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万人小国,凭什么做到教育世界第一?(上)
2019-03-20 10:41

500万人小国,凭什么做到教育世界第一?(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Q逗你玩(ID: douniwan2010),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导语:


这个小国带给了世界家喻户晓的诺基亚和百年隐形巨头通力电梯,近年来又诞生出《愤怒的小鸟》和《皇室战争》等动漫游戏IP,这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全面开花,到底因何而起?这些产业都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是什么生态系统,把在恶劣环境中的人们调动起来,形成国家战略和民族共同意志,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这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为什么是芬兰(why Finland)



FINLAND


☆2018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芬兰位列全球最幸福国家榜首


☆ 纯净绝美的大自然,欧洲最大湖区,素有“千湖之国”和“千岛之国”美誉


☆ 联合国唯一官方认证“圣诞老人”


☆全球最高效的教育体系



当我们提到芬兰的时候,上述关键词会映入眼帘。其中教育行业的常年高居全球榜首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一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怎么做到如此领先的教育水平?



小Q有幸通过朋友的介绍,让孩子去体验了芬兰早教的教育课程,又参与了芬兰游学活动,探秘芬兰教育的成功之道。亲身体验下来,给小Q最大的触动是芬兰教育对人的赋能,相信人的潜能。小Q从5个教育行业的核心角色中分别来揭秘如何在每个环节做到极致的赋能



教育局领导


在芬兰的小学游学途中,从校长和教师的口中听到关于教育局给予一线学校和教师的扶持和指导都是比较少的,教育局对学校基本上是放任其自主发展的状态,而教育局领导主要的工作是选对人和做对事。选人的方面,就是如何选校长和教师,小Q会在揭秘校长和教师的板块专门解读,先说下芬兰教育局如何做对了两件事:


没有死胡同的“双轨”教育体制


为了培养终身学习者,以及让学生灵活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芬兰教育实行“双轨制”:一条是注重科学理论研究的“道路”,另一条是注重实用技能的“道路”,从而让社会分工更合理。但是,在任何一种体制里的学生都能获得高等教育;它让两种体制互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调整自己的求学之路,没有死胡同。



上图有点太小,翻译过来后,见下图:        


(图片来自芬兰吧)


 “双轨制”让初中毕业生能够基于个人“兴趣”去选择继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不喜欢理论学习书,想去做个手艺人,仍然有学校教授厨艺、护工、电工、理发、按摩、木匠等工种。这些人,同样活得有尊严,有足够的工资,过着体面的生活;想进大学读书,此时教育体制能够为他们打开这扇门。


教育平权制度


他们把教育平权这一世界难题攻克了,也就是说真正做到了教育资源的分布均衡。芬兰在OECD(经合组织)国家中的PISA评测连续多次蝉联冠军(PISA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认可的受教育水平评测), 而且地区差异仅为8%,这就是说不论是首都赫尔辛基还是偏远的北极村,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几乎没有差别。数据显示,OECD国家的平均差异是30%,这个我们也很好理解,比如北京上海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和贫困县差距不言而喻。 所以说,教育水平高, 不是说整个盘子里有少数几个极高(我们中国不乏世界级的优质学校,只是分布在少数地区), 而是整盘都高,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差距的拉小和教育质量的均衡是芬兰花费了30年的时间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但结果是造福几代人的伟大创举。



作为参与孵化腾讯课堂的小Q,见证了2014年以来移动互联网带给中国教育行业的颠覆性变革,这种变革的难度就像1970年代,芬兰教育局对其教育体制的彻底变革一样,遇到各个教育角色的阻力,甚至反抗。但是我们幸运地看到了有了互联网的赋能,教育的演化急剧加速了,出现了很多新物种,提供领先世界的教育服务,有像vipkid、得到在师资品质上追求极致的服务, 也有像ahashcool追求教育平权的高性价比产品,更有游戏化交互体验的百词斩等产品。这些教育新物种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这一代学生和家长的思维方式,希望这些全新思维方式可以渗透到我们教育体制当中,让我们国家的教育可以少关注一时的分数,多关注一世的能力。



校长


一校之长是如何选拔的?这个过程堪比《创造101》的赛制,十年的授课经验+自荐信+自己发表的论文或书籍+同僚的选票,重重筛选才能获得这个最受尊敬也最没话语权的岗位。小Q在游学过程中,有幸听到了多位小学校长介绍自己学校的管理方式和光荣历史,非常开眼界,赶紧和大家分享一下。


