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科幻预言超级消费时代
2018-10-25 11:24

韩松:科幻预言超级消费时代

本转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 韩松。本文根据有意思博物馆演讲剧场果壳主场“新科学消费样本”现场演讲整理,演讲人韩松。


一、科幻作家如何看待消费?


我是一个科幻作家,这篇文章的主题却是消费。消费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教育、医疗、还有人工智能,这些都是现在最贵的消费。这样的话题,可以被医生、药师、教育家和人工智能学者讲得十分轻松。


而对于一个科幻作家,消费恰恰是最不想讲的:我们能想的都是宇宙里很远、很远的地方,在外星球上、在太阳系里,那些地方哪能有什么消费?


不过,归根结底,药也好,人工智能也罢,这些消费品最初都来自科幻。科幻就是画一张饼:收集大家的欲望、发明创造、想出世界上千奇百怪的消费品。如今大家所用的几乎一切都是先由科幻作家想象出来的。


二、科幻作品中的未来消费品


大家都知道刘慈欣得了 “雨果奖”。雨果奖是科幻作品的最高奖项之一,是以一位科幻作家,雨果·根思巴克命名的。


雨果在1911年写了一本书,名为《大科学家拉尔夫124C·41+》。这本107年前的书,描述了很多今天的未来。比如雷达,现在我们倒车也要用雷达;比如衣服,会用到尼龙、人造纤维等材料;还写了灯光、球场、镁合金、不锈钢等等。


他写了这么多,如今都变成了现实,只有一样东西除外——那就是“睡眠学习法”:一个人睡着了,会有一台机器,自动向他脑中灌输知识、让他不知不觉学会一切。如果有了这种东西,我们就不用再花钱学习语言等技能了。只可惜这个东西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否则会是个很了不起的发明。


触屏手机也是科幻作家先想出来的。有一个1969年的电影,叫《2001:太空漫游》,里面就出现了触摸屏的iPad,跟现在一模一样。当年乔布斯还小,看了这个电影,后来一辈子就琢磨这个东西,才有了后来的发明。


互联网也是个例子。早在1938年,科幻作家H·G·威尔斯就在他的文集《世界大脑》(World Brain)中讨论了类似互联网的东西。“这是每个人都可以触及的人类世界的集体记忆。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你可以一次性找到所有需要的资料。”于是在后人的努力下,互联网也成为了我们今天的消费品。


咱们中国人也不落后。有本科幻小说叫《小灵通漫游未来》,由叶永烈创作于1961年。它描绘了当时的未来,也就是今天的消费品——衣食住行等所有方面。它设想今天会出现一种肉,不再通过农场生产,完全人造。


前不久报道说人造肉已经被研制出来、距离商业化近在咫尺。它还描述了一种用“塑料钢”制作的房屋,不但可以控制天气,还能防止雾霾。书中设想的未来学校,也更贴近孩子的实际需要、像家一样。



书中还设想了一种会飞的汽车。叶永烈1961年就预言,未来一定是个堵车的社会。于是会飞的汽车应运而生。他设想这种汽车就像水滴一样,在路上会飞起来。在《小灵通》的续集中,叶永烈指出未来也不再需要停车场。这种新出现“飞车”会自动爬到墙上去、停在你的窗户边上。到时候整个北京停满了这种汽车,非常漂亮。此外汽车还可以当成住房的衍生品,没有住房的时候还可以爬到汽车里住,对年轻的情侣来说也会很方便。


这就是消费的时代。


三、学术杂志对“未来消费”的预言


除了消费品,科幻作家还思考了未来会是一个怎样的消费社会。


《自然》(Nature)是一个很有名的学术期刊,作为一个十分严肃的杂志,也刊登过很多科幻小说。上海交大的江晓原老师组织把这些科学家写的科幻小说翻译成了中文、出版成书。这本书非常厉害,名为《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预言了一个超级消费时代。



