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借款7亿华谊背后有深意
2019-02-03 13:55

阿里影业借款7亿华谊背后有深意

1月24日,港股上市公司阿里影业与A股上市的华谊兄弟双双公告:


  • 阿里影业向华谊兄弟提供7亿元借款,期限五年,利率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算,仅4.75%;

  • 阿里影业与华谊兄弟达成战略合作,华谊未来五年10部作品,阿里享有在投资、发行、票务、衍生品、艺人等方面优先合作;

  • 华谊兄弟以自己持有的东阳美拉(冯小刚所属公司)70%的股权,以及其持有的云锋基金收益权作为抵押担保。



这不是一项简单和合作或借款,踏出这一步,阿里影业就真正是华谊的“二股东”,但双方的合作将远远不止于“合作”。


白熊观察的观点:


  1. 华谊与阿里影业达成的战略合作,是“入股、并购”级别的事件;当前资本市场的环境下的一次暗暗度陈仓。


2. 影视圈要习惯自己“被抄底”:近日,十余家影视文娱企业公告亏损,资产价格必然继续缩水。这一阶段,有钱的大鳄来抄底,这在其它行业很常见,寒冬里,被抄底也是一种价值。


3. 阿里影业+华谊,“巨头+内容”构筑的从渠道到内容一体化模式,或许很快就浮出水面。


4. 这不仅是两个公司的事,未来中国影视产业,“巨头+内容公司”模式将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内容公司或主动或被动地融合进巨头的体系中,影响非常深远。


5. 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从入股影视公司,到亲自下场,是涉足影视圈的两个阶段,而下一阶段的主题,或许就是并购了。


具体分析如下文——


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就在本文推送前,华谊终于发出2018年的业绩预告,去年华谊预计亏损9.8亿元,而2017年,华谊的利润为8.28亿元。


尽管今天资本市场上有近百家企业宣布巨额亏损,大有一次把累积几年的亏损全都释放掉,洗个大澡以便过冬的趋势。


华谊是怎么亏了这么多?下面的截图是官方解释,简而言之,就是电影票房未达预期,电视剧拍了没播,实景娱乐收入下降,并购的资产大幅度商誉减值,同时后文还补充说,17年收到了不少政府补贴,现在也没有了。



2018年华谊兄弟经历了怎样的一年?简单来讲,它经历了多事之春、多事之夏,多事之秋与多事之冬。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华谊当前的资金压力都很大。同时,去年崔永元举报偷漏税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时,华谊董事长王中军与导演冯小刚有一阵子双双现身美国,不禁令人浮想联翩。


(风口浪尖上的王中军与冯小刚,却现身美国洛杉矶一场派对中,令人浮想联翩)


从财务数据上看,裁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华谊兄弟欠款大约有69亿元,其中短期债务47亿,仅今年1月29日和4月11日,就将有两笔总记29亿的债务到期。


除了这里的借款之外,上周四由王中军的儿子王夫也主持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华谊决定向浙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几家银行申请授信23亿。


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去年10月19日,华谊兄弟公告,王中磊减持了约375万股华谊股份,按当天的价格算,价值1500多万,减持的目的是“筹集资金以保障公司控制权不发生变更”。


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俩是公司老板,明明是卖股份,怎么还是“保障公司控制权”呢?


结合当时华谊的状况看,股价跌跌不休,显然已经接近平仓线,按规矩需要补充质押物或者保证金。但是,一方面似乎王中磊并没有准备充足的保证金,同时也没有更多的股份可以质押(不知道在当时那个风口浪尖上,券商是否还接受股权质押)


2018年6月17日,华谊兄弟公布了一项“H计划”,发布了2018、19年的片单,其中2019年包括了13个项目,其中包括多个大制作项目,无论是主控还是参投,都意味着需要充足的资金。


华谊H计划显示的2019年片单包括:《手机2》《阴阳师》《749局》《循环》《A Simple Favor》《Peppermint》《Chaos Walking》《Radioactive》《闻烟》《龙岭迷窟》《八佰》以及潘安子导演作品和田羽生导演作品。


1月29日晚,华谊兄弟发布公告显示,2016年发行的一期中期票据,共22.9亿本息已经兑付完毕。不知这其中阿里的借款帮了多大忙。


与华谊缺钱的状况相比,背靠大树的阿里影业显然是另一番光景,但它对于优秀内容和制作力量的渴望,可能更甚到华谊于资金的渴望。


这里说的内容,并不是指可以参与的内容。由于旗下有淘票票这样的票务平台,阿里影业可以介入各种优质项目。以今年春节档为例,目前最火的电影中,《流浪地球》《廉政风云》《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阿里影业均有参与,同时还主控了项目《小猪佩奇过大年》。


(阿里影业主控项目《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票房仅1400万》)


不过,一旦说起主控电影项目,就有些尴尬。2018年阿里影业主控的奇幻电影《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最终在国庆档上映,票房仅1400万,成为国庆档的匆匆过客。


当年,万达以院线领头羊的身份切入上游影视制作、发行领域,也用了三年时间,才达到一线民营电影公司的咖位。可以说,内容制作能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不过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就是“买买买”。


腾讯系旗下的阅文集团,去年以155亿元买下新丽传媒,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尽管跟投模式收益不错,但作为内容公司,没有主控项目上的代表作,始终差了点儿意思。


所以华谊与阿里影业一拍即合。不过,以借款的方式形成的利益同盟,究竟有多牢靠,尚未可知,有时候,借款只是一个信号,背后恐怕有更多的想法。


借款背后,暗度陈仓?


