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三尺有铁拳
2018-05-30 13:15

举头三尺有铁拳

来源:对对对你们都是业内

作者:对长


1

 

昨天行业里有个喜闻乐见的事情,关键词是区块链,不说大家应该也知道是什么。有一个区块链会议,请来了领袖的特型演员搞模仿秀,结果舆论失控,搞砸了。群众为什么喜闻乐见?一个原因是,区块链这帮人上蹿下跳已多时,无脑的言论和举动也不是一次两次,很多人早就看他们不顺眼,这次吃瘪了,自然呵呵地转发吐槽。

 

另一个原因是,这两年的舆论环境收得很紧,所有涉及涉政信息都格外敏感,大家的神经都绷得很紧。这时突然有人冒出来顶风作案,显得既意外又滑稽。群众喜欢传播这种意外滑稽的事件。

 

转发的朋友都说,主办方凉了,这太作死了。经过了一系列“铁拳治网”的事件后,似乎大家接下来就能看到一个理所应当的结果——会议会被当场叫停,主办方被有关部门问责,各大主流媒体开始发表社论批判……

 

特别是暴走漫画“侮辱先烈”的事情还没过去,现在又整了一出Cos领导人的戏,简直敏感极了。所以被牵连进去的机构自然慌得很,很快放出声明,撇清关系,唯恐事态扩大后自己也跑不掉。现场的合作方纷纷抠掉了海报上的Logo,一时间竟然鸟兽散了。

     


然而,和前些日子暴走漫画“侮辱先烈”、Ayawawa“谬种流传”比起来,这次高悬在互联网上空的铁拳,似乎最后也没有砸下来。主流媒体没发什么社论,只有一些科技媒体和区块链媒体跟进了此事。根据圈内媒体的报道,昨天下午外界传闻已经沸沸扬扬的时候,大会其实还在顽强地进行着。至于一些群里流传的“警察来抓人了”的消息,也是用旧闻的图片拼凑而成的。

 

也就是说,这次铁拳还没动静,大家就吓坏了,纷纷望风而逃,怕到什么程度,大概可以用草木皆兵来形容了。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咕咚》,大意是有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森林里的动物听说有个叫“咕咚”的怪物来了,也不知道具体是啥,都吓得落荒而逃。我觉得和这个情况挺像的,《咕咚》后来还被拍成了美术片,大家可以看看,找一些童趣。

 


2


事实上,领袖的特型演员参与各类活动并不少见,只是很少和互联网挂钩,所以一直游离于主流视线之外。 

 

2015年11月,四川绿超新农业公司在成都桂湖国际大酒店举行新闻发布暨新产品推介大会,现场便有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徐廷阳的参与。当时的发布会通稿称:

 

毛主席特型演员徐廷阳也受邀来到现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在台上即兴题词“为人民服务”和“中国梦”,希望企业将来为更多国人提供更好的产品,实现企业的中国梦。

 



到了2016年,毛主席扮演者之一唐铭辉老师作为嘉宾,参与了第37届国际比基尼小姐大赛贵州遵义分赛,并现场致辞。



特型演员的戏路有限,平时没那么多可以接的剧,难免会参与一些商业活动。2013年有一则关于特型演员的报道流传挺广。说有一位名为陈燕的“女版毛泽东”,在当时的出场费已经有五位数,丈夫都不敢和他同房——很多新闻把这句当成标题,应该不少人有印象。



关于特型演员该不该出演商业合作,在13年前便已有大规模的讨论。当时长春市有家宾馆的宴会厅乐衷于“伟人司仪”。 2005年10月9日,当地的报纸《东亚经贸新闻》记载了这样的一幕:伴随着《东方红》乐曲,一特型演员慢步走上主持台担任婚礼司仪。他站在台阶上先向大家做了一个伟人的手势,用湖南话说了一句“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

 

这个新闻引起了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注意,褒贬不一。人民网刊文表示“‘伟人司仪’应慎行”,而《新京报》则说“没有社会宽容何来‘特型司仪’”。

 


《新京报》这个观点很大胆,换做13年后的今天,我认为新京报是不会这么讲的。当时他们认为,特型司仪的现象之所以能存在下去,“至少说明现在社会生活的宽容度越来越大了”,“在很多国家,普通公民和领袖人物的关系是很轻松的”,“只要特型演员没有侵害具体人的权利,我们就有气魄允许‘伟人司仪’的存在”。

 

褒贬不一,最后还是贬。一年后,工商总局下发了《关于对广告中使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名义的违法行为进行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地工商部门立即对以国家领导人名义变相打广告的行为进行严查。2015年,相关的禁令正式写进了广告法里。

 

那么说来说去,区块链大会这次搞事情,原来是违反广告法了?