管理方面,我们拜访的一个小学校长只管理20位左右老师,学校400多位学生,我们见到她的时候,是当地时间10点15分,她正在悠闲地和老师吃早茶。她说,她几乎不怎么管老师,只是提供相应的支持,她甚至开玩笑地说,“她们也不怎么听我的,她们自己都管理得很好!”看起来这么不称职的校长并不是个例,我们又接触的几位校长都是这样放权。他们更注重学校的环境和流程是否对老师和学生更有利。


比如说,他们很在意教室的美感、实用性和教育引导。


教室特别注重对家具、色调、生活用品的精心选择和使用。教室内部多以暖色调为主,让人走入其中就有一种很自在、方便、生活化的感觉。中小学教室一般都有很大的窗户,基本占据着一面墙,同时配有窗帘,方便师生根据天气和季节变化,或者所需要的气氛,自由调节所需要的光度,营造出一种居家品位。每间教室又配有水池、洗手液、手纸、镜子、甚至沙发等生活用品,供孩子们使用。如果学生在上课时渴了,他们便可直接走到教室后面的水池取水喝,无需跟老师打招呼。这样自由、舒服、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就是为了让学生爱上在校时间,把学校当成自己“白天的家”。


桌椅的灵活性,构建合作式学习空间。在小学教室里,低年级还是采用传统的排排坐的桌椅布置,到了三年级,更多是大家围成一个圆摆放桌椅而坐,或是三五张桌椅拼在一起,便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也便于教师开展分组指导。有些桌椅还带有轮子,方便师生根据需要灵活移动和组合。有些教室内用健身球取代传统的椅子,既然让学生身体多活动,以避免久坐所带来的身体伤害,又方便学生随时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芬兰学校利用桌椅的连通性的方法,也为学生之间互动、社交能力的养成提供了重要保证。


听了半天,还是没有直观的感受,对不对?


接下来就是见证上述神奇教室的时刻:


第一个视频展示设计之美,如何打造出充满教育意义的环境;


第二个视频展示细节之美,如何关注孩子们的情绪和成长路径。




校长除了对学校硬件的全方位把控外,在大型活动当中,她也展现出超强的赋能管理策略。比如,Lahti作为芬兰的体育之城,主办过多次国际滑雪赛事,而这个学校就参与了国际赛事的活动支持工作。校长耐心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小时,他们20个老师的人力情况下,如何发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引入家长的协同资源,联合起来把这次大型活动的选手接待,学生展演,学生志愿者服务等一条龙串起来,最令我佩服的是下图,校长专门强调如何让学生们组织环保小组,引导选手、观众都要做好垃圾管理,知微见著,这就是最有效的行为教育啊!


仅仅一个垃圾管理,就能看出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无处不在,身体力行!相比之下,看看我们所谓的垃圾分类,都是自欺欺人地写着各种分类,却无人执行,以至于垃圾车也只能把各类垃圾混在一起装车运到垃圾场再分类。就这一点,我们就落后发达国家几十年!



当几个校长充满激情和骄傲地介绍完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之后,小Q回想起自己的中学西城外国语的校长尉晓龙也曾经是这样一位理想主义者,那6年的中学时光中,他不断强调学校的slogan是love、share、enjoy。他的理念是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要重视自信和自立等等这些素质方向。但最终,孤木难支,他还是屈从于了大环境,逐渐变成了追求分数、扩张、合并的野蛮生长之路。


如果说教育是一场马拉松,那芬兰教育是在以全马的心理准备和节奏,不紧不慢地迭代并优化着自己的体系,对待孩子们的成长循循善诱,不以分数论高低;而中国教育却是以百米冲刺的状态,通过外力施压的方式,推动孩子们早早告别休闲的游荡时光,塞进马力十足的学习战车,一路向前,马不停歇,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挤不上那座独木桥。


两个国家的教育初心都是一致的——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只不过美好的初心,需要整体系统的支持才能落地。



教师


在芬兰当教师是非常爽的职业,同时也是非常难的职业。


先说下怎么爽:


  1. 上班时间短!芬兰小学生的上课时间全球最少。一般来说,一、二年级的学生中午12点就放学了。那天我们到学校的时候,10点15,老师和校长在吃早茶,学生在操场乱跑。而我们和校长聊了一个多小时后,发现操场还是一堆学生乱跑,只不过这次是背着书包,放学回家了。瞬间,小Q在寒风中凌乱了,这就回家了?而且没有家长接?下午他们去干嘛?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学生是11点30吃饭,我们开完会后,已经12点了,已经没有饭了......这大雪纷飞的学校附近又没有餐厅,更没有外卖,此刻好思念祖国的温暖,好幻想有一位黄衣骑士可以闪现在校门口给我打call。


