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选择了“幸福策略”还是“成就策略”?
2019-10-10 07:56

你的人生,选择了“幸福策略”还是“成就策略”?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封面:东方IC


1. 成功者不幸福,幸福者不成功?


不是所有久别重逢都令人期待,例如长假结后的上班,虽然大部分人都希望这一天永远别来,却总有人希望假期早早结束。


一旦不工作,停止赚钱,人跟人之间的差别就会急剧缩小,无非就是“北欧十日游”跟“本市公园自由行”的区别,同样会遭遇堵车、误点,同样会被服务人员嫌弃。


最重要的是,你假期里正在做的事,跟你的个人成就,没有半毛钱关系。左边是一片大好河山,右边是穿缤纷休闲装的人流,你就算想打个问候商务伙伴的电话,都很不生活化。


所以假期的另一个效果就出来了:一旦停止工作,脱离了社会身份,回归单纯的家庭生活,你就会想:


“没有工作,我得到的成就,意义就大大缩水,而我一直希望财务自由不就是不再需要工作吗?那我这么努力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成就感,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关乎人生最重要的两种感受:幸福感和成就感,它们之间的冲突,就像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成功者不幸福,幸福者不成功”。


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我将其称为“幸福策略”和“成就策略”。


2. 幸福策略


有一个关于两种极端情况下“人的幸福感”的研究。


一种是极端的幸运——巨额彩票中奖者,中奖之后的幸福当然会飚升,但再往后呢?研究者调查了这些人中奖一年后的幸福感与普通人的幸福程度,发现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另一类是极端不幸者——因车祸而瘫痪的人,研究者发现,这些不幸者在瘫痪一年后,跟普通人的幸福感,也并没有显著区别。这些不幸的人回忆,灾难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当然会经历可怕的低谷,但之后就会慢慢地回升到原来的水平。


这些研究印证了一个结论:人的幸福感来源于一系列日常的小小的收获,而非一次大的成就。换句通俗一点的例子:捡到100元的幸福感,低于两次捡到50元的幸福感的总和。



“幸福策略”有两条核心:


第一、降低做事的成本,让生活中大部分付出都有正向回报。


一项中国家庭金融调查表明,人的幸福感与慈善捐款习惯正相关。正是因为捐款——特别是小额捐款,成本低,但由此获得的内心道德感的回报又非常强烈,是一个非常好的“幸福策略”。


有一个叫“口红经济”的现象,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会逆势上升,因为口红装饰效果明显,又比一般化妆品便宜,以较小的代价给生活困窘的人们带来了超值的心理慰藉。


“口红经济”有时会成为整个社会在困难前面的选择,比如一百年前的美国经济大萧条。股市崩溃的同一年,美国电影协会颁发了第一届奥斯卡奖,接下来的十年是美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十年”,经济年年下滑,票房年年增长——因为只要0.25美元,就能获得两个小时的“好梦时光”。


不光是电影,凡是能用小小的代价换取幸福感的产业,都是经济衰退中的亮点:无线广播成了最大的消遣,大富翁游戏风靡全美,甚至连公共图书馆都人流暴增。


“幸福策略”的第二个特点是:只做大概率能成功的事情,让生活中大部分付出都有正向回报——以前有个词叫“小确幸”,意思是小而确定的幸福。


这一点,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最有发言权,手头上一堆紧迫的任务,却仍然放不下手机和游戏,因为刷朋友圈抖音带来的“幸福感”是即时而确定的,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刻完成也是大概率能实现的;但如果你选择先完成任务,很可能到时候你就没时间完了。所以,与其痛苦的工作,不如克服这种痛苦先去玩。


“幸福策略”在追求确定性上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其人生信条包括:


——如果某件事情很难做(不确定),它就不值得你做;


——从不相信“无论多糟糕,努力都可以改变命运”(不确定),但坚信“无论多糟糕,自己都可以扛过去”(确定)


——从不在工作、婚姻等重要的事情上追求“非你不可”的状态(不确定),而更多是“是你也行” (确定)


——烂泥躺得好好的(确定),却偏要被你扶上墙(不确定),你还怪人家不上进;咸鱼睡得好好的(确定),你却偏要让它翻身(不确定),你还怪人家没理想?


前面说过,拖延行为是一种“幸福策略”,那么相反,成功者最为推崇的“延迟满足”行为,就是一种“成就策略”。


3. 成就策略


大家都知道一个“二八法则”:一个社会,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上;一家公司,80%的收入来自20%的成功产品或大客户。


二八法则在人生的成就上同样存在:一个有钱人的财富80%来源于他所做的一两件事,一个科学家的主要贡献,来源于他的某一两项工作。


“二八法则”并不是简单的统计学现象,而是概率的结果。我之前写过一篇《为什么“贫富分化”是1+1=2一样的自然规律》, 引用了一个社会学的研究:


假设一个房间里有100人在做游戏,一开始每人有100美元,要求他们每分钟随机选择一个人,给他一美元。请问一段时间之后,这1万美元的总财富在这100个人中的分配情况将会怎样?


