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五季:最受好评的一集,改编自现实
2019-06-08 20:46

《黑镜》第五季:最受好评的一集,改编自现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Moonshot,头图来自:东方IC



从未如此接近过当下的《黑镜》,你甚至可以从中看到过去几年的历史。这集才是真的《黑镜》。


《黑镜》第五季上线了,不到一周,无论是豆瓣电影(截止到目前 6.6 分)还是 IMDb(截止到目前 7.1 分),这一季《黑镜》成为了这个系列诞生 8 年以来,观众评分最低的一季,而在第五季的三集《黑镜》中,IMDb 上综合评分最高的就是第二集《Smithereens》(碎片),8.1 的分数甚至可以让它与前几季《黑镜》剧集媲美。


评分滑坡太严重 | 豆瓣电影截图


IMDb 上的单集评分 | IMDb 截图


这并不只是矮子里拔将军,《碎片》这一集有着整个《黑镜》系列的原教旨感。从第一季 BBC 首创到后来成为 Netflix 自制内容,《黑镜》这个系列的科技含量越来越浓,但《碎片》并没有像前两季一样,给出一个科技概念,把人当作试验品,去检验一个社会性和威吓感兼具的想法,它回归了 BBC 时期的以人为本,着重于科技对人的影响。


《碎片》直接把故事拉到了……去年,2018 年。



正在发生的故事


《碎片》一整集中,全然没有此前《黑镜》系列的科技奇观。主角开的是 Uber 一样的网约车,吃的是快餐店,他参加互助会,体验真实的性爱,冥想用的 app 不是语音助手而是真人在指导。女配角记不住社交网络的密码,敲打着 Thinkpad 键盘。没有任何黑科技,甚至主角和配角的手机都不是全面屏。节奏不快,略显无聊,但又夹杂着一丝期待。久违的《黑镜》观感。


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剧情矛盾很快显露:男主角要绑架科技巨头的高管,要求和创始人对话。如果你把男主角换成美国政府、欧盟政府,绑架改为要求,这正是 2018 年发生过的历史。同样的,你能找到的雷同绝不止这一点,报纸提到的全世界一半的人注册了碎片,而在现实世界里,Facebook 在 2018 年底月活跃用户数是 23.2 亿,换言之,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人活跃在脸书上。


这种信息还是刊发在报纸上的 | 《碎片》截图         


碎片的创始人在过着十天闭关的科技排毒修行,他身着轻便,在荒原某个山头极具现代感的玻璃房里冥想,这家科技、互联网、社交巨头的创始人,过着远离科技,拒绝网络,与人隔绝的闭关生活。他不是一个人。


在 Facebook 的剑桥分析丑闻爆发后,Salesforce 的创始人、CEO Marc Benioff 公开批评 Facebook 产品的上瘾性。不久后,这位管理着 3 万名员工的 CEO 把自己的 iPhone 和 iPad 快递寄去了夏威夷,随后一头扎进两周不插电的度假生活,并宣扬隔绝社交网络的益处。


在硅谷习以为常的行为  《碎片》截图


与碎片产品形态更相似的 Twitter,其创始人兼 CEO,硅谷明星人物Jack Dorsey 也曾有过苦行僧版生活的相关报道。他一日一食,定期断食来给自己身体排毒。印象笔记前 CEO Phil Libin 在 WhatsApp 中还有个硅谷大佬群,定期举行 2-8 天的断食仪式。冥想、断食、禅修……这些概念并非硅谷原创,但却在硅谷发扬光大。在现实的生活里,在太过真实的《硅谷》美剧里,看似最有理性的科技从业者往往在行为和生活上更加反常,因此碎片创始人的闭关排毒并不是什么前卫的想象,它正是当下最典型的科技大佬范儿。


随着情节的推进,完整的故事也随之浮现出来。不是什么创始人争权夺利,也不是什么 IT 天才技术被盗,更不是什么新卢德分子搞的恐怖主义。只是男主角一次开车时玩手机,害死了未婚妻,而让他分神的只是社交网络上一张萌狗的照片。他不怨天怨地,最后只是怨自己,他要求和碎片创始人通话,也只是想让他们改进产品的设计。