 

是不是违法广告法,得靠专业人士根据现场真实情况来确认,这里我不妄加判断。但退一步讲,我们假设主办方真的违反广告法了,那也只是按照相关条例来处罚即可。

 

等等,如果真这么简单,主办方估计得笑出声来,而那些合作或“被合作”的媒体和机构,也不至于吓得纷纷撇清关系了。

 

大家怕的是,显然是另一种危险,是一只悬挂在所有互联网从业者头顶的铁拳,一旦被铁拳砸到,就意味着摊上大事了。所以哪怕在相关部门眼里,这次的事件可能只是一次“不当使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或者形象”的案件,却足以被圈内当成威胁全行业的大事。


怕铁拳的不光有区块链行业,还有新媒体行业,比如差评。

 

3

 

差评前几天陷入“洗稿”争议,我跟着吃了几天瓜。不得不说,洗稿这个瓜不好吃。

 

朋友圈的人基本都对差评持抵制态度,我也一样。因为我的朋友就被差评洗过稿,比品玩控诉的那几篇明显得多,证据确凿,就差全抄了,所以我对这个号也没啥好感。

 

但我也得说,这事谁关心呢?搞的全行业都很关注的样子,其实都是错觉。

 

“洗稿”这种争议,和互联网上的其他撕逼事件不同,天生缺乏讨论的基础和热度。你看这次差评洗稿事件讨论得火热,但那是“洗稿”话题本身很火吗?不是啊,最早两篇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文章,一篇叫《腾讯大如藏獒,说到底还是狗》,另一篇叫《给腾讯个差评》,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话题的核心都是腾讯,人们后续关心的,也是腾讯的回应。至于差评本身的动作,关心的人其实很少,就我的观察,只有做过内容的互联网行业人士才会关注和讨论,普通大众基本不关心。

 

换句话说,由于腾讯的参与,才成倍地放大了这次“洗稿”风波的话题性。如果差评拿到的3000万是其他什么公司投的,这件事连最初的讨论源头都可能不会有——实际上差评宣布融资成功的前两天,行业里几乎都是祝贺的声音,直到《腾讯大如藏獒》一文发布,舆论才全面反转。

 

至于洗稿这件事本身,其实是一个没多少外人会感兴趣的话题,讨论多少次也不会有结果。新媒体行业的洗稿风波,大大小小闹过几轮了,无一善终。霍炬告过差评,败诉了。六神磊磊手撕周冲,又有什么结果?被洗的一方,永远是输家。

 

首先,“洗稿”通常发生在公众号平台。公众号是个封闭的体系,B洗了A的稿子,A只能在自己的号上控诉,B的大部分受众又看不到,只要B不在自己的号上回应,A就输了。

 

其次,99%的普通读者,没有能力分辨一篇稿子到底是“撞题”“抄袭”还是“洗稿”。有经验的写作者,会一眼看出另一篇稿子有没有洗自己的。因为作者本人知道哪些是他自己的观点和分析,哪些是“公开资料”。

 

而没经验的围观群众,往往会把“写了同一件事”当成“洗稿”(很多时候这只是“撞题”,属于正常现象)。而真正的“洗稿”,他们又分辨不出了,也没有去分辨的需求。

 

这个现象和我上次写的“杠精”有点像,即只有作者本人才能体会到杠精带来的恶心感。后来我看到,知名互联网评论家魏武挥先生也曾说过一个类似的观点:

 

只有真正的长期的一个一个字自己写东西的人,才能真正明白被“洗稿”后那种吃了苍蝇的感觉,这种感觉旁边的人是很难理解到位的。

 

想把“对方如何洗了我的稿子”解释给旁人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于吃瓜群众来说,这种瓜太难消化了。哪怕控诉者用各种符号标记出来,别人都得仔细阅读一下,然后才能做个判断,而且大部分人在手机上阅读,天生不利于做文档对比(无论是用截图还是用文字摘抄的形式都很难看清)

 

