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是周杰伦啊”
2019-07-22 08:03

“因为他是周杰伦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看理想编辑部,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昨天(7月21日)凌晨0点30分,周杰伦的名字终于超过蔡徐坤,登顶微博超话第一。


来源 微博


可能很多人还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这几乎是一次自发的旧时代歌迷对当下流量明星和粉丝经济当道的宣战;或者,也可以看做是一番戏谑的嘲弄与反抗,一场大型讽刺艺术现场。


在这样一个“数据为王”的流量经济时代,一种吊诡的明星价值评判标准早已成为被默认的“正常”现象:一位明星的作品和才华可以后置,但一切能转化为数据衡量的排名表现必须靠前。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刷数据、控评、超话打榜成为了“粉圈”“饭圈”的一种标配行为。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年少的饭圈女孩发出了类似“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转发评论都没破万,他粉丝真的这么多吗”的疑惑。


来源 豆瓣小组


这场持续三、四天的“打榜战役”,被迫营业的杰伦粉丝自嘲为一次“大型夕阳红团建现场”——


作为上一流行文化时代的追随者,尽管早已对流量时代的粉丝行为一知半解,但为了再一次证明杰伦真正具有的影响力和无可比拟的价值,甚至捍卫流行文化理应具有的尊严,这群堪称“粉丝界夕阳红军团”的杰伦粉丝,纷纷拿起手机,一点一点学习所谓“打榜”“轮博”“刷数据”,近乎是从无到有,三天就将某流量霸主的地位打了下来。


许多人感慨,没想到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了周杰伦“做数据”。不过,更令人触动的其实是一位杰迷朋友的话:“重要的不是微博超话第一,重要的是出道20年了还有人愿意帮他拿超话第一。”


这样一场充满戏谑和荒诞意味的“刷数据之战”,也恍然勾起许多人对上一代华语歌坛和流行文化的怀念。有人说,80、90后的青春,谁还没有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首周杰伦呢?的确。


重要的是,好的音乐总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他16年前的歌,我们今天听,依然没有过时。


“我会发着呆


然后忘记你


接着紧紧闭上眼


想着那一天


会有人代替


让我不再想念你”


7月14日晚上加完班去便利店买夜宵吃,发现店里正在放杰伦的这首《轨迹》。这首歌收录发行于2003年11月13号《寻找周杰伦》这张EP当中。


同年7月16日,也就是16年前,全亚洲超过50家电台同步首播杰伦新专辑《叶惠美》中的主打歌《以父之名》,超过八亿人同时收听,这之后每年7月16日被定为“周杰伦日”,来表彰他对华语音乐的贡献。


而这一年,他才24岁。


前段时间我们在看理想征集了一次关于“杰伦和他的音乐如何影响了自己”的回忆,我忽然也回想起自己“相识”周杰伦的过往。


说起来我真的很感谢我的一个发小,2004年的一天他来家里找我玩,拿着一盒磁带,就是刚刚发行的《七里香》。



他说,骑车路上听到很多音像店在放,觉得很好听,就买了一盘。


我当时只记得杰伦在那一年的央视春晚唱了一首《龙拳》,很惊艳,但小县城信息闭塞,后来也没有再特别关注他。我说磁带借我听听看啊,听完了还你。结果——嗯——到现在都没有还。


现在想来,那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年:


我很幸运地没有参加中考,上了高中;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一个歌手,叫周杰伦;上高中后的第一次元旦晚会,和班里几位同学一起跳街舞,用的音乐是《忍者》。



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文具店买杰伦的海报,选最喜欢的一张小心翼翼地卷起来带回家,再贴在卧室里的墙上;买他的贴纸,贴在那个时候还在坚持的摘抄本里甚至课桌上;磁带里附赠的歌词本,我会随身带着,没事儿就拿出来看。


那时候很容易买到盗版磁带,歌词本里有错别字,我会一个一个圈出来改在旁边;早读时间一半用来背古诗古文和政史地,另一半悄悄用来唱歌记歌词。


那个时候,我心目中歌手分两种:一种叫周杰伦,另一种叫“其他歌手”。


很奇怪,当初刚开始喜欢周杰伦,爸妈和同学都不太理解,觉得这个人唱歌口齿不清,不知道在唱什么,肯定不行。


可谁知道,有一天我妈也会觉得杰伦的歌不错,比如她很喜欢《千里之外》《发如雪》《菊花台》;而那些当初对杰伦不以为然的人,后来也多少把杰伦的音乐看作他们的青春。


看理想电台的留言里,有位叫@春秋的朋友说,“青春很短,三个字就说完了——周杰伦”。在这场大型青春纪念里,我想与你分享一些朋友们的回忆——


住进我青春的每个角落


@李淑茹


2004年暑假去表哥家串门,他的复读机里唱着“你说这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觉……秋刀鱼的滋味,猫跟你都想了解”,一下就被旋律吸引住,对模糊不清的歌词特别好奇,看了歌词本后觉得更好听了,一听钟情。


问表哥这是谁的歌?他回答:周杰伦。


我又问:是广告里面的那个周杰伦吗?


他说:还能有第二个吗?