在这本书中,医疗是最重要的消费品。在未来,人类会掌握长生技术,或者说“永生技术”,比如控制端粒酶,从而避免DNA磨损,达到长生甚至永生。而人们通过培养胚胎干细胞,可以造出人造器官,心肝肺等重要器官都可以替换。有钱人跑3万公里,就可以换一次全身器官;穷人跑10万公里、20万公里、100万公里再换一次。



书中设想未来的城市是电脑控制的。控制什么呢?控制人们的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比如堵车的时候,把这些东西注入到司机的大脑里,司机便不再因为堵车而烦恼。暴君服用特殊的多巴胺后,会产生负罪感、向人民道歉。这同样是一种消费品。


未来的食物也会有所不同。有一种食物中会加入一种药物,这种药物吃了之后会让老夫老妻找回少男少女的感觉。你会看到一个很魔幻的场面:白发苍苍的一大群人,他们不再在天桥广场跳广场舞了,而是像年轻的小情侣一样卿卿我我。即便医生可能会有所顾忌,但是这个药绝对会成为最畅销的消费品。


宇宙航行也会成为消费品,供想要逃离地球的人们消费。



人工智能也会成为消费品。房间里的一切都会成为人工智能、为你服务。喇叭花会为你的好心情而开放。一种随身携带的人工智能为你提供各种建议,甚至帮你选择合适的信仰。


最后,人本身也会成为消费品,就是克隆。科学家眼中,克隆会怎么用呢?比如,有一篇科幻小说这么写的:想吃掉仇人,就想方设法弄到对方细胞,克隆出来,再把这堆肉吃掉。于是催生了一种新的保镖行业,保护雇主的细胞不会被窃取。



四、未来消费对人类社会带来哪些考验?



我认为未来消费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三大考验。


第一大考验为支付能力。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讲清华博士逃离北京。原因是因为房子太贵、教育太贵、不公平。这就是支付能力。还有上文提到的长生技术。活得长有时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未来为什么要活得长?之所以选择购买这种长生技术,是因为有钱、有能力活得长。


第二大考验是自由时间。随着各种消费品的出现,我们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比如手机,已经抢走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我们逐渐成为了手机的奴隶,这是第二大考验。


第三大考验是人的价值。未来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们本身,而在于他购买消费品的价值。消费品决定了人的价值。材料、能源和信息是宇宙构成的三要素,这三种东西归根结底都是消费品。不消费的人不能叫做人,而人就是消费的机器。人出门不穿衣服,可能吗?读这篇文章不用手机电脑等消费品,可能吗?作为一个人,必须进行各种各样的消费。


五、未来、消费、人


那么,什么是消费?什么是未来消费?什么是人?什么是科学理性的消费?无论别人说什么、怎么安利,要有自己的选择。就像日本人,他们以前也买昂贵、名牌的消费品。现在,日本人不再追求名牌和奢侈品,转而追求个性化、简约化、精神化、高性价比的商品。但是未来也可能与上面说的有所不同。



我们也许会有这样一个未来:人本身,甚至人的精神本身都成为消费品。正如霍金所说,未来技术会有能力把人改造成一种在智力、对疾病的抵抗力都远远超过普通人类的超级人类。此时人与人的差别就不再只是大学毕业和上不起学的穷人的差距了,而是人和狗这种物种之间的差距了。你想成为狗吗?不想成为狗,就必须疯狂赚钱,去让自己也能变为超级人类。


当精神也成为消费品,比如一个佛教徒只需要在脑中安装一个芯片就可以大彻大悟,为什么还要苦苦花费几十年在寺庙里修行呢?


这就是我们的未来,一个非常黑暗但也五彩缤纷的未来,一个十分残酷但也无比迷人的未来。请大家张开臂膀、热烈拥抱这个未来。



本转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 韩松,中国著名科幻作家,被誉为当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中国军队》杂志编委;未来事务管理局签约作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