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的能改写命运吗?
2019-06-08 21:08

高考真的能改写命运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time时光网(ID:V_Mtime),作者:日灼,头图来自:东方IC


2019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全国共有1031万考生走进考场,接受了很可能左右人生命运的重大考验。


为了备战高考,“高三”这个词显然承载着更多的意义。事实上,在高考之前甚至高考后的一段日子里,绝大部分中国孩子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样一段经历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就背负着压力挤在了这桩独木桥上,向前行进。


于是在这一年里发生的故事,做出的决定,才是当代中国孩子真正“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2005年的一部纪录片《高三》,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高三毕业班一年的真实生活。导演周浩扛着摄影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带我们重新审视了在决定普通中国人命运的那一年里,一位班主任和一群学生的真实故事。


“如果是局内人,都是从事教育的人,看到这个片子,可能不会有过分的评价,但是对那些专家、学者来说,可能会在这个片子里看到许多在他们看来不应该的东西。”


在《高三》的影片开头,一位骑在电瓶车上的中年男子,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对导演周浩说下了这段话。


王锦春:“没人在乎穷人的自尊。”(图片转自知乎)


他就是王锦春,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也是专门带毕业班的一位班主任。这就意味着除了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外,还要身体力行的关照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高三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锦春符合我们对高中班主任的普遍印象,其貌不扬,身材微胖,烟不离手,盖头发型有些凌乱,说起话来抑扬顿挫,还总想加几句时下的流行语与学生拉近距离,让学生能够从他的话语里得到自信。


他像每一个平凡的班主任一样,一大早穿着衬衣,来到教室里看着学生们早自习,平日里在教室或楼道为学生们鼓励打气。在家中会上,不厌其烦的向几乎每个家长分析各自孩子目前学业的状况。



他就像打了鸡血的老兵一样,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学生们获取毅力和信心的源泉。“读书不会读死人的,你就拿出半条命来读就可以了。”这是他在影片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金句。


每个班集体都像一个小社会,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书写自己的青春,但都围绕着“高考”的主旋律。



有人相信高考可以改变命运而拼命学习,一遍又一遍的背诵着“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失眠、噩梦时常困扰着这些学子们。


也有人逃避这种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有些学生半夜翻墙出校,跑去网吧通宵上网。哪怕下了无数次决心再也不去网吧,只要有可乘之机就会在虚拟世界里用刺激的快感填满高三生活的彷徨与不安。



也有学生抑止不住感情的涌动,在校园里谈起了青涩的恋爱。



而这些,王锦春都看在眼里。


比起那些简单粗暴的班主任,王锦春处理问题更讲究方式方法。


“个人情感的选择,我没有权力过问,但两人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你们两个人一个出去了,一个没出去,那怎么办?”


比如在处理早恋时,他既没有伤害到两人的自尊心,但同时击中要害,用上面这段话让学生们看清楚自己所面临的局势。



而在高考十多天前,有位学生想要放弃,离开学校来到县城逃避压力,王锦春第一时间买了班车车票,在县城里找到自己的学生,放下自己班主任的身份,像两个男人一样交流心事,安抚情绪。


而面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他也一样会大声呵斥,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飙出了脏字。


这样软硬兼施的教育方式,也并不是每次都奏效,这让王锦春自己也感慨,现在的孩子的想法和以前相比变化好多,以后可能越来越难教了。


大多数朋友应该与我一样,只是从学生的角度经历过高考。而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也从一位普通班主任的角度,体验着这场战役的另一个战场。



有些人批评王锦春是应试教育的排头兵、代言人,为了分数让学生们拼命读书,违背了教育本来的意义。


王锦春的确是为学生们的前途和未来着想,镜头前的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高考制度下,需要像他这样的老师(或者造就了这样的老师)。他与每个学生一起肩负起升学的压力,以及背后家长们殷切的希望。


他深知在这个“火车都不经过”的落后县城里,一个学生想要走出这里,改写命运,拥有更多的可能,高考几乎就是唯一的途径,而要走过这条布满荆棘的小道,唯一的办法似乎就是拼命往前跑。


有些孩子家境不宽裕,即使孩子考上大学还要借钱才能供得起,但为了把握这个机会他们把青春挥洒在了一张张考卷和一声声背诵中。他们面对的问题过于现实,如果错过这个机会,等待他们的就是回家务农的日子。


对于这一点,王锦春个人的体会肯定比他的学生们更深。他自己就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生下了十个孩子,家境贫寒。而正是通过高考,王锦春能留在县城里,成为一名体面的中学老师。


尽管没有大富大贵,但对于他而言这或许已经是一种命运的改写



像这样的小城,这样的中学,这样的命运,才是大部分中国人所要面对的,高考是为数不多可能改变命运的选项。


通过这部影片不难发现,关于高三的故事,全国各地都似曾相识。也许你是刚刚结束高考的学子,也许你是已经在社会滚打摸爬多年的成年人,但观看这部影片,必然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高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共同记忆,无论在这份记忆中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都会一边回味,一边痛骂,一边怀念着。



在《高三》播出十多年后,有媒体记者找到了影片中的一部分学生,如今的他们,有些人的的确确把握住了高考的机会,进入了政府部门工作,或成为当地的企业家,也有人在海外继续求学。


但更多人的命运,还是与大多数相似,做着平凡的工作,到了一定年龄结婚、生子,每日为了生活和家庭奔波劳累,高考究竟有没有让他们的人生更加幸福,很难讲得清楚。


而王锦春凭借着《高三》,成为教育界的明星老师。


在这些年里,他收到过来自全国各地的礼物,也有其他学校的老师、学生找他取经,他甚至放弃了大城市学校高薪工作的邀请,继续在武平县做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老师。


但王锦春也时运不济,两个股骨头几乎全部坏死,手术之后又很快回到了校园里,因为“就是想跟学生在一起”。


铁打的高考,流水的学生,他依然坚守着自己“高考改变命运”的信念,培养着一批批学生走向大学校园。


高考有明确的分数,人生却没有。


一次考试所承载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它本身应该承载的。在没有更多畅通渠道的前提下,高考是成本最低,最简单直接,也最容易实现阶级跨越的方式。


正所谓寒门出贵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学生,往往背负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在这条通道上拼命向前冲。


但与此同时,在复杂的国情下,近年来的越发明显的趋势是,学生家庭所掌握的社会财富,决定了获得教育资源的优质程度,学区房的价格疯长就是最佳的佐证。


前几年的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


就如前几年的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所言:“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大城市,在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极其复杂,这显然不只是依靠高考就能解决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time时光网(ID:V_Mtime),作者:日灼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