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使出了嘲讽大招:我只有左半边脸在笑
2019-11-11 07:48

蒙娜丽莎使出了嘲讽大招:我只有左半边脸在笑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叶耶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说到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第一个会想到什么?


“无人不知”“神秘”“她到底啥表情”“不就是幅画吗”……


不管是真是假,她那神秘莫测(?)的微笑的确引来了无数吃瓜群众的“分析”:



就连英国散文家和作家沃尔特·佩特也对她那张脸上的表情表示十分迷惑:“蒙娜丽莎首先展现出了‘无尽温柔的承诺’,但当观赏者的视线在她脸上停留时,那微笑却变成了‘邪恶的威胁’。”太复杂了,说白了就是“我看不懂”。


其实,蒙娜丽莎早就因为其“情绪不确定(emotional ambiguity)”而闻名,她的表情更被世界公认为是模糊情感的象征。为了给这张受到众多议论的脸一个明确的解释,近年二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解读 她的“模糊情感”,想搞清楚脸上所携带的信息。


而且,她还真不“只是一幅画”。


“看哪里”是关键


哈佛大学教授玛格丽特·利文斯通(Margaret S. Livingstone)发现,一幅画传递给我们的面部情绪信息会随着人们目光注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同一幅画,盯着不同的位置看,体会到的情绪是不一样的。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视觉系统的空间分辨率会随着离目光凝视中心距离的增大而下降。通俗地讲,肖像的某个特征(比如嘴角、眼睛等)距离注视点越远,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特征就会越模糊,辨别其所携带的信息也就越困难。


盯着不同位置看一会儿,有什么感觉?| Wikipedia


对于蒙娜丽莎而言,她的关键特征则是嘴角。玛格丽特发现,当观画者眼睛注视在蒙娜丽莎的嘴角时,会认为嘴角表现出的是中性情绪;而当注视中心转移到其他区域,视野周围区所造成的信息辨别模糊便仿佛使嘴角“笑了起来”。 


在确定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关键在于嘴部后,科学家进而找到了她所带情感的具体特征位置。美国旧金山史密斯-凯特威尔视觉研究所的神经学家克里斯托弗·泰勒(Christopher W. Tyler)和利奥尼德·孔采维奇(Leonid L. Kontsevich)在2004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志愿者观察经视觉噪声图形修饰的蒙娜丽莎的脸部(如图1),并判断这些合成图片中所携带的情绪的程度(悲伤、稍微悲伤、稍微快乐、快乐)


他们发现,当噪声干扰出现在蒙娜丽莎的嘴部时,人们对于情绪的判断会变得更加困难,而其他情绪关键性特征位(如眼睛)则没有出现相同的结果,说明表达了蒙娜丽莎情绪特征的具体位置是嘴部左上角。


图1 孔采维奇等人的实验设计;A.原图 B.合成噪声嘴角偏消极情绪 C. 成噪声嘴角偏积极情绪,D、E. 噪声图片 | 参考文献9


柏林自由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伊莎贝尔·博恩(Isabel Bohrn)和她来自德国的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他们创造出了一种“类蒙娜丽莎”的动态肖像画——即当观画者的注视中心放在眼部时,肖像画中人物的嘴角上扬成微笑状;当注视中心转移至嘴角时,肖像人物的嘴角则变为中性表情的嘴角。


相比静止的中性情绪肖像,这种“类蒙娜丽莎”条件创造出的动态肖像会让人觉得更具吸引力、更值得信赖,并且表情更积极。这从另一个层面证实了玛格丽特和克里斯托弗的结论。


晕涂法


达·芬奇那颇为著名的作画手法晕涂法(Sfumato)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蒙娜丽莎的这个特点。他通过多达30层的薄层颜料进行作画,而这些涂层加起来不足40微米。这种技法削弱了色彩之间的过渡,隐藏了线条和边界,使作品中的物体轮廓具有朦胧的效果。这种作画技法进一步模糊了“蒙娜丽莎”的面部特征,或许这也使得画作更容易产生玛格丽特所说的那种效果。


蒙娜丽莎笑得开心吗?


“有时候感觉她在嘲笑我们,但随即又能感受到那微笑中的悲伤。”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奇(Ernst Gombrich)这样描述蒙娜丽莎的肖像。许多人认为蒙娜丽莎面部的情感非常复杂,幸福与悲伤并存。但其实,就整体而言,蒙娜丽莎的面部情绪是呈积极情绪的,是幸福快乐的。不过,这种“积极感受”也不是绝对的。


德国弗莱堡心理与精神健康前沿研究所的心理学家于尔根·科恩迈耶(Jürgen Kornmeier)和他的同事伊曼纽拉·利亚奇(Emanuela Liaci)对“蒙娜丽莎是否真的微笑”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们要求被试判断图片中的蒙娜丽莎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并对其回答的自信程度进行评分。令人惊讶的是,被试几乎100%判断蒙娜丽莎的情绪是积极的。


图27种不同嘴部弯曲度形成不同情绪水平的“蒙娜丽莎”范例丨参考文献1


但随后,当研究人员对蒙娜丽莎的嘴部曲率进行操纵后,被试的判断出现了变化。研究人员制作了7种不同情绪状态的蒙娜丽莎肖像(例如图2),再邀请被试对操纵后的图片和原画作进行评分。结果发现,当前序图片的情绪更悲伤时,人们也倾向于将接下来的原始图片视作“悲伤的”。这表明我们对画作情绪的感知并非是绝对的,而是会随环境相适应。


