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状况是,没几栋楼真值得被照成什么样
2019-06-21 21:00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状况是,没几栋楼真值得被照成什么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席(ID: yixiclub),作者:齐洪海,头图来自:视觉中国,原标题: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状况是,没几栋楼好看,没几栋楼真值得被照成什么样》


我们把刚才提到的所有问题总结一遍:为什么日本做的比较好?能不能跟日本学?是为国家事件还是为市民生活服务的?是市民生活需要的方式吗?为什么是这种方式?面临的生态问题?为什么上海做的比较好?



看夜景儿指南


我叫齐洪海,吉林长春人,1975年出生,今年44岁了。


我是一个照明设计师。照明设计这个专业可能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是完全不知道。照明设计就是光的设计,包括自然光和人工光,人工光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灯光。今天跟大家聊聊灯光,主要是讲一下城市灯光。


今年春节的时候故宫搞了一个灯光秀,社会反响强烈,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其实我觉得这都没关系,这个灯光秀我觉得该做。



大家反响这么热烈,对这件事情是有帮助的。当时看到故宫的灯光秀,确实跟想象的不太一样。网上也有同学把那个配上动次打次的音乐,就比较协调了。


有人拿它跟日本京都二条城的光表演做对比。从这两个照片我们也能看出它对建筑本身、日本文化的呈现,包括一些真人介入的表演,确实很美。这跟故宫那个表演给我们的感受不一样。



所以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同样是以传统历史建筑作为背景的光表演,它们的差别那么大?日本做的就比较好?


如果我们都觉得日本、欧洲,很多地方的光表演做得非常好的话,我们能不能先放下自我,我们先学习,做到和它们差不多好?这个可不可以是我们的一个选择?


说到城市灯光,这些年有几个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注意。杭州这个是2016年做的照明建设,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山都照亮了,要用到数以万计的灯。



我在2009年曾经做过杭州的总体照明规划,当地政府官员告诉我,曾经在2000年前后,他们把整个宝石山都照亮了,灯光打亮了之后鸟全飞走了。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市民在山上玩的时候就有好多虫子噼里啪啦地从树上掉下来。所以大家都知道,这种照明方式其实有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


我们管这个叫“烧山”。杭州这次“烧山”之后,这种方式在全国大量景区里蔓延开了。


后面这三个,厦门、青岛、深圳,这几个城市的照明建设,典型特征就是采用媒体立面的方式。





所谓媒体立面就是把整个城市建筑物的表面贴满LED光源,把它变成一个大电视。我们晚上就不用再看夜景了,不看城市,不看建筑,我们就看电视。


媒体立面是2013年在江西南昌最先出现的,后来在这几个城市的带动下,中国从一线城市到八线城市,大概都采用这种方式。


这几个城市的照明建设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大的国家事件作为背景。杭州是G20峰会,厦门是金砖会议,青岛是上合峰会,深圳这一次是改革开放40周年。


所以我想提几个问题。第一,这种照明建设是为国家事件还是为市民生活服务的?如果它是为市民生活服务,它是市民生活需要的方式吗?不管它是为国家事件也好,为市民生活服务也好,是不是非得采用媒体立面这种方式?难道没有别的方式可以选择吗?我们明知照明里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我们为什么可以假装不知道呢?


也有例外,上海在2018年底做了外滩的整体照明改造。虽然它也做了一些动态,但是还是用了比较传统的、投光的方式,把建筑物的形态呈现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方式。



我们把刚才提到的所有问题总结一遍:


为什么日本做的比较好?


能不能跟日本学?


是为国家事件还是为市民生活服务的?


是市民生活需要的方式吗?


为什么是这种方式?


面临的生态问题?


为什么上海做的比较好?


这些问题我们总结一下就发现,它不是照明行业自己的问题,是今天我们中国各行各业,生活方方面面,各个维度都存在的问题。我本来妄图跟大家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但是我在脑子里捋了捋之后,我觉得算了,咱们还是聊点别的吧。



我还是秉承一席交给我的任务,聊点具体的。所以正式推出我今天讲的主题,我们聊聊什么样的夜景是好看的?