更何况,每个人对“洗稿”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两年前,有篇朋友圈爆款文章叫《1986,生死漂流》,作为纪实特稿,全网阅读量保守也有千万,作者一时风光无限。过了几天,我有个朋友的朋友,突然杀出来写了篇文章打脸,说《1986,生死漂流》和10年前《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相比,有大量的语句安排和内容上非常相似。为了证明这个结论,他把两篇文章放到一起,并用红色字体标记了“相似的部分”,部分如下:

 



先不说对比的文字量比较大,别人未必有兴趣都看完。就算看完了,有些相似点也是存疑的。有的地方相似度比较高,看着比较可疑。有些地方相似度没那么高,说法又比较常见,用巧合也能解释得通。“水声太大面对面说话都听不清”这种滥大街的形容,你用了就不让别人用,是不是也太牵强了?所以我认为这份质疑只能算“有参考价值,但证据比较薄弱”。

 

后来这篇质疑的文章也没掀起什么波浪。而且说实话,我更认为这种质疑起的负面作用更大一些,因为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质疑,范围稍微扩大一些,很多“写了同一件事”的撞题类稿件都会被判定为有洗稿嫌疑,对内容创作者的打击也会比较大。

 

绕了这么多,想说的无非是,互联网撕逼讲究一个“谁主张谁举证”,但这对于“洗稿”来说非常困难。举证出来,双份文本,又臭又长,别人也不乐意看,就算看了也未必能看懂。所以你看我前面说有个朋友被差评洗稿了,也不会说具体洗了啥。魏武挥前几天写了几篇文章说差评的事情,没说为什么会认为差评是洗稿。最后在自己的评论置顶区补充了几句,也只能说“我码字快20年,知道这个过程是怎样的”经验之谈。



明知有问题,想实锤却很难,这是洗稿争议中很普遍的困境。 所以对于差评的支持者来说,自然会觉得很莫名,甚至有些委屈:你老说我们差评洗稿,那你拿出具体的证据啊,不然你凭什么说差评洗稿?

 

我们看到,像是品玩这样的媒体,的确一五一十给出了洗稿的证据,详细写了一篇文章。但实际上没什么用,最多只能做到“己方阵地上的胜利”,无法扭转差评粉丝们的看法,甚至会迎来这样的评论:



从某种程度来看,差评是无敌的,它的基本盘处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中,封闭性极强,只要腾讯不封号,基本盘就不会动。那些每天忠实地看着差评资讯的年轻人,会先入为主地接受差评的信息,外界喊破喉咙也没用。而那些喜欢差评觉得这个号很酷的年轻人,和那些讨论洗稿话题的互联网人,可以看作完全是两个绝缘的群体,日常中几乎不可能有交集。

 

类似的例子我再举一个。比如有个号叫“我走路带风”,你可能完全没听说过。它相当于一个少女版的咪蒙,每天给受众灌输一些青春版心灵鸡汤,每天都是10万+。这时候,我们假设这个号有一篇是“洗稿”(只是假设,我也不知道有没有洗),那么你怎么能让这个号的上百万少女粉丝知道这个事实呢?

 

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她们看不到你的说法。

 

这是“洗稿”争议中的一个定律:“洗稿”的控诉,不会影响对方的基本盘。只要基本盘不动,对方就毫无畏惧,能继续通过信息不对等来为封闭的受众提供他们爱看的内容。

 

所以也怪不得两年前周冲会发出“得屌丝者得天下”的感悟了。今年年初,周冲迎来了一次验证“屌丝忠诚度”机会——六神磊磊发文高调指责周冲洗稿,前者作为头部大号,话语权不小,把事情搞得也够大。但当事情过去后,周冲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证明了自己的基本盘十分牢固。

 


同样,霍炬和差评因“洗稿”对簿公堂,成为国内同类案件的第一案,也丝毫没有妨碍差评在之后的日子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头部的公众号。甚至,差评的基本盘已经牢固到,他们敢于在自己的号上正面回应洗稿的质疑,将一次危机公关,处理成自家的宣传活动。

 

在第一波行业质疑到达高潮时,差评在公众号上给出了自己的回应。有朋友看完后跟我说,差评这回应水平也太烂了,一点都不诚恳,完全避开问题,还在扯什么初心、梦想和爱。

  


但这也正好是差评的智慧。

 