以下是计算机模拟5000次交换后的结果,下边的图按财富重新排序:



很多人觉得结果应该还是随机分布,但事实上,随着交换的进行,财富的“二八法则”就像“1+1=2”一样,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


真正社会更极端,因为其中的“获胜者”往往是在某一段时间,连续获得了多次幸运的机会,使其财富处于“不败”的地位,之后再稳定增长。


所以“成就策略”的基本方法是善于把握人生中一两次的“关键机会”,又不在其他时候犯“致命错误”,其核心也是两条:


第一、要善于等待最好的人生机会。


人生的机会看起来很多,但1/3是陷阱,1/3不适合你,1/3根本没人敢尝试。但没有关系,“幸福策略”就像打篮球,是一分一分的拿下来,而“成就策略”就像踢足球,全场被压着打也没问题,只要抓住一两次机会,你就赢了。


重要的是,这段时间,你要积累未来拿得出手的资源,还要不断地小尝试,以判断自己的“能力圈”——什么样的机会适合你。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跟“幸福策略”并不冲突,所以大部分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跟平常人没什么差别。但内心深处,他们是焦灼的,他们知道现在的一切看上去还不错的状态,根本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真正适合的机会,又不知何时来临,这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幸福感。


成就策略和幸福策略真正不同的,在第二点:


第二、在有适合的机会来临时,要敢于不停地、大量地投入你所有的资源。巴菲特有一句话:当机会来临天上掉金子时,要拿桶去接,而不是汤勺。实际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桶”是不够的,一定是要加杠杆的。


此时,成就策略和幸福策略就出现了冲突。比如说,你发现了一个市场机会,你拥有独特的资源,那你就要在最快的时间内,集中你所有的资源——


首先你必须放弃你目前的工作;其次,你必须把你所有的积蓄拿出来当原始资本,最后,你还得搭上你的最宝贵的时间成本——想要把握这次机会,意味着将放弃以后的机会。


有人说,难道成功只有靠创业?当然还有一种获得成就的方法,你从一开始就认准一个目标,投入你几乎所有的精力,可同样,时间意味着“机会成本”,意味着你将放弃本该更轻松更稳妥地得到的东西,意味着将放弃其他的机会。


而“幸福策略”一定是放弃这个机会,它追求的是“小而确定”的机会,不但要降低投入成本,而且要放弃确定性不那么强的机会——创业肯定不算,除非你只想开个火锅店。


肯定有人要问,能不能把这两种人生策略结合在一起呢?


4. 两种人生哲学


和名字相反,“幸福策略”其实是一种异常悲观的人生观,认为只有小而确定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小确幸”的思潮,总是容易发生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停滞,收入衰退、机会丧失的时代,


“幸福策略”非常接近叔本华的哲学观。


叔本华认为,人生活在无穷无尽的欲望中,除了欲望满足的瞬间之外,无论满足前还是满足后,欲望带来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而世俗意义的成功、金钱、地位,没有任何用处,只会让你更加痛苦


叔本华开出的药方是断绝欲望的“苦行”之外,还有艺术,因为艺术无关温饱,无关世俗,只是一种瞬间的纯粹感觉,所以实际上是一种避免庸俗化的“幸福策略”。



“成就策略”也是一种悲观的人生观。它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那一两次机会的把握,之前是在等候机会,为机会做准备,之后是倾向全力,把这个机会发挥到极致。


“成就策略”更接近于尼采的哲学观。


尼采同样认为欲望是痛苦的源泉,不同的是,他认为只有承受了这种痛苦,你才能成为一个强者,尼采给“强者”的定义是:特立独行、勇于牺牲、善于创造、追求权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中国青年影响最大的西方哲学家就是尼采,很多人(包括本人)都会在笔记本的扉页写下他的名言:“有一天有许多话要说出的人,常默然把许多话藏在内心;有一天要点燃闪电火花的人,必须长时期做天上的云。”


——这就很“成就策略”了。


5. 如何面对痛苦


很多人希望把这两种策略结合起来,平常的时候选择“幸福策略”,人生关键时刻选择“成就策略”,最后又能回归“幸福策略”。


对此,我是深表怀疑的。


很多重大的机会来临,要么是悄无声息,等你发现,它就溜走了;要么带着巨大的不确定和世俗的怀疑。“成就策略”要求人们把“等候机会、判断机会、把握机会”这个过程,变成一种行为本能,在之前的人生中不停地“预演”。


一个习惯“幸福策略”的人,也要求把“幸福”作为一种本能的追求,几乎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转变。


正是因为很多人“既要……又要……还要……”结果,既不符合“幸福策略”,也不符合“成就策略”,往往是“痛苦策略”、“失败策略”、“庸俗策略”和“自杀策略”。


很多人在人生态度上选择“成就策略”,但行为上选择的却是“幸福策略”, 成功的欲望很强,但到了行动的时候,总是选择容易的方向。


另一些人则相反,在行为上选择 “成就策略”,但人生哲学却是“幸福策略”的,比如追逐“风口”的创业者,表面上看,他们选择了更为困难的道路,但内心却没有苦炼内功等待机会的耐心,而且寄希望于抓住“风口”。


这两种人生态度是不可调和的,究其原因,就是我前面说到的,“幸福策略”和“成就策略”都是悲观的人生态度,都要承认“人生有无穷无尽的痛苦”这个大前提,是“痛苦”的这根藤上结出的两个瓜。


想要调和这两种策略,无非是幻想没有“痛苦”的人生,结果是既不幸福,也谈不上成就。


这也是为什么人生需要策略的原因。策略是一种主动的有计划的行为,幸福策略以“痛苦”为盾,成就策略以“痛苦”为矛,只要你不自相矛盾,任何一种策略,都不会让你在世间白白忍受痛苦一场。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
赞赏文章的用户赞赏文章的用户赞赏文章的用户3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