日本每年都有一个幻觉大赛,其实叫视觉幻觉大赛、视觉误差大赛。这个小箭头,你怎么转它都冲右。



换换角度,就揭示出了这个东西本质的形态。



我当然不是在这要跟大家谈视觉幻觉的问题,我是提示大家,一般人会觉得我看到的是个东西,但其实你看到的是光线,是那个东西上投射出来的光线进入了你的眼睛。请大家把注意力放到光线上来


接下来我得讲点知识,不好意思,讲知识不是我的长项,我不是很确定我接下来讲的是不是对,被一些专业人士看到我其实心里没底。但我从业20年基本上没出什么大乱子,我猜我讲这个知识应该还可以。


咱们先讲一下人眼形成视觉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前面有一个光线,进入人眼,进入瞳孔,然后投射到视网膜上,这个视网膜形成信号传递给大脑。这就是基本的形成视觉的机制。



比如说这个小苹果,是我画的,画得不好。大家会觉得它是一个苹果,是因为看到了一个光影关系。



经过刚才的提示,我想大家能够理解,其实我们看到的全部都是亮度和色彩,关键是进入人眼前面的这一部分。光线是真正形成你视觉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重点讲讲亮度。什么是亮度呢?亮度就是大家以为的那个亮度。但亮度它是一个科学概念,一个物理量。它有单位,坎德拉每平米(cd/m2),或者叫尼特(nit)。不要紧张,这个不重要。


既然亮度有一个值,那么是不是亮度值越高看起来就越亮?答案是肯定的,不是。


我们看这两个熟悉的生活场景。左边是白天,这个汽车的头灯是开着的。白天我们盯着头灯看肯定没问题,你趴那看都没问题。但是晚上绝对不能。说明什么呢?



给大家一个基本的概念,在比较暗的环境,比如一个咖啡馆,我没有觉得什么东西很刺眼,然后我们看到一个东西挺亮的,但是不难受,这个亮度都在10以内,一般也就是2到5这个水平上。


这个头灯的亮度是110000,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亮度。这说明视觉亮度的感受不光和亮度有关,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所以亮度其实被分成两个概念,一个叫做光亮度,一个叫做视亮度。光亮度就是刚刚我讲的那个物理量,一个科学的概念。视亮度是一个主观感受,就是我们觉得它亮或不亮。


有了刚才那个例子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视亮度还跟亮度对比有关,跟环境有关。


我们讲讲什么叫亮度对比。这是我们今天推出的最后一个概念,大家再忍一下。整体上来讲,这个环境里有暗有亮,我们定义出中间这一块比较亮的地方,叫做对象,这一部分的亮度是对象亮度,它的周边就叫背景亮度。



亮度比就是对象亮度减去背景亮度除以背景亮度。比如我们这个对象亮度是10,背景亮度是1,那它的亮度对比就是10减去1除以1,也就是9。



我作为一个数学基础不好的人挺讨厌这个概念的,明明是10和1,为什么对比是9呢,10:1多好。所以大家也不要在意这件事,它是10:1也行,9:1也行。这个不重要。


刚才提到了高亮度,低亮度,高对比,低对比,我们来看一下这种典型的组合在生活中带来的感受。


这个是高亮度高对比,白天天很亮,我们可以看车灯,但我们不可以看太阳。因为太阳实在是太亮了。所以即使在白天,只要是高对比,我们还是看着不舒服,看不了。



第二个叫做高亮度低对比,就是我们刚才举的那个例子,白天可以看车灯。它虽然亮度很高,但是对比度不高,我们可以看。



第三个叫做低亮度高对比,在一个黑暗环境里我们拿一个手电筒把它调到最暗,对着你的眼睛。虽然手电筒亮度很低,但是它的对比度很高,你也受不了。



第四种叫做低亮度低对比。照片拍不出来这个场景,但是生活经验我们有。比如晚上起夜上厕所,只要房间不是伸手不见五指,只要有一点路灯、月光透进来,我们睁开眼睛下地就去厕所,肯定不会找错,而且一定会准确地坐在马桶上。这些都不成问题。所以在低亮度低对比的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



这些就和我刚刚讲的瞳孔有关。瞳孔的基本机制是,受到强光刺激,瞳孔收缩,弱光刺激,瞳孔就慢慢打开。像刚才的最后一种情况,我们闭上眼睛睡觉后,瞳孔会彻底打开,进光量非常大。所以你这时候睁开眼睛还是什么都看得见。