我们先来复习几个行业巨头的案例,我们发现,借款是一种解决燃眉之急的方法,不过这咱利率低廉(对标银行利贷款利率)、期限较长的借款,只会借给“自己人”或者“准自己人”。


1. 阿里借款给ofo,18年3月,ofo以旗下单车为质押,从阿里借了17.7亿。当时的阿里是燃打的算盘是要收购ofo,可惜最终并未完成。


2. 17年底,融创借款给乐视网、乐视致新(乐视电视母公司)共计17.7亿元。在这笔借款背后,则是融创不断吞下乐视致新的股份,目前更名为“乐融致新”,第一大股东已经变为融创。


3. 同样是共享单车领域,17年底小蓝单车已经实质性破产后,18年1月,滴滴突然宣布接管全部小蓝单车,并一再强调滴滴没有收购小蓝单车——这不等于借钱借资源帮助小蓝恢复运营嘛。不过悄无声息地,小蓝早已与滴滴融合。


4. 在贾布斯时代,乐视曾借款亿元,帮助当时周转困难的锤子手机正常运营,当时曾有传言乐视手机准备并购锤子,不过这一交易最终并未实现。


    其实,从阿里、腾讯长期以来的工作风格看,要将合作伙伴纳入自己的生态体系,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收购。


    7亿不是一笔小钱,华谊早已不是巅峰时期的800亿市值娱乐巨头,但随着股价一路低迷,从最高32元跌到了4.7元之后,目前华谊的市值仅124亿左右,这7亿元已经相当于华谊约5%的股份。



    当前从华谊的股权结权上看,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俩是第一大股东,阿里系(包括马云个人)持有华谊8.02%的股份,是华谊的第二大股东,腾讯以7.88%的持股成为华谊的第三大股东。


    与那种一路受惠于BAT资源而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不同,创始人对于华谊这样的公司具有很强的控制力。过去几年,阿里与腾讯入股了业内众多内容公司,但大家观察到的现状是,两大巨头很难直接影响公司决策。


    如果此时想入股华谊,实在是价格很便宜,但阿里暂时没有这么做,因为很难解决公司缺钱的直接问题。


    阿里有两种入股方式:一种方法是直接从二级市场买股票,或者从现有股东处收购股权,但这笔钱是付给股票持有者而不是公司;二是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入股,这需要证监会等政府部门审核,当前的政策环境下恐怕难度不小,需要很长的时间。


    以融创借款为案例,白熊看到,借款是用重要资产作为抵押的,这些资产本身就是公司最值钱的部分,借款与股权交易也就一步之遥。另一方面,在合适的时机可以另行进行股权交易,债权转为股权的“债转股”行为,当前也相当普遍。


    作为上市公司的华谊兄弟,除了影视部分之外,还有此前并购的网络游戏资产,自建的实影娱乐等,阿里最渴望的当然是影视内容部分。从上市公司交易的角度分析,针对某一部分最优质资产的收购,是巨头们认为性价比最高的做法。


    同样以融创收购“乐视系”资产的做法来看,融创通过几次运作,目前仍然仅仅是上市公司乐视网的第二大股东,但“乐视系”旗下原有的影业资产及智能电视资产,均已被融创收入囊中。


    所以,通过“借”过先解燃眉之急,但借款只是交易的第一步。


    寒冬正盛,抄底者已经在路上?


    “周期性”是许多行业都有的共性,一旦陷入低谷,原先估值高昂的资产则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价格。例如2003年,利用金融危机对韩国企业的打击,知名液晶企业京东方以3.5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旗下的TFT-LCD资产及知识产权,这一价格是过去难以想象的,最终建起了国内自主的TFT-LCD生产线。


    2015年,阿里、腾讯密集入股包括华谊、光线在内的影视企业时,这些企业大多市值在300亿人民币以上,最高市值涨至七八百亿亦很常见。今时不同往日,随着文化传媒企业连续三年的下跌,这些资产的价格早已经早已今非昔比。


    简单回顾一下A股重要影视企业的市值变化:


    (白熊整理了10家A股上市影视公司15年市值最高时与当前的市值对比,这一表格完成于1月29日,如果按30日今天的收盘价计算,这些公司的跌幅还得增加。)


    这里面,市值缩水最少的光线传媒,市值缩水幅度都在50%以上。过去几年的A股并购狂潮中,一些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影视、游戏等领域公司转型的尝试并不鲜见,但往往陷入讲故事、炒市值的指责中,如中南重工以一介重工企业宣布转型影视,改名中南文化等,但如今转型未成,市值则缩水9成以上。


    如果说三年前浮在表面上的全是泡沫的话,如今则有不少干货。所以对于其它行业的巨头来说,如果有意文化产业,当前确实是抄底的良机。


    这里说的巨头,不只BAT这种大家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公司,实际上来自很多行业的。