  2. 放学后不用管!细心的读者可能立马产生了好奇:小学生这么早放学,那下午去做啥?像我们国内一样,靠祖辈吗?在芬兰,老人可没法指望。一是他们没有义务照顾孙子辈的孩子,人家都自己独立的晚年生活,照顾孩子是新生代父母的职责;二来就算有些老人愿意帮自己的子女分担,有时也是鞭长莫及,几乎所有老人都不跟自己的子女居住,有的甚至居住在不同城市、不同国家。那不能靠老人,只能让孩子自己回家待着?不可以。芬兰法律规定,一二年级的孩子不可以独自在家,必须有人看护。这样一来,就催生出了一个新物种——午后俱乐部,芬兰一二年级学生放学托管问题的解决方案。托管班老师带孩子都做什么、学什么?我们拜访的校长说,他们除了学习,其他一切都做。孩子的吃喝玩乐,就是他们的工作内容。我们一听,这不就是中国遍地开花的延时班和兴趣班么?原来芬兰的教育机构也这么会见缝插针地找商业机会,结果后来接着听校长介绍,发现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人家芬兰的午后俱乐部是非常低价的,就是要满足所有的家庭都能支付得起,一个月算下来才1000元人民币左右。是不是听起来特别不可思议?哎,这就是发达国家的任性,更是站在长远眼光上的理性。


  3. 教什么任我来!芬兰教师兼具全科制、研究型和自主权于一身,即高质量的教师为“现象式教学”提供了师资保障。芬兰自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就在小学实行全科制教师,即一位班级教师负责几乎全部科目的教学(体育除外)。校长在介绍到这里的时候,苦涩地说,虽然她做了十年教师,但当了校长后,她就不能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去指手划脚,要完全授权教师去探索她的教学实验。


介绍完了爽的一面,来听听她们面对了哪些困难


  1. 门槛高!70年代至今,所有中小学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接受过至少五年的教育学专业课学习、教学法学习和教学实践。师范学院是非常难录取的专业, 5%的录取率。(2017年于韦斯屈莱大学小学师范生项目有1586位申请者,录取90名)一旦学校招老师,很多申请者,竞争激烈。 而且很多是教育世家,父母当老师,子女也接着当老师。下图的老师就是小Q女儿在北京上的Dibi芬兰早教中心的Sanna老师,硕士学历,且教学经验3年多,这样优秀的教师还需要通过层层筛选才能获得芬兰教育部的推荐,来到中国教学。



  2. 收入并不高!另一位校长给我们介绍教师的收入水平,只是全国各行业中普通的水平,而且也要支付很高的税,这就和激烈的竞争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不是高收入职业,为什么那么多人非要挤破头往这里冲?校长淡然地解释:“一个基础教育优质的国家里,教育者一定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请注意,这种社会地位高和待遇高不是划等号的。 在发达地区,解决了温饱之后,人对受尊重的关注,超过对财富的追逐(这也是衡量发达地区的一个指标)。在芬兰,教师是个非常受尊重的职业。 根据调研,老师们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也非常高, 90%表示满意, 这些足以证明这个职业的吸引力。



  3.  备课难!由于芬兰小学老师是负责全科教学,于是乎他们就要在教授母语、数学、英语、手工、视觉艺术、音乐、宗教伦理、综合环境等课程的同时,把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和健康等内容与学生们的兴趣点结合起来,更有趣地融入到课堂当中。这么庞杂的内容如何串联起来,并且还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不经意间地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说起来不好理解,那小Q下面引述一位在芬兰游学的中国教师的观察案例:


    ‘2017年12月6日是芬兰独立百年。我在于韦斯屈莱大学附属学校参观时,了解到三年级在独立日之前已开展以“芬兰独立百年”为主题的现象式教学。该班全科老师告诉我:“这两天,我要做的就是带着学生寻找与芬兰独立日有关的一切。在做课时规划时,有的学生想拍视频介绍他们眼中的芬兰,有的学生想组建一个乐队演奏芬兰国歌,还有的学生想用画画的形式庆祝芬兰百年,把大家的作品集中起来,在学校展示。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我的备课内容。” ’




    看完这么复杂的备课内容,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小学生中午就放学了,因为老师下午就要开始备课了。


    老师的课后时光老充实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Q逗你玩(ID: douniwan2010),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