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 (ID:tongyipaocha),作者:思想钢印,原文标题:《贫民窟里的霸道总裁》,题图来源:《抓娃娃》
当家被异化为公司
没想到,国内影视对“霸道总裁”人格最为深刻的一次刻画,居然是在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中,而且是一个喜剧角色。
没看过《抓娃娃》或者不打算看的读者,这不是一篇影评,电影情节极其简单,白手起家的富豪马成钢,给儿子马继业搭建了一个类似《楚门的世界》那样的“穷养”的环境,用各种方法“培养”儿子的道德品质和智商财商,一演就是十几年,中途出现大量笑料。
虽然《抓娃娃》完全没有涉及马成钢是怎么经营企业的,而且这个角色乍一看跟霸道总裁也相去甚远,他面相忠厚,胡子拉碴,衣着朴实,有时还有点咋咋呼呼、经常“真情流露”,更像黄宏赵本山经常演的那一类角色。
除此之外,这种望子成龙的父亲形象,以及教育的主题也掩盖了这个角色的霸道总裁的本性。
电影里的家,从建筑上看是一个“双层结构”,外表是平民窟里的一个普通四口之家,但其中还包裹着一个几十个人的公司化运营的团队;外表是家庭关系,父子、夫妻和祖孙,但内核却是一个职责清晰的管理结构,马成钢不是父亲,而是控制一切老板,春兰不是母亲,而是总裁助理,奶奶不是奶奶,而是总工程师,街坊邻居都是各层级的员工,这些人每天打卡上班、各司其职、按劳分配、奖罚分明、晋升通道清晰、公司文化有力,十几年如一日,运行得有条不紊。
而马继业,就是这个企业唯一的产品,培养合格继承人,就是企业的使命。
很多观众都有一个感觉,这个片子看到一半,笑着笑着渐渐觉得很恐怖,那是因为观众跟“马继业”共情了,电影把家庭关系异化成公司的权力结构,所有的人戴着双重面具,“你爹不是你亲爹,你奶奶也不是你亲奶奶”,能不恐怖吗?
但偏偏这种异化又是合理的,因为大部分的家庭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权力上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大部分观众小时候都有类似的心理阴影,所以很容易共情。
而承担这个恐怖职能的,正是“父亲兼老板”的马成钢,一个贫民窟里的霸道总裁。
绝对控制
马成钢角色性格中最可怕的部分,是他对权力的绝对控制。
企业管理本质上是一个权力杠杆,领导者不可能管理每一个人,而是通过控制身边几个重要人物(比如重要副手、重要中层、秘书或核心助理)来实现对企业的整体有效控制。
虽然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试图对身边的人施加影响,但“霸道总裁”最大的特点是讲究效率,一定要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问题,影片中的马成钢就表现出了对身边所有人的精准高效的控制力。
首先是妻子,母亲是整个闹剧中最重要的角色,不能出半点差错,但偏偏她又总想着退出,马成钢出于对妻子弱点的精准把握,先是承诺让小儿子继承家业,后面不是感情操控,就是物质操纵,每次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控制妻子的情绪行为。
电影的主题是子女教育,教育应该是父母双方的事,但是马成钢在本片中所做的任何决策从来不跟妻子商量,甚至为了起到真实的“演技效果”还总是故意隐瞒,比如不跟妻子商量就给捡瓶子的儿子制造麻烦,最后又抢先一步“原谅”儿子。
这种翻云覆雨的行为,在企业管理中却很常见,信息就是权力,隔离下属的知情权就是垄断权力,这正是领导者刻意塑造的高深莫测的权威感——只是很少在家庭关系中出现,所以在本片中常常让观众心理不适。
对于其他的演员兼员工,马成钢一方面在物质上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一方面引入企业化的管理考核制度,甚至有公司文化的洗脑。比如对于“奶奶”刘老师的管理,对这种社会文化精英而言,金钱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马成钢会用一场伟大的“教育实验”去激发她的挑战欲望。
对单纯善良的儿子十几年如一日密集的精神操纵,让全片成为共情型观众的“精神牢笼”,马成钢想尽办法,让儿子给自己买一双根本不需要的皮鞋,还冠以“培养孝心”的名义,这本质跟一些老板管理哲学类似——激励员工定期为老板无偿做点小事,反而更能培养员工忠诚感。
为了加强控制力,马成钢性格上最大的特点是杀伐决断,体育老师看中了马继业上门要人,他立刻答应下来,当晚就当机立断,果断地设计一场骗局,断送了儿子的梦想。
跟了十几年的“奶奶”,一旦做错了,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剧情”,立刻安排一场奶奶死亡的苦情戏,看似闹剧,其实上在很多老板看来,所有的员工都是游戏里没有真正生命和自我的NPC,为了剧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一般的喜剧,主角总是被命运的无形之手推着前进,让观众哈哈大笑,但本片的主角却是控制一切的“大恶人”,偏偏沈腾又很有“观众缘”,所以观众最后的愤怒全部集中到导演编导身上。
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家庭关系和职场权力关系揉和在一起,让观众大笑之余又觉得心里堵得慌,于是一部分人安慰自己,这不过是一个娱乐电影,另一部分人则倍感冒犯,怒打一星。
高度自恋