从此“周杰伦”三个字刻进了我的青春。


那天回家后就开始关注各种他的消息,广告都看得特别认真,只是为了等他出来的那几秒。上初中领完英语书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妈妈买复读机,美其名曰学英语。然后就是省吃俭用买了各种与周杰伦有关的磁带、海报和贴纸。


后来慢慢知道了磁带并不是专辑,正版CD才是。于是2005年用省了半年的零花钱买了第一张周杰伦专辑《十一月的肖邦》,开心“得瑟”了好久好久。



通过周杰伦我才知道CD是音频光盘,VCD是视频光盘;一首歌有很多种传播方式,一首歌也是需要通过作词人作曲人编曲人等等共同来完成的。周杰伦也并不仅仅是个唱歌的而已,他还是全能创作人。


从2004年六年级的暑假过后,第一个复读机开始,百事可乐、动感地带、可比克薯片、喜之郎果冻、德尔惠、美特斯邦威、昂达MP3、闪亮滴眼液、华硕电脑、优酸乳、优乐美、爱玛电动车……把他写进日记、作文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歌词本抄下所有的歌词,边听边对着看。


甚至连听到他的名字,眼睛都会放光,耳朵也会自动竖起来。他的声音和海报无处不在,住进我青春的每个角落。


他的歌里有“阳光洒在路上就不怕心碎,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所以学着用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一切。


2009年开始会用QQ发动态,第一条是他的名字。


高中毕业同学录中“你的梦想”那一栏填的是:大学去看周杰伦演唱会。


今天早上(2019年6月29)腾讯提醒我,六年前的今天发布一条“圆梦了”的动态。


六年前的今天我去看了周杰伦演唱会,六年后的现在,我坐在电脑前回忆着与“周杰伦”有关的15年岁月,敲下这些文字。


想起村上春树的句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会一直在那里。”谢谢看理想的征集,让我去自己的森林里逛了逛。


——也谢谢你啊,带我们一起回忆。


我们还在嚣张地活着


@余没有华的荒诞太宰治


小学因为一首《轨迹》喜欢上周杰伦,到现在考上研究生,喜欢他整整十四年。


因为喜欢他的歌曲,学习钢琴,演奏他的曲子,一首《珊瑚海》,让我在高中毕业晚会上得以表白;大学,因为喜欢他而喜欢上喜欢他的男生,为了见这个男生,从浙江跑到天津去看他的演唱会;因为喜欢他,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因为喜欢他,我再也没有忘记真实面对自己;因为喜欢他,每次不开心的时刻,总是温柔而安静的。


他不再是耳机里的那个声音,而是那个会和我们分享生活的周杰伦。


才知道,原来他也老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再也不是那个嚣张的他;然而,我们还在嚣张地活着,因为我们学会了,如何与这个世界抗衡,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我可能是盗版磁带的受害者


@Hsin


那段日子,满大街都是周杰伦的歌。


临放暑假前,小学五年级的我,在校门口的音像店,拿着攒下的早饭钱,买了盘周杰伦的磁带。


我的动机足够直接,专攻《七里香》,拿下女班长。对五音不全的我来说,算是个不小的考验。


两个礼拜过去了,我感觉有点不对了,这首《七里香》里怎么没有秋刀鱼呢?开学之后我知道了,磁带里的那首《七里香》,名为《七里香》,实为《东风破》,我给学串了。嗯,我可能是盗版磁带的受害者。


鉴于此,我立志做一名律师,专打知识产权的那种,现在八字已经有一撇了。


以上三位朋友的故事,也让我想起了不少往事:2004年听《七里香》,多年后在一家日料店菜单上发现有秋刀鱼,满怀期待地点了一份,才发现估计猫和我都再也不想了解它的滋味了。


说到表白,杰伦的很多歌比如《简单爱》《星晴》《晴天》《屋顶》都算是表白神曲。


高中的时候,我喜欢过一个女孩子,但又不想唱杰伦的歌给她听,怎么办呢?我后来模仿杰伦的专辑结构,花了一个星期写了十首歌,不同的曲风和主题,有抒情,有说唱,有中国风,有讽刺应试教育的,甚至有赞颂母爱的。


我不会谱曲,五线谱和简谱都不会,基本是脑子里有一段旋律就开始写歌词,歌词写好了,再把整首歌的旋律完善好反复哼几遍记在脑子里。


后来有一次我们同学聚餐,我把十首歌的手稿加了封面和封底,挑了其中一首情歌,在其他同学面前唱给那个女孩子听,然后把这张所谓的“专辑”送给她。


后来,她孩子现在应该三四岁了吧,一个悲伤的故事。


现在想起来,真是既“中二”又生猛的青春啊。


甜甜的夏天的味道


@Belucy


初中那年,攒了钱买到杰伦的演唱会光碟,全班借阅了个遍;一有新歌就在音乐课上带着同学一句一句学,歌词本上都是他的歌,用晴天做QQ昵称很久很久,音乐考试唱的是《轨迹》。