    早在1992年,万科就在深圳成立了万科文化传播公司,02年公司更名为万科影视,专注影视开发。不过,万科影视的一些项目并不尽如人意,从06年开始,万科影视逐渐剥离,13年彻底将股权卖出。


    结果,万科正好错过了中国电影的黄金增长时期,后来尽管万科又与阿里等入股了华人文化,但这仅是财务投资。


    当前影视行业最大的地产玩家可能还是万达,但不少巨头早已虎视眈眈。


    (万达东方影都,已经被融创收购)


    一是融创中国,这位17年全国销售第四的地产巨头,去年先后接盘乐视网、乐视影业,并从万达手里收购了13座万达文旅城项目,其中包括对标好莱坞的青岛东方影者项目。融创进军大文娱野心勃勃,完全不排除它以后再大手笔收购金融资产。


    另一个比较低调的玩家则是恒大中国,恒大此前除了拥有少量影院之外,并没有在影视圈显露过多野心,倒是许多印偶有绯闻传出。不过,去年恒大10月,恒大宣布3亿元增资旗下控股的上市公司嘉凯城(此前是长三角的一家地产开发商,16年被恒大入股并购),同时出售嘉凯城的原有资产,并注入影院资产——这一系列的动作背后,业界都发现,嘉凯城已是恒大文化资产的上市平台,未来进一步动作


    还有一个似乎被人忽略的消息是,盈峰集团去年以18亿元的价格收购华录文化股权,从而成为华录百纳的第一大股东。盈峰集团的实际控制人何剑峰,正是大家熟悉的家电巨头美的集团董事长何享健的长子。


    向好莱坞看齐?“跨行业巨头+内容”时代的开端


    如果时光倒退回三年前,这还是一个家家户户言必谈迪士尼,随时对标好莱坞六大Studio的行业,然而泡沫褪去一地鸡毛的时代,“活下去”反而成为时代的主题。


    再过几年回头看,随着巨头进一步抄底影视行业的优质资产,影视行业的格局也将随之改变。就如同互联网行业,巨头将渗透进行业的方方面面。


    看最近十年,以BAT为代表的巨头入局影视行业的历史,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入股,包括阿里腾讯几乎同步入股几大民营影业公司,不过当时入股的成本不低,且获得的话语权与创业公司比不可同日而语;二是自建影视公司,包括腾讯影业、阿里影业、爱奇艺影业等,这两个阶段其实开始的时间差不多。


    直到当前,第三阶段的萌芽开始出现,巨头将进场抄底。


    阿里与华谊的结盟,将是跨行业巨头+内容公司的结构,同时,阿里大文娱的视频网站+票务平台,又将成为内容公司的渠道出口。坐拥渠道,是巨头的最大优势。


    这里跟大家一起复习一下,好莱坞传统“六大”都是怎么玩的:


    华纳影业:母公司为时代华纳,同时时代华纳亦已经被全美最大的通讯运营商AT&T收购;

    索尼影业:原为哥伦比亚影业,1989年被索尼以60亿美金收购,之后索尼影业又并购;

    派拉蒙影业,母公司为美国第三大传媒公司维亚康姆。维亚康姆旗下有CBS电视台等资产;

    环球影业:母公司康卡斯特为全国最大的有限网络运营商;

    迪士尼:依托衍生品开发和迪士尼乐园等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娱乐集团,不过集团中的有线电视网一直是收入最高的一块资产;

    20世纪福克斯影业:母公司原为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的新闻集团,但去年7月,福克斯已被迪士尼收购。


    好莱坞“六大”(或现在应该成为“五大”)都不是以独立的电影制作发行公司(Studio)的形式存在,而基本上是作为传媒娱乐巨头的一部分。由于美国的反垄断法的限制,它们无法与下游的渠道联合,只能与其它传媒集团结合。


    (迪士尼收购福克斯,好莱坞六大实际上将变成“五大”)


    一方面,电影的制作和发行长期以来都存在收入及利润不稳定,“大小年”现象严重的问题,背靠资金实力雄厚的巨头支持,有利于电影公司的稳定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电影作为一种内容产品,单独存在无法发挥其最大价值,故而一直以来,内容都在不断尝试与文旅城(迪士尼、环球)、IP衍生开发(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各大公司)、硬件设备(索尼)等结合。


    从国内的情况看,无论是与拥有视频平台或票务网站的互联网巨头合作,还是与拥有大量文旅城等线下资产的地产商合作,作为内容公司,都有机会持续拓展内容的影响力边界。


    长期的影视产业格局,或将以另一种姿态走向好莱坞化,几家与巨头高度绑定的影视公司,将构成这个行业的超级公司。


    不过,考虑到行业容量,成最终成为“超级公司”者的数量,应该在个位数;而更多的内容公司,则将往独立制片公司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些公司未来也可能以各种方式融入新巨头的体系中,就如同卢卡斯影业被迪士尼收购,梦工厂被环球收购等。


    未来若真有“春天”,也是新格局下的春天,每个人在这个冬天,都将悄然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