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聊聊总是难得“善终”的网络吃瓜围观
2018-05-31 14:00

一起聊聊总是难得“善终”的网络吃瓜围观

本文来自腾讯传媒微信公众号:全媒派(quanmeipai)


5月28日,是舆论的换台节点。


这一天前,所有的爱恨情仇、道歉辟谣还集中在一个3岁幼女王凤雅和她的家庭身上;这一天后,土创非典型选手菊姐就强势收割了全网关注。


迅速转换的话语景观,不同氛围的舆论浪潮,借助技术的赋权,“吃瓜群众”在社会重大议题讨论、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日益强大的影响力。


只是,他们往往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


新语境下,吃瓜群众都在怎样参与社会事件?为何每一次声势浩大的“企图”,往往只是落得一地鸡毛?本期全媒派和你一起聊聊总是难得“善终”的网络吃瓜围观。


一、技术赋权与切换式吃瓜&围观


2016年,“吃瓜群众”击败众多同根生的网络热词,入选《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语。这个带有一点自嘲、有一点戏谑还有一点面目难辨的集体性词汇,成为网络上普通网友最为喜爱的身份标签。吃瓜群众、围观文化的迅速崛起,让人欢喜也让人忧。

 

吃瓜围观:压缩时代与变换的魔幻现实


技术赋能下,庞大的空间世界在同一时间点上被压缩,成为网络世界中扁平化的存在。遥远的事物被拉近观看、天马行空的新奇被迅速熟悉化……当信息充裕地似乎要溢出所有的载体,不停切换场域、不断调整视野成为可能。


5月24日,自媒体有槽的一篇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在网络广泛流传。这个包含了“诈捐”、“重男亲女”、“虐待幼女”等多个挠动大众神经突触的事件,迅速成为五月末的大型广场。吃瓜群众纷纷搬好小板凳,安坐在以自媒体为策源地的舆论场,以“全民讨伐”之名,对王凤雅的家人进行持续的攻击。


自媒体「明白漫画」对事件的脑补描述


随着媒体的后续跟进,更多的信息得到披露。王凤雅家人回应质疑,称曾尽力抢救女儿、儿子治疗兔唇的费用来自公益基金而非挪用。


28日,自媒体文章《王凤雅之死:农村家庭残酷物语》再次刷屏。只不过这一次,曾经人人喊打的杨美芹成为了“一个吃了一些苦,也尽了一些力,但最终仍然无能为力的母亲。”此前备受信赖的公益志愿者、网络大V受到各种指责。

 


虽然各类信息仍在核实,事件完整的面貌仍难辨清,但是网友摇手一点,话题场景和舆论氛围可谓是陡然切换。对于杨美芹而言,一眼地狱,一眼天堂。


可以调频的不仅有态度,还有事件本身:


这个月末,你的朋友圈,上一条可能还是尘埃未定的王凤雅事件,下一条《创造101》的菊姐就携着别样的”青春荷尔蒙“欢笑而来;


月中,Ayawawa被起底,情感教主和她贩卖的300万择偶焦虑因为短暂的微博禁言而受挫,另一边软色情社交app“甜蜜定制”因为霸榜再受关注;


上旬,川航迫降事件中为英雄喝彩呐喊声尤在尾音,红星新闻与航旅圈的报道之争就来抢夺视线;陆奇离职,百度的“大宅门”外围满了窥探和窃窃私语的人群;


月初,滴滴网约车案衍生出诸多的次生话语空间,自媒体流量原罪、人血馒头,另一边,英国皇室婚礼上新娘的头纱成为网友热猜….



这些事件,有雅有俗,有深有浅,上有百年皇室贵族,下有农村贫寒家庭….大家喧嚷着或轮番或同时上场,一番好斗。可平均下来,最长也不过五天的关注。


在这个被压缩呈现的互联网空间,好戏不断,观众有限。于是,搬着小板凳在不同台前场边挪动着、挑选着的吃瓜围观者,成了社会事件讨论中的一大新景。


身体不在场下的多屏围观


在互联网时代,身体缺席带来的便捷和焦虑日益增加


技术的发展解放了对肉体的束缚。哪怕被钉牢在当下的时空中,我们仍可“看到”男子吃泡面被怼,“参与到”为小凤雅寻求正义的大军中,攻伐滴滴网约案中吃人血馒头的自媒体,为名人的离去送上一条亲密而真挚的哀悼…



我们不认识所有事件中的当事人,但是“天涯若比邻”。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似乎是公民对社会事务有最快参与方式的时代,也是有最高参与热情的时代。

 

十九世纪后,电报、电话等现代科技提供了有效的远距离交流,使人们摆脱了面对面交流的局限。在互联网之后,交流者的身份更是彻底匿迹在了一串串ID、一行行文字、一张张图片和一条条评论中。身体的不在场,资讯的庞大,叠加在一起就产生了“多屏围观”。