马成钢性格中的第二个明显的特点是“自恋”,不是那种一眼看穿的“自大狂”式的自我膨胀,而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事追求自我感动的自恋型企业领导人。
电影中有很多精心设计的细节,其中一场戏,马成钢推着轮椅上的儿子走在路上,可能是因为刚刚扼杀了儿子的梦想想要补偿,许诺“任何时候爸爸都是你最坚强的依靠”,张开双臂沉浸于自己“无私父爱”的激情表演中,却没有注意到儿子坐的轮椅正向下坡滑落。
这个场景真是太讽刺了,当一个人说他很爱你,但却完全没有发现你身处一眼可见的危险境地,这种所谓的爱不过是一种为了自我感动的想象。
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功的管理者都有这种自恋气质。他们喜欢创造那种廉价的小感动小温暖,却无视员工的真实困难处境。他们关心办公室有没有咖啡机和小点心,却无视员工加班太晚,错过末班车,不得不打车回家;他们喜欢在周末搞团建,完全不顾那些年轻人累得只想一个“葛优躺”的周末。
霸道总裁与他人互动,往往是为了在内心深处创造一个近乎完美的自我。
马成钢在企业经营上是完美的,但在他内心深处,童年遭遇却是一个永远的遗憾,虽然他嘴上总是说“艰苦的环境成就了自己”,但贫民窟到处都有,他一定要选择自己童年的房子,内心深处的是希望在这个自己留下遗憾的地方,通过儿子的成长进行补偿。
所以这个破旧的老屋子里,实际上是重金打造的顶级教育资源,邻居是事先打磨好脚本的NPC,日常生活都是精心设计的课程,终于弥补了马成钢的童年遗憾。
把子女的教育变成对家长成长缺陷的补偿,这是父母的普遍心态,但是普通人的做法是有限度的,到一定时候就会知难而退,就像父母在孩子幼儿园时都以清北985为目标,到了小学初中就变成211一本,到了高中就变成了上个本科也可以接受,但霸道总裁是永远不会妥协的。
“穷养”的闹剧随着孩子的长大,难度加大,也激发了马成钢的斗志,不做困难的事,怎么能体现自己的成功呢?在一步步佛挡杀佛中,马成钢最终功败垂成,他愤怒地用“自我牺牲”的理由来反驳儿子:“你以为是我操控了你的人生吗?其实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这也是老板最爱说的“自我感动”的一句话:不是你为我打工,是我给你们打工。
不可能的任务
这类教育主题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父亲都是爱子女的,只是爱的方式不对,但在《抓娃娃》一片中,这个父子关系最后的“温情面纱”也被直接揭开了。
电影有一个情节,极度需要钱来填补亏空的儿子,在小卖部看到打开的收银机旁空无一人,这一幕被监控室看到,“奶奶”赶紧让人假装顾客闯进去,但被马成钢阻止了,他要看看儿子会不会偷钱。
“奶奶”的理由是“不要在极端情况下,挑战人性”,潜台词是,人性挑战万一失败了,他也是你儿子。
可马成钢的意思却是,失败就不配当我的继承人。
教育,虽然夸大了成功的价值,但仍然承认人自身的固有价值,但在马成钢看来,人的价值只在于人的利用价值,没有了利用价值,就没有了一切价值。
这也导致马成钢最终必然失败——他的目的和手段是冲突的。
马成钢的“穷养”,其教育目标,不但要培养诚实,正直,坚韧,勇敢的这些品质,为了让他继承家业,还要让他进行财商教育,就不排除用一些小手段去欺骗他人——这种教育本身就是矛盾的,儿子正是用了后者直接去对付他,最终揭开这个“骗局”。
这其实也是所有霸道总裁在企业管理中都要面对的真实问题:
一方面,他需要一些特别能干的下属去为他解决问题,需要灵活机变的能力,但又要这些下属永远忠诚,结果就是,太能干的下属不请示汇报他不放心,太忠诚的下属总是请示汇报,他会嫌对方没有能力。
霸道总裁的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于无法真正信任一个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影片的一个情节最能体现马成钢的这个性格缺陷,马继业假装自己被绑架后,马成钢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大儿子干的,是为了争夺家产,反而是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的后妈,相信老大干不出这种事。
实际上,影片中的大儿子是不成器,但性格还是善良的,他听到了父亲和弟弟的对话后,意识到弟弟才是继承家产的不二人选,就果断退出了这个游戏。
可以看出,马成钢其实是对谁都不信任,这也是控制欲强的人的特点,特别多疑。白手起家的人很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骗子,多疑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事业,但也在家庭关系当中,让他永远无法挑中合适的继承人。
这个桥段颇有同类型美剧《继承》中“相互仇恨相互依赖”的父子关系的味道,还有台湾电影《老狐狸》里的谢老板,在一个善良的小孩子身上看到年少的自己,想把他变成像和自己一样的“老狐狸”。
只是《抓娃娃》作为一部伪装成合家欢喜剧的电影,不能像前两者那样,过度揭露家庭关系的伪装。
电影中还有一个“神细节”,“奶奶”的葬礼之后,马成钢在跟“奶奶”谈未来的安排时,一边吃着装在骨灰盒里的爆米花。有点遗憾,如果《抓娃娃》不是一部喜剧片,这个颇有点Cult片气质的镜头,应该可以成为华语电影的经典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