呼应社交网络诞生后的一个梗「我刷猫刷了整整一天」 | 《碎片》截图


从影片 20 分钟起,男主角的车停摆在田野地里,直到结束也没有挪动一分,没有大场面的调度,没有华丽的镜头,只是手机,电脑,枪和人之间的对话,这是一集罕见的低调《黑镜》,所有的「惊悚」都埋藏在不经意的动作里。


英国警方在田野现场,男主角在封闭车厢,而碎片的高管们在办公室里轻敲键盘,就拿到了警察调查半天还没找全的男主角个人信息,甚至通过手机上的碎片应用的授权,在男主角挂电话后他们仍然可以「直播」听到车内的对话。碎片能查到他是谁,能看到他和什么人聊过什么,能看到他在刷什么,能听到他每时每分在说些什么,而碎片不过是一个他曾经离不开的社交应用。


一地碎片


《碎片》中处处都是合情合理的矛盾。 男主角驾车逃亡,却因汽车故障被迫停下,他试图逃离现代科技的影响,却又被困在现代工业的产物下。在狭紧的车内空间里,在数辆警车包围下,在后座坐着一个没用的人质的情况下,他口中念着心中想的,却是冥想 app 指导的平静方法。碎片靠科技偷听着男主角在车内的动态,而男主角则靠碎片来获取着警方已知信息。


《碎片》没有给出一个黑科技脑洞,没有切入科技中令人不安的角度,不再如以往的《黑镜》,讽刺又警示着科技诱发出的人类阴暗面。男主角不仅不阴暗,他看起来十分纯良;高管们也不阴暗,她们没有站在资本家位置选择置实习生的生命不顾;创始人也亦无罪,他试图劝阻悲剧发生,向男主角袒露着自己面对庞然大物的无力,十分真诚。整个悲剧是男主角的一次偶然,但却是当今时代的一场必然。男主角被一个碎片信息分心,车窗被撞成碎片,他的生活也就成了一地碎片再也无法填和。


「我也控制不了」的创始人之愁 | 《碎片》截图


2017 年饱受赞誉,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美剧《追踪:炸弹客》中的故事原型 Theodore Kaczynski 和《碎片》男主角不同,他是彻彻底底的恐怖分子,他通过投放炸弹和威胁报刊来宣扬着自己反科技,反现代工业的理念。Kaczynski 在他洋洋洒洒的 35000 字反科技宣言《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中写道:想象一个酒鬼坐在一桶酒前,他开始对自己说,适量饮酒对你没有坏处,他们说少量的葡萄酒甚至对你有好处!我只要喝一点酒就不会有什么害处……永远不要忘记,拥有科技的人类就像拥有一桶酒的酒鬼。


而在他被捕二十年后这部美剧恰时诞生。这部剧的执行制片人 Andrew Sodroski 在接受采访中 说道我们现在与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让这份宣言在当下显得更加真实,这份宣言比智能手机提前 20 年出现,它已经告诉了我们,技术限制和定义了我们生活的方式,当你的手机亮起时,你回应它的方式。那件事是否愚蠢,有多重要,是否有人在你面前和你在交谈这些都无关紧要,你服从了你的手机。


国内外评价都不错的《追踪:炸弹客》 | 豆瓣电影截图


《碎片》这一集不是什么赛博朋克警示寓言,它更像是你我周遭的,此时此刻在世界上另一个地方,真实发生在某个人身边的故事。这让它有了些人情味,因此它显得更具《黑镜》式的惊悚。它是镜子,反射的正是我们当下人类、社会和科技之间的关系。一个通知,一个下滑,一个走神,围绕着你我的日常,也造成了这整整一集的核心悲剧。


它不再高于现实,它展示着难以逃离、令人上瘾却带有毁灭性的科技麻醉剂。这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黑镜》,那个动辄颠覆社会的科技生活的大负面。《碎片》讲述的,只是一段发生在当下的小沉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Moonshot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