Pick菊姐与转发王凤雅事件复盘并行不悖,我们可以一边讨论着川航机长到底是不是英雄,一边忙着小猪佩奇身上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迅速跳转的话题、不断迁移的围观场景似乎是种必然。借助无数个ID、渠道实现的“分身术”,吃瓜群众出没于每个战场,忙着点赞、忙着转发、忙着评论、忙着迎接下一波“新奇”。

 

但是,约翰·彼得斯认为身体的缺席一直是交流焦虑的一大来源。 


“过去的交流,成功标志是触摸灵魂,现在是触摸肉体。”

——彼得斯


身体的不在场,给予了网友对社会事件参与的更大自由。但是,随之而来的身份“藏匿”,也让互联网时代的围观文化,带着强烈的随意性。在“吃瓜群众”这样的标签保护下,似乎大家都遗忘了“面对雪崩,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在这个“身体缺席”的交流时代,面对面的交流更具有某种本真性和善意。无论是二更食堂、川航事件、还是最近的王凤雅事件,对专业媒体的“及时在场”的呼唤更加强烈。如果身体一直缺席,在信息传播环境中交换的只能是不断被挑动、加热的情绪和感性。


二、倒塌的围墙与迷醉的狂欢

 

失落的把关人和倒塌的围墙

 

在互联网兴起后,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作用不断下降。在一个不断开放的网络平台上,网友们发现自己的话语权在不断地强大。这种现象被学者称为“围墙倒塌效应”。

 

学者形象地将舆论场域比作被围起来的场。原来在这个场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能通过把守着大门的媒体进行报道和传播,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围墙在冲击下倒塌,场内一览无余,允许所有人进入观察。大家惊奇地发现,除了媒体报道的事件之外,其实场中还有那么多新鲜事引人关注。



在技术对大众普惠式的赋权下,传统媒体作为社会瞭望哨、监测者的功能渐渐失落。从红蓝事件对专业媒体两会报道产生强大的失焦影响就可以看出,专业媒体不仅在议题影响力上身处被动,在众多的热点舆情事件中,也往往囿于后发位置

 

反观新进入围墙的大众,无论是红蓝黄幼儿园事件、江歌案还是王雅凤事件,网友都积极发挥了自己事件发掘、内容生产和自发传播的主动性。在这些社会重大事件的讨论中,舆论场域是被吃瓜群众以自下而上的力量开辟着、围观着、改变着的。


但是,相比于传统媒体把关人角色和对议程设置的影响力,倒塌后的围墙中缺乏对事件关注的稳定力量。上世纪50~80年代,美国社会的主要议题高度集中在种族运动、女权运动和削弱政府权力这三大方面。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从整个社会来看,是高度集中且长期持续的。在当下,流水般不断冲刷上岸又快速消失的话题,已经丧失了完整的讨论路径。


王菊迅速攀升的百度搜索指数

 

无论是小猪佩奇还是菊姐现象,都像是一个个迅速膨胀又快速消失的泡沫。没有前因,没有结果,在吃瓜群众眼前呈现出的,是中心事件在围观者迅速聚集和推动下的爆炸式发生。

 

一边是专业媒体的失落,一边是流沙般缺乏持久关注度的用户对事件话题的不断跳转。“我们在短暂但完全压倒性的循环中耗尽、吸收的是永恒的现在。”


替代式参与?不能只有围观

 

拉扎斯菲尔德曾提出,过度的媒介接触会让使用者产生替代式参与的错觉。“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降低了社会行动力。”人们在媒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的确在听、在读、在看、在表达,但是,拉氏认为过度的媒介使用不仅占用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替代式参与”的错觉会降低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在互联网中,人们以“吃瓜群众”的标签聚集,对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热切地关注、积极地讨论。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上个世纪40年代,拉氏就提醒的媒介的麻醉性负面作用。那么,在每个人都在与最大的“媒体”(medium)——互联网广泛接触的当下,我们也得承认:围观不是力量。

 

与鲁迅笔下消极、冷漠的看客不同,互联网中,大家似乎更加真诚、更加积极。但是,通过互联网的媒介接触“参与”事件,真的完全等同于“行动力”吗?



许多人也许会认可“围观就是力量”。评论数量的增加、转发次数的扩大,的确在舆情监测上反映出一种声势和力量。但是,当反转新闻一次次来袭;不明真相群众的脑补臆测,从红黄蓝幼儿园案到汤兰兰案;家庭阴谋论从榆林产妇案延伸到王凤雅事件……问题常旧不新。换了形式的事件,其实含着一样伤痛的内核。一次次呼啸而来的事件,不断升级更新的只有引燃大众心理的“沸点”。

 

记者安东尼奥曾这样写道:“本周我们忙于处理又一宗巨大的特朗普丑闻,但是在下周,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忘记。Twitter和Snapchat都是对上下文无关事件持续不断的短暂反应,没有历史留存的健忘是他们的愿景。记录是为了消失,而不是记得。”

 

如何让发生的有意义?被记得?


狂风过后,不该什么都是未曾改变的模样。


本文来自腾讯传媒微信公众号:全媒派(quanmeipai),合作/转载请联系全媒派小助手(qmp_001)。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