀出了政治的裹挟

 

如果说整个二十世纪里,世界电影发展的一个焦点是在美国的好莱坞,那另一个焦点一定是欧洲。受战争和政局动荡等因素影响,欧洲各国的电影发展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同样备受制约,但对于艺术的追求,最终还是让各国的电影事业杀出了政治的裹挟,并最终成为了世界艺术电影的旗帜。

 

法国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40年之前,作为电影发源地的法国创作环境一直比较宽松,尽管也有针对电影的审核机制,但并没有相对具体的审查法案,政府早期的态度也相对比较开放。然而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后,在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的主导下,一系列更为严格的电影管理审查制度陆续出台。纳粹的目的很明确,即维护其在法国的统治和做战争宣传。为此,不仅法国本土电影在创作上受到了极大限制,就连英美进口片也被德国电影取而代之。

 

不过这种高压政策并没有消磨掉法国人对于电影的热情,战争期间很多民众自发对政治电影加以抵制,而战后,失去枷锁的法国电影业更是迎来了空前的繁荣。50年代,一批深受萨特存在主义影响的创作者聚集在了一起,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作者电影”,从而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电影运动——“新浪潮”。


“新浪潮时期”的经典影片:1959年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的《四百击》

 

不过好景不长,1960年,由于非洲殖民国家陆续独立,法国丢掉了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随即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包括电影创作者们的一大批自由主义者作为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支持者,在这一问题上产生和戴高乐政府产生了严重分歧,并爆发了一些冲突。1961年,政府颁布了新的电影审查法案,对电影中的政治、道德元素进行严格管控,包括戈达尔的《小兵》在内的大量反战影片遭到禁映。

 

1968年,当局出于加强管控等目的解雇了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兼馆长朗格卢瓦,这让数百名拥护他的电影人走上街头开始抗议,黑泽明、希区柯克等外国导演也发来声援。同年5月,由于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工人、学生开始停工罢课,一场被称为“五月风暴”的运动在法国掀起。电影人们借此机会成立了电影总署,对政府的电影管理进行抗议,要求取消电影审查。


取材自“五月风暴”的电影《戏梦巴黎》,真实反映了彼时法国青年的状态

 

此后,戴高乐总统下台,法国对于电影的审查也逐步放开,1974年总统德斯坦上任后,更是彻底取消了相关的政治审查。如今,法国采取的也是电影分级制度,主要目的同样是在于保护儿童观众。不过和美国等国家不同,法国的分级制度具有更强的强制力,所有进行商业放映的影片都必须接受分级。

 

至于其他欧洲国家,也在世界大战以及国家内部的政治因素影响下,先后对电影产业做出过极多的限制。例如二战前,为避免惹上麻烦,英国对于反法西斯电影等政治色彩鲜明的影片有着极为严格的管控;德国和意大利的电影产业,则在二战期间完全被法西斯所把控,沦为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发展几乎陷入停滞;二战后,欧洲一些国家也被卷入美苏冷战中,电影创作也被意识形态所裹挟……

 

不过最终,多数国家的创作者们,还是凭借着对于电影创作的坚持和追求,打破了政治对电影创作的禁锢,使得各类极端的审查纷纷消亡并走向分级制度。和资本对于好莱坞的助力不同,从过程来看,欧洲电影在二十世纪的这一系列胜利,更称得上是一场艺术的胜利。

 

亚洲:新势力与旧传统的博弈

 

相较于欧美,亚洲各国在电影审查上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在长期的战乱和被殖民统治中,许多国家的电影发展要大大落后于西方,有的地方迄今未能发展出成熟的电影产业。与此同时,在宗教、传统文化等的影响下,电影受到干涉极多,沙特过去三十五年里一直禁止放映电影,今年才正式解禁。不过在诸多旧传统、旧思想的桎梏下,很多国家还是在努力探寻自己的道路。

 

这两年,印度电影在内地市场可谓大放异彩,印度电影的“尺度”问题,也开始受到颇多关注。印度是亚洲较早推出电影法并开始做电影分级的国家,早在1949年,脱离印度殖民统治不久后的印度,就开始由审查制向分级制过渡,1983年后又进一步完善了分级制度。


印度电影现行分级制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对电影的管理就相对宽松,作为一个宗教文化盛行的国家,印度实行的其实是一种建立在审查上的分级制度,其负责电影审查的印度中央电影审查委员会,更是被称为世上最严的审查机构,对涉及宗教、道德甚至女性的问题有着严格的规范。无论是印度片还是引进片,一旦“越界”,要么禁映要么惨遭剪辑,很多被剪的电影甚至不会事先告知导演。

 

为了避免惨遭剪刀手或者禁映,许多制片公司会尽可能避免敏感题材。但也并非所有人都会向这一制度低头,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向印度的传统势力发起挑战。例如女导演什里瓦斯塔瓦就无视压力和阻碍,大胆挑战了大尺度女权电影《我罩袍下的口红》,并在遭到禁映后力图通过法律去争夺权益,才最终换来了电影的分级上映。


《我罩袍下的口红》剧照


类似的情况在伊朗等亚洲国家也都出现过,即便在电影分级已经普遍推广,可在很多地区的创作者们依然会受到种种的掣肘。而在其他一些亚洲国家,虽然没有如此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但一些传统观念,也对电影分级的推广和发挥作用产生过制约。

 

例如在中国,从2000年前后开始,就不断有文娱界代表在两会期间呼吁应当实行电影分级制,但却迟迟未能推进。这一方面因为制度改革牵扯到的成本和利益博弈,新制度的确立并非一日之功;另一方面,在整个电影产业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电影分级所涉及的标准、执行等问题,也让很多人对这项政策可否落实到位抱有担忧。正如此前高晓松所言:“之前很多人都对电影分级制非常敏感,一说电影分级制,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三级片,于是电影分级制在中国就总是被否定。”

 

对此,导演张元解释称,分级制度其实是在为观众服务,“今天的电影不分级实际上是侵害儿童的,因为太多设计血腥、暴力、性爱的影像过早地让孩子们看到了。同时也对成年人不负责,因为不能真正制作符合大家口味的类型片。而实施分级制,将让儿童受到保护,让成人得到满足,让创作者的思想不受约束。”


《大护法》海报上出现的提醒,这是片方的自发行为

 

至于很多人可能担心的乱象,一直倡导应该实行电影分级的导演谢飞在《呼吁以电影分级制代替电影审查的公开信》里指出,既然文学、音乐、美术都能在在法律和行政的监督下,“由创作者与出版社、发行商去把关,去对法律与社会负责”,那为何电影不能也交由市场和法律呢?“电影谁制作,谁发行,谁放映,谁就要对法律和社会负责。”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的电影市场和电影生产国,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过由审查到分级的变化,而分级制度的出现,并没有使其电影产业就此陷入过混乱。相反,很多国家正是因为有了分级制度,才推动了电影市场的细分化,从而帮助多个国家的电影产业迈向成熟、电影走向世界。


日本电影的分级制度

 

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许多亚洲国家而言,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如今也逐渐走到了当年好莱坞和欧洲电影曾经走到过的岔路口。刚刚过去的2018年第一季度里,中国内地总票房已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未来,中国电影与中国市场都将会在世界的电影文化里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和电影受众的成熟,当看电影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需求,在这个档口,如何处理受众的新需求和旧传统之间的矛盾,将成为这些新兴市场们能否更进一步的关键。


壹娱观察,想做中国电影产业和泛娱乐产业的望远镜和声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
赞赏文章的用户1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