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行业为何盛行“老师”
2018-07-03 20:37

媒体行业为何盛行“老师”

题图来自:pixabay.com,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扯氮集(weiwuhui_com),作者:魏武挥。




中国人给对方起个称呼是很有讲究的。


头一桩事是关于性别。比如张先生,李女士。如果明明是男的叫人张女士,明明是女的叫人李先生,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够礼貌的(特别有成就的女性称呼一声先生是例外)


素未谋面,但需要远程和人交流——比如发邮件,或者短信——第一个开口的,应该是发起对话的人。这个时候如何称呼对方是个难题,因为你还不知道对方是男是女——有时候你根据名字来判断性别未必百分百靠谱。


中国人很聪明,想出了一个方法来避免搞错性别的尴尬。


在商场里,“总”就满天飞了。


第一次开口,叫你一声张总,无论男女,都不会错。就算你不是总,也可以视为一种恭维奉承客套。


第一次叫了张总,以后搞明白其实你也就是个经理,但也不太好改口。


于是就一直叫了下去。


商场里各种总的满天飞,和不想搞错性别是有很强的相关性的。


但媒体行业不是,比较特殊。



媒体行业虽然主线就是采编、发行和经营三大类,但各种头衔其实相当复杂。


仅以采编条线,我的一位公关朋友(这位朋友后面还会提到)是这样说的:


确实媒体太复杂,记者、资深记者、高级记者、主笔、总主笔、编委、社委、副主编、执行主编、执行总编辑、总编辑、社长等等


外人实在搞不清。


而媒体行业,到底都是码字的文人,的确不太流行叫“总”。


这该怎么处理呢?



上个世纪,我在上海邮电上班,部门里有个女同事M,当年已年近五十。


M并没有什么职位,所以称呼她为M总是不妥当的。


直呼其名(或者不称呼姓直说名字),到底人那个时候是整个部门最年长的,很冒犯的感觉。


叫姐似乎在调戏别人,人实际上是可以做我姨的,但叫人姨,又把人叫老了。


国营单位,不流行叫洋名——其实今天商场里的确除了总满天飞,还有盛行叫洋名的,多见于有那么点外资成分的;或者叫花名,那大概是阿里捣鼓出来的。但即便是阿里,我听阿里人说起马云,都从来不说“风清扬”。


最后M成了M老师。


事实上,在很多国营单位,老师就如同商场里的总,也是满天飞的。


核心就一条:你年纪大了,但你又没啥职位,所以只好叫“老师”。



媒体行业的“老师”差不多也是这么来的。


媒体行业是有“总编辑”的,不过有些人不愿意被称呼为总,因为总觉得自己是文化人。尤其是有年头的总编辑,这种感觉更甚。叫一声“总”,多铜臭啊。俺们可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


媒体行业里并没有总记者,只有各种乱七八糟的记者,什么资深的、高级的、主任的。记者不是权力工种,称呼记者为“总”非常不适合。


于是媒体行业里就老师满天飞了。


这和学校里类似。一个搞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搞灵魂建设。只不过媒体行业里大多数人压根没教师资格证,而学校里没这货的,大概也不算高比例。


本来媒体行业里就采编线叫个老师还情有可原,但很快就蔓延到发行线和经营线。


一股脑儿,都是老师。



前文提到的我那位搞公关的朋友,乃是号称互联网有一半人都是他前同事的王以超老师。


这人在媒体干太久,所以这个老师二字就跟着他走了,也算个特例。


只有很熟的人,可以称呼他为王八月。因为以超老师在多个公司里待的时间都不超过八个月。


不过王八月这次破了记录,也算修成正果。


他供职的公司上市了。


我们恭喜他为“再次”财务自由——王八月不缺钱。



其实对应各种老师,现在一些公司里也流行叫“同学”。


一般指没什么职位,但年纪又不大的那种。称呼老师显然是出于某种尊重,而你年纪不大,尊重你啥呢?


混熟了的老师,也可以叫同学。


比如我除了叫王八月,偶尔也会说“以超同学”。


这是有点自己端起来自己摆老资格的。


以前有个学校的硕士论文是研究“呵呵”的,我倒是觉得“老师”、“同学”也可研究。这里的修辞使用,权力结构、社会资本,都是很可以琢磨琢磨的。



总结一下。


即便你搞明白了对方的性别,先生/女士/小姐,都是拉远距离的服务性行业用的词。


当一个人实际上没什么职权需要仰视,但你又不得不需要去表示一些尊重的时候,老师是最适合的称呼。


虽然这个人未必能教你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扯氮集(weiwuhui_com),作者:魏武挥,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天奇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