差评的回应烂吗?烂。但它不是写给你我看的,不是写给质疑者看的,而是写给自己的粉丝看的。差评最懂自己的受众,知道他们最吃的就是这一套:梦想、爱、初心、情怀。这些回应不是为了反驳外界的质疑,而是为自己拉拢铁粉的支持。通过激昂的文字,让铁粉共鸣,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从利益的角度说,差评这步走得很对,无关道德。

 

第二天差评又推送了一篇文章,名叫《To Be Better》。我得说,差评的团队真是深谙人性,不愧是运营的好手。他们在这篇里,以退为进,一方面再次强调他们对工作的爱和辛苦,另一方面,则是承认有一些“做的不够好”的地方,表示之后将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并对过去一些代表性的争议稿件做了致歉,致歉对象包括品玩和霍炬。



在这样一篇看似“承认错误”的文章里,差评将自己的团队包装成了一群不谙世事的理科生,他们出于纯粹的爱和热情投入了这个科技新媒体行业,但因为“没有受到过媒体的严格训练,所以很多操作方式不符合传统媒体的规矩”,故而没能做到“以学术论文的标准标注来源”。


当然,差评也不忘强调自己非专业出身,比较业余(这一点很重要,潜台词是:过去的错误是不专业导致的,不是主观作恶),但同时他们认为这“无伤大雅”。现在既然被传统媒体圈的大佬们批判了,不该坏了行规,所以差评决定,未来将提升自己,做得更好。


简直天衣无缝。

 

品玩那边看到这个七绕八拐的致歉,气得直跳脚,又连着发了几篇文章回怼,到这会已经是“五评”了。但坦白说,这时大势已去,腾讯带来的话题性加成已经消失,仅靠差评洗稿本身的热度,已经不足以支撑大家继续吃瓜。无论品玩或者其他互联网人士说什么,已经难对差评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至此,差评在自己的主阵地完成了一场胜仗,甚至还获得了不少人同情。未来怎么发展,起码基本盘保住了,生产力工具还在,靠着To C的流水也能挣不少。至于腾讯撤资的影响,其实不会很伤——腾讯投过的公司,只会吸引更多投资公司青睐。腾讯现在是爱惜羽毛了,但不爱惜羽毛的投资公司多的是。

 

差评几乎无敌了,理应上如此。

 

如果头上那只铁拳没有伸出手指稍微戳一下的话。

 

5月27日,《人民日报》旗下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名为《拒绝洗稿,用法律保护原创》的社评。文章里其实完全没有点名批评“差评“,只是对“洗稿”现象做了一番泛泛的评论。

 

但足以让事态陡然发生180度的转变。

 

第二天,差评就发表正式声明,表示已经持续展开自查与反思,并主动退还腾讯的投资。

 


这次的声明,言简意赅,态度诚恳,和差评前几篇比起来,你几乎看不到任何耍滑头的地方。这是一封真正的“承认错误”的声明。

 

同时,这也是唯一一篇没发在差评公众号和微博上的声明,而是通过其他媒体的形式传达了出来。原因很简单,这样真诚的自查与反思,是不能展现给自己的粉丝的,这会动摇自己的基本盘,让粉丝怀疑“差评这次是不是真的做错了”(类似于郭敬明赔了抄袭官司的钱,但坚决不道歉)


所以,唯独这次的声明,差评不是写给自家粉丝看的,当然也不是写给质疑者看的,而是写给上面那只铁拳看的。

 

4


《人民日报》评论刊发《拒绝洗稿,用法律保护原创》时,我朋友圈里的一些从来不会转《人民日报》的朋友也转了这篇。这很有意思,人们看到铁拳帮他们伸张正义了,就会觉得铁拳好,仿佛是为他们出了气,说明人们对铁拳又怕又爱。


铁拳的一次次审判,也正好对应了公共舆论的无能,意味着互联网一次次丧失自洁的功能,正在变成一个个封闭的小岛。不同的意见难以传达到那些已经被封闭起来的群体中,不得不靠铁拳来砸开。像差评这种事件,各种谴责都改变不了任何现状,差评一路嘴硬到底,最后还不如铁拳轻轻戳一下。再比如前段时间被锤爆的ayawawa,网民骂成啥样都不怂。后来铁拳的影子刚冒出来,立刻就缩了,自断一臂停更求生。


看上去,这些结局似乎都喜闻乐见了,其实非常悲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