只存在于左半边的幸福


但就算蒙娜丽莎的微笑整体上是积极的,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积极情绪可能只体现在左半边脸。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不对称性,观察嘴角左侧的凸起部分(图3a)便可以发现这一点。


辛辛那提大学的研究员卢卡·马西里(Luca Marsili)、伦敦大学圣乔治医学院的卢西亚·里恰尔迪(Lucia Ricciardi)和罗马大学的马特奥·博洛尼亚(Matteo Bologna)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通过合成图片的方式,分别合成了以左边脸镜像替换右边脸(左嵌套嵌合图片)和以右边脸镜像替换左边脸(右嵌套嵌合图片)(如图3c、d)的图像。


他们发现,42名被试中有39个表示左嵌合体图像表达出了积极情绪,而没有一个被试表示右嵌合体图像中包含积极情绪。这表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不对称的,且幸福感只通过左侧表达了出来。


图3 a) 蒙娜丽莎的微笑肖像完整图 b) 蒙娜丽莎的微笑肖像脸部特写 c)左嵌套嵌合图形 d) 右嵌套嵌合图形丨参考文献2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从真实性的角度对微笑进行了区分,他认为真正自发的微笑是由上下面部肌肉的双向对称激活组成的,通常能传递出愉悦和积极的主观体验,这种微笑被称为“杜乡”微笑(Duchenne Smile)。而具有不对称特征的不对称微笑——“非杜乡”微笑,则反映了一种非真实的情感。


蒙娜丽莎那不对称的微笑恰恰就是“非杜乡”式的微笑。想想看,让一个人一动不动地坐上好几个小时当模特,实在不太可能一直保持真正幸福的微笑。


你不知道的用途


开头说到《蒙娜丽莎》“不只是一幅画”,其实,它作为“具有模糊情感表达”的典型肖像作,在实验中可以被用作测量的工具和手段,可以被当成评估、采择他人情感能力的度量工具。同样,作为名人画作,它也可以为实验素材所用。


德国班贝格大学心理学教授克劳斯·克里斯丁·卡本(Claus-Christian Carbon)在探讨人对于熟悉面孔的快速识别时,就采用了更改的“变型蒙娜丽莎肖像(如图4a)”。他发现,在长时间注视后,被试在识别正常蒙娜丽莎肖像时会变得更加困难。这表明即便是非常熟悉的面孔,在经过特定改变后,人们对于更改后的面孔的快速识别能力也会受到限制。


图4 a.变型蒙娜丽莎画像 b.被试需要选择哪一个是正常的蒙娜丽莎画像 | 参考文献1


随着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发展,科学界开始有了新的能力和方法对那些曾经无法“量化”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而“视觉艺术(Visual Art)”与“艺术感知(Art Perception)”便成为了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点。


作为艺术瑰宝,蒙娜丽莎受到全世界目光的注视,而那不对称的微笑背后隐藏着达·芬奇诸多神秘信息,吸引着艺术届和学术界不断探索,以揭开那宛如晕涂法般层层的秘密。


参考文献

1. Carbon, & Claus-Christian. (2006). The mona lisa effect: is 'our' lisa fame or fake?. Perception, 35(3), 411-414.

2. Chakravarty A . Mona Lisa’s smile: A hypothesis based on a new principle of art neuroscience[J]. Medical Hypotheses, 2010, 75(1):69-72.

3. Dequeker, J., Muls, E., & Leenders, K. (2004). Xanthelasma and lipoma in Leonardo da Vinci's Mona Lisa. Israel Medical Association of Journal, 6, 505e506.

4. Ekman, P. (1985). Telling lies. New York: Norton. 

5. Ekman, P., Davidson, R. J., & Friesen, W. V. (1990). The Duchenne smil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brain physiology: II.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342e353

6. Ekman, P., Hager, J. C., & Friesen, W. V. (1981). The symmetry of emotional and deliberate facial actions. Psychophysiology, 18, 101e106.

7. Güntürkün, & Onur. (1991). The venus of milo and the dawn of facial asymmetry research. Brain and Cognition, 16(2), 147-150.

8. Hipp, D. . (2012). What makes mona lisa happy? estimating the content of developing perceptual biases guiding emotion recognition. 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

9. Kontsevich, L.L., & Tyler, C.W. (2004). What makes Mona Lisa smile? Vision Research, 44, 1493–1498.

10. Krumhuber, E. G., & Manstead, A. S. R. (2009). Can Duchenne smiles be feigned? New evidence on felt and false smiles. Emotion, 9, 807-820. 

11. Livingstone, M.S. (2000). Is it warm? Is it real? Or just low spatial frequency? Science, 290, 1299

12. Pausch, N. C., & Kuhnt, C. (2017). Analysis of 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beauty and age of Mona Lisa using a pictorial compos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Research, 22, 1-7.

13. Queirosconde, D. . (2004). The turbulent structure of sfumato within mona lisa. Leonardo, 37(3), 223-228.

14. Gombrich, E. H. (1995). The story of art. London: Phaidon Press.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叶耶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