最难忘的是,喜欢的男生竟然对我唱了《简单爱》,小鹿乱撞的心情永远都记得,回忆起来都是甜甜的夏天的味道,永远都记得。


因为喜欢周杰伦而达成的小成就


@ZY


我来说说我的一个好朋友吧,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杰迷,特别喜欢画画。


上初中的时候,只要是杰伦的照片(专辑封面、写真、海报、广告)都会拿来练手,最初是在草稿本上随笔画,后来开始在速写本上画,有时还会把他画的杰伦送给班上的同学。


虽然他没有选择艺考,但这些年一直没有放弃这个爱好。


现在他从事的工作和动画设计有关,凭着爱好养活了自己,这也是因为喜欢周杰伦而达成的小成就啊。


以至于认为自己的忧愁多么有深度


@好运来


高中的时候,我们还是以一种非常原始的方式(mp4)听周杰伦的歌。我听周杰伦,是因为我当时很喜欢的一个女孩她非常喜欢周杰伦。


现在我们当然已经很不习惯和别人分耳机了,但是当年,我和她就很喜欢戴着那种有线耳机,然后一人分一个,一起听着周杰伦的歌,在学校里走啊走。


当时其实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忧愁,但是因为听着周杰伦的歌,他的歌词总是有很多情绪化的表述,以至于我们当时也认为自己的忧愁多么有深度。


现在回忆起那个女孩和听歌的记忆,总让我觉得是发生在夏天的事情。所以我对周杰伦的歌也总有夏天的印象。


一种仪式感,一种力量


@李尼美


喜欢杰伦15年,算不上特别资深,但也是一个正牌的杰迷。


对我来说,杰伦对我的影响更多是他的性格、他的个性所传递出来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对家庭、对事业的态度,多多少少也影响了我。


我读研的时候才知道,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曾经是杰伦一支MV的拍摄地。这简直像是冥冥之中一次意外的“巧合”或者说喜爱杰伦多年回赠给我的“礼物”。


以至于我在那间阅览室里学习的时候,总有一种强烈的仪式感。


杰伦很多时候就是具有这样一种力量,就是让我能够沉下心去做好一件事情。



我一直以为《将来的歌》这首歌是杰伦唱的,但其实不是;也是通过这首歌才知道有一个网站叫杰伦中文网;也是因为这首歌学会了八个字——“无与伦比为杰沉沦”。


看看这首歌的歌词:“可乐只喝百事/鞋子穿德尔惠/手机我用Panasonic/还要入动感地带/开通移动QQ/连跟妈妈上街买衣服/我都要吵着买美特思帮威/你说我是不是一个啊?标准的Jay迷啊哼~~?!”


现在还能记得这首歌的应该都算标准的杰迷了吧。当我联系到杰伦中文网的工作人员的时候也发现,其实对很多杰伦粉丝而言,周杰伦,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类似信仰的存在。


他身上存在的那种能量和价值观,都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相信一定还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杰伦的音乐,自己也开始玩音乐,成为很优秀的音乐人。


2017年,朋友圈有清华的朋友转发一首歌《水木道》,歌曲的主题就是清华大学。


两位演唱者多雷和宿涵当时都是清华大学的在校学生,多雷在去年参加了《中国新说唱》,表现十分抢眼;宿涵在去年参加了《中国好声音》,凭借改编自杰伦的《止战之殇》和阿姆的《Rap God》获得导师四连转,加入杰伦战队,并且最终进入了总决赛五强。


他一直就说,周杰伦是他的信仰,而他自己也真算得上“最强杰迷”“杰迷之光”了。


宿涵对我们说,周董对他的意义其实早就超越了“喜爱的歌手”的范畴,他更像是一种溶于血液中的精神,和一种铭刻于记忆里的印记。


1979年出生的杰伦今年整四十了,那些听着他的歌长大的80后、90后如今很多也为人父为人母。


他的音乐里有爱情的苦涩与美好,有青春的迷茫与倔强;他用音乐传达环保、孝顺、禁毒、反家暴;在他的音乐里能发现另一个孤独的自己,也能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


正如宿涵所说:


周董带给我们这一代人无需多言的共同感动,很难用言语去表达,却又能被所有人所理解。


我们成长过程中每一幅记忆画面,每一件不起眼的琐事,每一个喜欢的人,甚至每一个午后与傍晚,都牢牢绑定了杰伦的一首或几首作品。


也许直到我们老去,这种回忆和感动也会伴随我们一同老去,我想这就是‘周杰伦’三个字对于我们的意义。


虽然他现在越来越温和,越来越内敛,那个19年前的大男孩也早已当了爸爸。曾经华语音乐中的皇帝,出专辑也越来越缓慢,但是和他接触时我却发现,他对新鲜事物依然充满了好奇感,他眼中依然散发出纯净,犹如少年的光芒,让我恍然间认为他一直都是那个狂放不羁,夹杂着搞笑气息的天才少年。


似乎一切从来没变过,也似乎我们从来都没有长大过。


但一转眼已然20年过去,孩子们已经长大,超人也已越飞越高,然而我们都非常幸福且幸运——因为在最好的年华里,我们都遇到了一个叫‘周杰伦’的乐坛奇迹。”



谢谢你陪我长大,


我也愿陪你变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看理想编辑部,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