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病毒去流动
2019-05-30 19:28

带着病毒去流动

题图来自pixabay,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悦奔一生(ID:H-SHIELD),作者:悦奔一生医学部


在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今时代,城市化带来的大量基建需求,使得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艾滋病作为传染性疾病,流动无非为病毒的传播带来了相应契机。


流动人口通常被定义为“人户分离”人口,即户口所在地与现住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所在地已经超过半年的人口。这一人口在 2010 年已经达到 2.6亿人,占总人口的 19.5%,即全国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流动。而在2000 年这一人口为 1.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11.4%,10 年间流动人口增加了 1.2亿人,增长了 81.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口结构特色愈发鲜明,流动人口数量庞大。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和户籍改革,流动人口还有增加的趋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也有扩散和蔓延的趋势。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主要是流动人口[2-4]。


很不巧的是国内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河南、云南皆为HIV高感染率地区。


目前,人口流动已经被证明是艾滋病传播流行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5]。


高感染率


在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HIV 感染率(1.38‰)远高于中国疾控中心同年发布的《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中报告的全人群感染率0.58‰。中国流动人口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为8.28%,远高于国内一项通过网络随机调查的结果[6]


离家远,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下,且流动人口大多为青壮年,处于性活跃期,由于较多从事体力劳动或是枯燥的工作,导致其精神生活匮乏,加上收入较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导致其高危行为的发生或者去从事高危职业[6]。


江苏新闻:流动人口艾滋防控成重点


即便是已婚的流动人口,在与配偶异地生活的时候,在原始本能欲望下,也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临时性行为。


邱红恒一篇meta分析指出中国流动人口HIV 感染率高于一般人群,东部 HIV 感染率最低,中西部地区感染率较高,与我国流动人口 HIV/AIDS 疫情趋势相符。中国流动人口存在较高的商业性行为率,较低的安全套使用率。相比中部,东部安全套使用率更低。[7]



因为HIV目前疫情形势并未大规模扩散到东部,东部地区即便是安全套使用率较低,总体HIV感染率依旧是远低于西部地区的。


我国HIV疫情高发病区自西向东蔓延扩散[8]


他们可能不懂“艾”


有报道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66.13%[9]。其中传播途径(可传播HIV的途径)类题目知晓率 77.10%,非传播途径类(不能传播HIV的途径)题目 63.19%。王路等[10]报道传播途径知晓率为85.91%,非传播途径类题目 59.90%。


由于我国长期强化艾滋病宣传力度,使全国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特别是流动人口,但仍有少数人对艾滋病认识不足,甚或错误。他们对传播途径类题目回答正确率较高,对非传播途径类题目回答正确率较低。


流动人口对非传播途径类题目回答正确率较低,是造成对艾滋病恐惧和歧视的主要原因。[11]


歧视 HIV 感染者造成两种不良后果,一是感染者作为隐私不愿意暴露,所以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二是不利于监测。这部分隐藏者是艾滋病传播和扩散的主要传染源。


而恐惧,在百度贴吧的恐艾吧,足以看出恐艾者的不可理喻的恐慌和对HIV相关知识的匮乏。


流动的疾病


流动人口中,即便是面对调查者依旧有 27.12%赞成商业性性行为,39.15%的赞成临时性性行为。尤其是娱乐服务人员、建筑工人中的男性[8]。


流动人口流动性较强,且已婚流动人口发生婚外性行为的比例也较高,多份调查中显示发生婚外性行为的占 15%~20%[12-15]。


在发生临时性性行为后不幸感染HIV,之后再带给在家乡的妻子、女友或丈夫、男友,也成为疾病蔓延的途径之一[16]。


流动群体中发生商业性性行为者有9.4%[17],男性居多,发生在多性伴侣者占 31%,认为和怀疑自己的性伴侣还有另外性伴侣者有34%。

 

轰动一时的东莞扫黄


多性伴侣与商业性工作者、流动群体、流动群体的配偶或固定性伴侣、流动人口的临时性伴侣等群体相互连接,也给疾病的传播建好了一条高速公路。


性别的社会角色不同形成男性从事体力劳动如建筑业者较多,女性从事娱乐服务业较多,体力劳动较重的制造业男性较多,体力劳动较轻的制造业女性较多。因就业受学历、职业获得途径的限制,女性的经济收入总体上比男性低[18]。