当瞳孔放大的时候周围的肌肉是放松的,瞳孔收缩肌肉是紧张的。所以即使在一个高亮度环境,你可能觉得挺舒服,但瞳孔因为受到刺激收缩,肌肉紧张,你还是会疲劳。


我们刚才讲了这么多高亮度,高对比,低对比。那么多高算高,多低算低呢?有四个最重要的亮度比值。



1:20是眩光的边界。眩光大家能理解,就是那东西特刺眼。比如说现在上面这灯照着我,我抬头看一眼它就是眩光,我基本上看不见你们。它跟周围的环境亮度比超过了1:20,不仅周围的东西都看不见,而且对我形成了不舒适的刺激。这就是眩光,超过1:20的话人不太能接受了。


1:10是虽然对比很强烈,但还看得见周围的东西,形成比较强力的对比。


1:5是通常我们认为比较美的对比,不管是重点还是周围的环境都能看得清楚。


1:3是能够识别对比的边界,低于1:3我们基本上不大能分得出来哪个部分亮哪个部分暗了。一般演播室的灯光就是要控制在1:3,它不太希望通过明暗形成对比,它是用色彩来形成对比。这就是基本的亮度关系和对比关系。


在低亮度对比,也就是1:3到1:10这个范围内,低光亮度也能获得高视亮度。也就是说亮度可以不高,但只要对比低,你看上去感觉还是挺亮的。


通过刚才的讲解,我相信大家都已经听明白了,而且你们已经比绝大部分的照明设计师都更专业了。


举几个例子体验一下。这是罗马的祖国祭坛,很多人都去看过。祖国祭坛类似于中国的天安门广场,是国家象征。这是我自己在现场拍的照片,比较真实地还原了视觉感受,基本上就是这个感觉。



大家看一下它的亮度值。最亮的位置亮度值是10。下面稍微暗一点的区域,大概是3到4,再暗一点可能到2左右。



回忆一下我们刚才讲到的,祖国祭坛的亮度比大概都在1:5以内。大家看,有重点,有非重点,有形体的塑造,是不是已经可以了。


这是祖国祭坛旁边,图拉真广场的记功柱。它最亮的位置亮度才1.5,记住这个数。



还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这条街。中间最亮的那个位置,大教堂穹顶下面大概也只有3。再低一点的有1.7,再低一点,在零点几。它都是在1:5之内,甚至在1:3以内。



所以这些例子可以让我们相信,亮度和亮度比能够创造出美的夜景。再看看不好的,比如中国的杭州。


我们在2009年的时候接了一个活,做杭州城市照明的总体规划。这个工作有一个背景,当时杭州已经做了比较完整的城市照明建设,而且全国一片好评,说杭州引领了中国当时的照明。


但是一线工作的主管领导心里很清楚,杭州的照明存在什么问题,以后还需要做哪些建设改善,所以他们非常期待一个照明规划能够指导他们的工作。


咱们从这两张图上就可以看出来,上面是西湖的自然人文景观,下面是东岸的城市。




当时杭州的照明受东岸影响非常大,因为东岸是城市中心,亮度非常高。西湖周边的照明亮度必须追上东边,否则就看不见了。


所以整体的呈现是很差的,它非常片段化,高亮度比。雷锋塔,城隍庙,断桥,还有当时已经“烧”了的宝石山。


而且每个建筑单体也是高亮度比,没有整体的呈现,也没有把一些比较重要的细节呈现出来,也没有创造出层次,都没有。



另外一个问题是在我们有限的调研范围内,拍到了至少31种路灯。2009年之前杭州的领导都强调一路一景,要求每条路的路灯都长得不一样。这个带来的问题不仅是景观上的,更严重的是维护问题。30多种路灯可能是30多个厂家,有大有小。有些厂家在灯坏的时候已经倒闭了,你根本没有办法维护。



其实在我们之前,2007年到2009年杭州已经做过两次照明规划,但是都回避了这个城市照明的根本问题。


那个规划里面讲东岸是城市中心,应该是高亮度的、动态的、现代的、活力的。这边是西湖,所以是人文的、历史的、安静的、静态的。但是这些明明在一个物理空间里,它们怎么可能这样相处呢?


