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盯着饭圈,魔道祖师拷问了整个社交网络
2018-09-08 11:55

别盯着饭圈,魔道祖师拷问了整个社交网络

“魔道祖师人肉自杀”事件很火也很繁杂,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一下时间线。


起因:9月1日,一条“求救”微博刷了屏,称其网友因遭到恶意人肉骚扰而选择自杀,而原因则是她发表了对网络小说“魔道祖师”的负面评价遭其书粉报复,其收到的相关自身个人信息和疑似被跟踪的骚扰信息随后也被扒了出来。



矛盾激化:微博中诶特了几位大V和蓝V,其中大V“霜叶”随即做出了回应,痛斥人肉搜索等违法行为并诶特蓝V平安重庆,表示已经报警,深圳重庆两地警方已合作找到受害者,此后也一直发微博跟进共享此事进度。



目前进展:但就在9月4日零点,霜叶的爆料微博下出现一条重庆市公安局官微“平安重庆”的评论,称“经核实,重庆奉节警方近期未接到女教师自杀相关警情,‘学生人肉恐吓老师,致老师自杀’系谣言。”


9月5日,多个媒体官微也随即发布了此事属谣言的消息,此前“昏迷抢救”与“警方合作”变得匪夷所思,而霜叶对此回复道“自杀不存在,但人肉搜索的确是存在的”。



是的,即使通过上面的时间线简单梳理,我们也不难发现“魔道祖师事件”已经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饭圈撕逼”或者“多数人暴政”事件——当“魔道祖师”以导火索的形式进入公共语境,话题发酵基础越来越脱离作品本身,其本身的影响力也在快速脱离了饭圈、耽美圈的讨论范畴,开始大量进入有关女权、道德话语权的讨论语境中。


或者说,魔道祖师正在拷问了整个社交网络。


矛盾点一:谁来规范“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简称人肉,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用人工方式对搜索引擎所提供信息逐个辨别真伪,以及通过匿名知情人提供数据两种方式,搜集特定的人或者事的信息,以查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的群众运动。


从学术释义来看,“人肉”本是一个中性的词,最初也有积极意义。比如2006年的“虐猫事件”,一网民在网上发布了一个中年妇女用高跟鞋变态而残忍地虐杀一只小猫的视频截图,引起全网共愤,在网友们齐心协力下短短6天就找出了涉案的三名嫌疑人。


又比如不久前的“高铁霸座男”,被视频曝光后遭到人肉搜索,随后此人在广大网友谴责之下进行了道歉,且受到了罚款和“一定期限内不能乘坐火车”的惩罚。


但“人肉”在部分网民的滥用之下,更多被赋予了贬义,提到这个词人们惯性地会联想到“网络暴力”。事实上,相关的恶性案件也频频发生,甚至一些本属积极意义的人肉搜索也因过度而“转黑”。


比如2007年年底的“人肉搜索第一案”,一白领跳楼自杀前在网上写下了声讨其丈夫和第三者的“死亡博客”,随后网友们很快扒出了其丈夫和第三者的各种个人信息,事态也从网络谩骂转换成现实中的人身攻击和群体围堵,演变成了一起“网络暴力案”,最后该女子丈夫起诉三家网站获赔8000元。


比如2013年某服装店店主将店里监控截图发到微博,称图中一高中女生是小偷,随后该女生所在学校、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均被曝光,次日女生跳河身亡,最后法院以侮辱罪判处服装店店主有期徒刑一年。


此次事件中,正是由于变恶的人肉搜索在使个人隐私过多暴露后,让文化冲突事件或者线上事件变成了针对个人的社会事件。在人们养成的“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习惯下,人肉搜索沦为了满足“消除异己”私心的工具,在水火不容、争执不下中,实际双方都是构建网络暴力的“过错方”。


值得一提的是,“人肉搜索”的滥用也导致了另一个发明的由好变坏:“社工库”。社工库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含有各式各样信息的数据库,包括人为搜集、网站或应用自动抓取数据等。与人肉搜索类似,初衷都是好的(即快速调用一些记忆成本过高的数据,优化人们的使用路径),只是后期在人肉搜索的普及下被滥用,甚至“滥用”反而成了主体。


