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需要段子吗?
2018-09-21 07:55

天灾需要段子吗?

我发现一个现象:每当有天灾发生,社交网络中传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段子。

就拿前几天的山竹来说,人们记不住为什么山竹会被称为“最强台风”,可能也记不住台风具体在哪里登陆,但一定会记得有人在台风天里打羽毛球,还有人用胶布在玻璃上贴出“有人打麻将吗,一缺三”。


但用“灾难”作为素材编段子,显然有些不太合适,毕竟你只是在哈哈哈哈,对于灾区人民来说,是实打实受到了健康、精神和财产方面的损失。


所以问题就来了:

先举两个例子。在昆山宝马车主砍人事件,我们记住了花臂金链的龙哥。但那一周发生过的其他大新闻,你还记得哪些?




还有在教师节宣布退休的马云爸爸……


即使是在同一个事件里,受到理解门槛和记忆成本等条件的制约,人们很难记住段子以外的其他有效信息——即使有,也基本上都是通过段子形式包装过的



另外还有一个现实因素,那就是大部分的舆论热点参与者们很难找得到建设性的参与方式。他们不是抗灾专家、也没有接受过专业媒体的训练,更难以付出复杂逻辑推导所需要消耗的思考成本。
于是能力有限,责任有限,段子已经是最人畜无害地参与方式了。




不过还有一种情况:一部分在热点事件中所产生的段子,实际上是“段子式的营销”。


比如2017年成都暴雨热点期间,不少火锅店以“来我们这里躲雨,还能免费吃火锅”为段子,完成过一轮大范围的社交网络传播。


一部分人觉得这样的构思很巧妙,化苦难为福利;另一部分人觉得过于娱乐至死,灾难应该被更严肃地对待,而不是娱乐化包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区分真正的段子和营销,又为什么必须要区分其中的差别呢?我们来简单模拟一下场景。


段子的行为终点是情绪,即快乐也好、吐槽也好、嘲讽也好,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互往往是在情绪层面完成的。


营销的行为终点是指向事件之外的,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福利也好、情绪调动也好,最终目标是吸引接受者进入其预设的场景中,侧重于利益索取
在这种思路下,天灾也无非只是一次流量集中的流量红利期,关键在于如何去攫取现有资源而不是解决其中的问题,这也让人们对“段子式营销”的批评看起来有理有据。



还有谣言。类似于营销,谣言的行为终点也指向内容发出者的预设场景,但其往往不是根据已有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是对于已有事实进行曲解、截取或者直接重编。在接受者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影响事件本身进程的走向,因此性质更加恶劣。





所以在灾难面前,段子总归是好的,毕竟生活还要继续,不如带着好心情继续下去。至于营销和谣言嘛……



本文来自微信订阅号“互联网指北”(hlwzhibei),专注于互联网文化、营销、产品。转载必须保留作者、公共帐号信息,必须与本文严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换/增减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图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标题、引语、摘要等。文内所用图片来自相关媒体报道截图,为非商业用途。如有疑问请联系作者微信:melodyfu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