所以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视杭州照明的问题。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照明需求,其实就是照明问题。



而照明问题,实际上是杭州的城市建设问题在照明领域里的延伸或呈现,那杭州城市建设的问题是什么呢?


从1949年杭州有了城市规划开始,就要求西湖周边的建筑高度不能超过25米。25米是梧桐树树梢的高度,也就是说在西湖周边不能够看到超过树的建筑物,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规定。


但是历次的城市建设都不断地违规了,我们要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得认识到问题,不能把它躲过去。


我们分析了一下西湖的景观价值。首先就是完整,你站在西湖边上是看到一个很大的自然景观的场景。其次是多层,你能看到好多层山、好多层云。



杭州有一句话,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雾西湖。也就是说杭州的美不是蓝天绿树红花,不是那个。它是一种类似中国古代文人画的那种灰调子


这不是一张黑白照片,是一张彩色照片。在一个有云有雾的环境里,杭州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觉得照明也应该去追求这个目标,把它的完整、多层和灰调子呈现出来。



带着这个目标我们做了照明规划。我们知道在物理环境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么空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用时间来解决。我们提了一个概念,西湖时段。


每天日落到晚上八点钟之间,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大概有一到两个小时,我们把它叫做西湖时段。这个时候太阳下山了,但是天光还在,是最梦幻的一个时段。在这个时段里我们希望整个城市的照明,以完美地呈现西湖景观为目标。


我们看左边这张图,在西湖时段里,整个杭州只有黑色这些区域或建筑可以做景观照明,其它都不许做。



在这里我们也提出一个亮度关系,天空是亮度1,背景亮度是亮度2,重点亮度是亮度3,我们规定这三个区域的亮度台阶是1:3:3,最亮的建筑物是天空亮度的10倍以内。



10这个概念大家刚才已经知道了,罗马那些最重要的建筑亮度也不过就是10,所以10是没有问题的。


规划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想法是把整个城市的路灯整合成三个系列,分别是西湖区,传统街区和新城区,按照这三个系列来做灯具。在西湖这个区域我们提了一个非常严格的防眩光要求。从西湖的游船上不能看到周围路灯的发光面,尽可能减少路灯对景观的影响。



我们把规划做好了之后,跟杭州一线的领导沟通,他们觉得这个效果是很好的,大家伙都很支持我们。我们就去给市委书记汇报,那天的会上我们甲乙双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场面一度十分难看。我们的规划没有被接受。


到今天,杭州的照明建设还是这个基础的状态,高亮度比,片段化 “烧山”,以及在钱塘江那部分继续做媒体立面。



那国内就没有好的照明设计吗?其实也还是有的,讲几个我做的。


这是我们去年完成的,在长春。我是长春人,这里叫伪满国务院旧址,后来是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楼。



我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离这步行两三分钟,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来几次。因为是基础医学楼,放满了各种尸体,包括各种器官的瓶瓶罐罐。那时候我觉得太刺激了,经常来看。庭院里还有好多解剖完了的青蛙扔在地上,我们把它捡出来。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怕,有毒什么的。


所以我做这个设计的时候,真是怀着非常深厚的情感来做的。它美我就不说了,我觉得一看就知道它美。我们来看看亮度值。



中间最亮的位置,大概是20,罗马那个最亮的位置是10。我们比它亮一倍。杭州雷锋塔的亮度超过500,是我们这个亮度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我们中间这个区域亮度值大多在8到15,整体亮度大概是10。


再低一个调子,右边这个位置是5左右。再低一个调子,1左右。最高的亮度比在1:10以内,一般在1:5以内,或者1:2、1:3。所以我们看到它就是美的,它是一个合理的数据关系。


这样的亮度比,在一个高亮度路灯的映衬下都没问题。



大家有机会去长春看看,如果这个灯还存在的话。照明是一个很幻灭的事,说没就没了。


这是路灯的整体照明效果,也是我们为那条街做的设计。



这条街中间有个绿化带,我从小就在这玩。绿化带里有一个两公里左右的城市空间,线性的。领导当时希望把整个绿化带照亮,在城市里始终都看到它亮。



我们在这做了一个有拉索有预应力的桥,目的是为了让立杆和立杆之间的间距尽量地远,结构看起来尽量地轻,对景观的影响也尽量地小。


很多人说这个桥对景观造成了侵扰。我觉得客观地讲它对景观确实有影响,但是我们想想如果不这么做的话,结果是什么?如果全部照亮,那么树上全是灯,地上全是灯,到处都是灯。而且这个林子里基本上是油松,它本身反射率特别低,很难被照亮。