所以在此背景下,社工库因可以以不菲的价格卖出开房信息等非常隐私的资料而发了财,这也是导致很多企业数据库频频被黑的主要原因之一。



矛盾点二:谁来监督“话语权”


回到本次事件开头,“无梦求南柯”的那条“求救”微博包含着两个重要信息:1、目前未能为力;2、只能求助于网络,这意味着诉主本身已经失去了行使权利,希望有第三方来帮助自己实现。


所以这个事件虽然带有“耽美”、“小众文化”这些特殊的标签,但其本质却是一次标准的“权利寻租”热点,即在个体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以寻租的方式去集中力量办大事,寻租对象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人——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制于操作门槛的限制和向上寻租的边界,话语权寻租是目前大众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


类似的权利寻租其实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我们把权利都交给崔永元,让他去帮我们发出诸如“反转基因”、“明星天价片酬”等声音,行之有效的寻租并不罕见。


但这次的问题也恰恰出现在“寻租”身上:


寻租赋予的影响力是非一次性且难以掌控的,即大V们在热点事件中所获得的关注量、粉丝量,不会因为热点过气而快速消失,反而会因为半衰期的冗长呈现线性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即使在热点发酵周期内,也很难保证被赋权的大V们垂直地使用影响力。


也就是说,话语权寻租不可避免地会为掌握者本身带来额外收益。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也是天经地义,但如果拿人钱财的人“似乎不可信”或者“有作恶前科”呢?


具体到本次事件中,大V“霜叶”在发声过程中被网友们扒出众多黑历史,质疑其人品的背后是对其“话语权”的质疑,例如“你自己都污迹斑斑凭什么跑出来伸张正义”的声音也在此事中各成一派。




所以人们在发现寻租对象并不如理想中那么完美后,其赋予该对象的影响力往往已经无法收回。那么谁来监督获得“话语权”的人,或是赋予“话语权”的人呢?


权利越大,责任越大。握有话语权的公众人物们自是要受群众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和束缚,在发言时应当尽可能地公平公正,谨言慎行,若是仗着好的出发点或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滥用话语权,甚至满足私欲,就本末倒置了。


赋予话语权的普通群众只有严于律己、擦亮眼睛,在网红横行的现在更是如此,否则所托非人,只有含泪咽下自己种下的苦果。


矛盾点三:小众文化的发展,是否应该慢下来?


虽说现在很多以“嘻哈”、“Lolita”为代表的小众文化都逐渐开始被大众接受并普及,但之所以没有在诞生之后快速普及而被称作小众文化,其中必然含有一些理解门槛过高、有专业壁垒、违背社会主流观念的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小众文化对其受众本身的苛刻要求


回到事件当中,部分像“耽美”这样的小众文化,更应采取分级制度来规范完善。正如此次事件中的焦点所呈现的问题——“读者群体大多为未成年,耽美作品中却涉成人内容”以及实施人肉搜索主角为未成年引申到的“未成年魔道粉过激行为邪教化”。



对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人来说,他们对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过程中有时会产生偏差,又多难以被正确引导,从而容易产生错误的想法和行为——这不仅是只出现在未成年人群体内的问题,内容该不该有边界、阅读该不该设置门槛、行业应该如何选择创作者、创作者应该遵守怎样的规则,这都是信息过度开放时代的内容行业从业者们所面临的必考题。


不过,没有健全的分级制度是一个表象,根本原因是行业成长的速度低于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行业的不完善只会导致种下的恶果越来越多。比如草草跟风的共享单车们,导致的“CEO跑路”、“无法退押金”及“单车坟场”……


优秀的小众文化走上“大众化”之路是好事 ,小众文化爱好者希望自己喜欢的东西得到认同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万事都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更多的反而是负面效果,甚至会将其推进深渊。


不如一步一个脚印,首先使行业更加的规范与完善,再静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


本文来自微信订阅号“互联网指北”(hlwzhibei),专注于互联网文化、营销、产品。转载必须保留作者、公共帐号信息,必须与本文严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换/增减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图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标题、引语、摘要等。如有疑问请联系作者微信:melodyfu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