因资源的性别不平衡与就业歧视的存在,特别是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有些女性甚或选择了“赚快钱”的路。


流动群体中未婚女性的性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严重不足,预防意外怀孕和性病的能力与意识较弱,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流出地经济欠发达的未婚流动群体的女性。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女性也远不如男性。研究结果显示19.8%的男性,与 7.9%的女性有过临时性或商业性性行为 [19]。


国际劳工组织对我国十三家企业的从业人员调查,有过随意性性行为、商业性性行为的人群中,有55.1%在最近一次性行为中未使用安全套。在不使用安全套的性活动中绝大多数因男性感觉不舒服和缺乏快感而造成[20]。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色字头上一把刀,为了快感却舍弃了安全。


其中与固定性伴侣从来不使用安全套者为64.5%,与固定性伴侣从来不使用安全套的原因是相互信任。但是正是这种信任,将疾病带回了家庭。


在2015年的统计数据中,女性婚内因配偶感染HIV的占26.9%,非商业性行为组占60.2%。而非商业性行为感染人群中,同样包括了恋爱期间的性行为导致的感染。[21]


结语


再如何扫黄,也扫不掉固有的性欲,如同治水,堵不如疏。与其扫黄将商业性行为者赶到更暗处去交易,何不做好教育。


每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事前用试纸进行的快检成本,可比每日定时用药定期检测病载量的成本低得多。


事前一测,事中戴套,用最低成本做到更好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计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ED/OL].he.people.com.cn/n/2013/0910/c192235...2013-09-10.

[2] 刘传新, 苏生利, 傅继发, 等. 山东HIV感染者中流动人口感染现状[J]. 中国性病和艾滋病防治, 2002, 8(1):28-30.

[3] 张敏, 张开宁. 中国流动人口 HIV/AIDS 感染现状及防制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8(5):24-26.

[4] 曾文尼.深圳市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对策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06, 19(11):8-10.

[5]何成普,吕繁,栾荣生.成都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流动特征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5): 526-527.

[6]叶慧,杨梅琴,江剑平,不同人群商业性行为现状及态度调查分析[J] . 中国性科学,2017,2(1):139-144.

[7]红恒. 中国流动人口HI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及知识知晓情况的累积Meta分析[D].南昌大学,2017.

[8]杨尧,李功权.中国近年艾滋病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8,24(12):1208-1211.

[9] 王路, 谷渊, 谷晶, 等. 沈阳市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疾病控制杂志, 2007, 11(6):541-543.

[10] 马丽君, 王婷, 曲成毅, 等. 太原市不同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9, 15(4):393-395.

[11] 张爱莲,王艳军,董海原,等.农民工对HIV感染者歧视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4):416-418.

[12] 张巧利, 刘金祥, 陈伯芬, 等. 不同职业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 2008,24(2):105-107.

[13] 赵存喜.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4):409-501.

[14] 丁贤彬, 陈宏, 潘传波, 等. 流动人口在、艾滋病知识、态度及高危行为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11):1293-1294.

[15] 李永振, 唐桂林, 李伟, 等. 广西南宁市流动建筑民工 STD/AIDS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 12(1):24-26.

[16] 赵凤霞, 王晓春.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6(3):330-332.

[17] 蔺秀云, 方晓义, 林丹华, 等. 北京农村流动人口的 HIV/AIDS 高危性行为和只是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 12(5):426-428.

[18] 李晓静, 姜山, 任秀杰. 女性流动人口经济地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20(8):65-68.

[19] 高尔生, 左霞云, 沈燕, 等. 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性别差异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4):508-509.

[20] 国际劳工组织.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工作现场艾滋病预防项目基线调查总报告[R]. 2008:72-73.

[21]陈方方, 郭巍, 王丽艳,等. 2011-2015年我国新发现成年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流行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 2017, 32(2):123-12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悦奔一生(ID:H-SHIELD),作者:悦奔一生医学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