现在这样视觉上没有不舒适,没有眩光,而且被整合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状态里。这是我们反复推敲,理性分析的结果,我觉得它是近几年非常有独创性的一个设计。


说一下我们做古建的态度。2005年我做了南京夫子庙,大家现在去看看,非常不好意思,还是那个样子。当时我也像其他人一样,把很多灯装在屋顶上。



那次之后我追悔莫及,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哪怕是彻底失去工作,我也不要再把灯装在屋顶上。后来我们做的所有古建照明,不管是真古建还是假古建,都坚决不把灯放屋顶上。



左边是江西赣州,右边这张图是西安。我们不做审美比较,审美是主观的,咱们做客观比较。这两种照明方式的根本区别是,左边灯具不上屋顶,右边灯具上屋顶。



它带来的进一步影响是什么?左边的不破坏屋面,右边一定会破坏屋面。如果有人说虽然灯具上屋顶,但是采取了种种措施,不会破坏屋面。绝对不能相信他。


左边这个灯在下面,它坏了也好,需要调节也好,很容易维护。但右边这个灯在屋顶上,屋顶是随便上得去的吗?所以一旦坏了很难维护。


左边的用灯少造价低,这个屋顶可能用六个灯八个灯就解决了。右边那个,捋着瓦垄来,你数吧,有多少个瓦垄它就有多少个灯,它一定是很多倍于左边,所以造价高。


所有前面的这些就决定了左边运营维护费用相对低,右边的相对高。这就是灯具不上屋顶和灯具上屋顶,最理性、客观的一些差别。


另外一个差别是亮度比可控和亮度比不可控。左边这种投光方式,哪个位置想亮或想暗,我能控制。右边的亮度是不可控的,因为灯就趴在屋檐边上,出光口的位置一定是非常亮的,想让它暗下来它做不到。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不美。



接下来讲讲我们做的四川自贡。从2007年到2019年,我们在自贡做了12年。从城市照明规划开始,然后到单体,到街区。到2018年,我觉得自贡的照明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这个状态区别于国内几乎所有城市。这个场景里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没有把任何一栋楼当成一个照明对象,非得照成什么样。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状况是,没有几栋楼好看,没有几栋楼真的值得被照成什么样。所以我觉得用光来形成一定的亮度和色彩节奏是更有价值的,而不是跟一个楼较劲。


自贡比较好的一点是,这个城市不是大拆大建,城市有机更新,一点点改,一点点建。我们跟当地的建筑设计院长期合作,他们改一栋房子,我们就配合他们改一点灯光,整个街区一点一点地改。所以整个视觉的舒适感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这是当时自由路的情况。



比较一下左右两个状态,其实很清晰。我觉得左边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右边适合人类偶尔High一下。



最后我想做一个小实验,为了让大家相信我说的是真的,能不能咱们把灯都关了,能关的尽可能关了。


▼ 此处强烈建议大家关灯看视频。



大家现在盯着这个画面看,这是西湖照明的现状,大家看一会儿。



好,现在大家把眼睛都闭上,最好用手捂着。尽量把光屏蔽掉。


过一会儿我会调低这张图里比较亮的部分的亮度,一席的同学给我作证,我肯定没做别的手脚。接下来的时间就只能一分一秒地过去。


我想大家听了这么多已经了解了,我们的瞳孔处在黑暗的环境里会慢慢地打开,也就是说整个眼睛的进光量会增加,过一会儿大家再睁开眼睛的时候,和你刚才看到的会非常不一样。


我通过一堆废话终于熬过了大致一分钟。本来还想给大家讲个笑话,后来我想讲笑话可能会影响大家的情绪,我希望大家带着一颗平静的心睁开你们的眼睛。


大家睁开眼睛看看,有没有感觉很不一样?你是不是看到了很多?



这就是我今天讲的,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感受到,不是光线越多看到的就越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席(ID: yixiclub),作者:齐洪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