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活着:一位中国父亲在日本的15年“黑户”人生
2020-03-06 17:02

含泪活着:一位中国父亲在日本的15年“黑户”人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


这是很久以前就想写的一个故事了。


当然,这个故事不是我发现的,是一位叫张丽玲的华人导演,耗时10年跟踪拍摄而成的一部纪录片。


这部叫《含泪活着》的纪录片,曾经在日本引起轰动,感动无数日本人。


而这其实是一部讲述一个中国人在日本打工的故事。


今天这个故事,正是来源于这部纪录片,以及他的一些采访报道。


1


1970年那一年,丁尚彪16岁。


丁尚彪1954年出生于上海,16岁时正好初中毕业。但是,他却并没有得到继续读高中的机会,而是和他的千千万万同龄人一样,响应当时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去了。



丁尚彪去的是安徽省的五河县,在那块当时还很贫瘠的土地上,丁尚彪白天努力劳作,晚上却抓紧一切时间自学英语——为此他还花了当时的“巨资”买来了英文课本和一台收音机。


丁尚彪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就此被定格。


果然,丁尚彪凭借自己的努力勤奋和聪慧,不久之后被五河县的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工厂录用。也就是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同样来自上海的姑娘,陈祈星。


互有好感的两人结婚了。和当时很多伴侣一样,他们发誓要相互珍爱,彼此扶持,一生都要同甘共苦。


丁尚彪和陈祈星


1981年,丁尚彪夫妇调回了上海,此时,他们有了一个宝贝女儿,取名丁晽。丁尚彪回到上海后,从一个厂的炊事员做起,凭借踏实努力,慢慢做到了后勤股股长。


但是他始终有个心愿:要继续深造。


所以,回上海后的几乎每天晚上,丁尚彪都是在夜校中度过的。当时,丁尚彪所在的厂给青年职工提供补习文化和技术的机会,丁尚彪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从初中课程一直补到高中,又去读了当时上海市电视中专的行政管理专业。当时厂里19个人去读的,只有丁尚彪一个人最终顺利毕业。


然而,丁尚彪很快又发现一个问题:由于年龄和精力等各方面原因,他已经不可能去考大学,圆一个自己的“大学梦”了。


时值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大地上,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掀起了一股风潮:去国外打工。


而当时最多上海人去的地方,就是日本的东京。


2


丁尚彪也动心了。


其实丁尚彪原来并没有这个打算,因为他经历过“插队落户”,自己又已经有了家庭和女儿,不想再远离了。但是,他的一位去日本的朋友给他写了封信,让他很触动:


“日本人不要的彩色电视机、冰箱、微波炉就丢在马路上,拾了就能用。”


这对丁尚彪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当时在国内,价钱先不去说,买一台”金星“牌黑白电视机还要凭票,都不一定买得到。


看了这封信后,丁尚彪和自己的妻子商量了下,说了自己的想法:


“我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在一个街道小单位单位做到中层干部,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去日本我有两个打算:一个是读点书,争取回国后有更好的发展;一个是赚点钱,给家庭一条出路。”


丁尚彪夫妇和女儿丁晽


那一年,是1988年,34岁的丁尚彪开始准备出国留学。


那段时间,丁尚彪只要一有空就往瑞金路那边的上海自费留学服务中心跑,去打探各种留学的消息。也就是在那里,他花了5角钱,买到了一张“日本北海道飞鸟学院阿寒分校”的招生资料。


那是改变丁尚彪人生的一张招生资料。


北海道在哪?丁尚彪不是很清楚,只是看电影《追捕》,杜丘说要去北海道,那里好像挺荒凉的。


经过很多周折之后,丁尚彪被这所学校录取了。


结果丁尚彪准备出国留学的事情还被单位给知道了,单位立刻撤销了他的职务,让他去建筑工地上干活,领导对他说:”反正你要出国去‘扒分’(沪语“赚钱”的意思),就先锻炼锻炼嘛。”而且单位还让他退还当初公费让他上夜校培训的钱,丁尚彪一咬牙,赔出了278元钱,那是他近3个月的工资。


但丁尚彪的最大经济压力不是来自于补交的夜校学费,而是去日本语言学校需要预缴的费用——42万日元,当时折合近3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丁尚彪夫妇两人15年不吃不喝的工资。


到处借债的丁尚彪夫妇,最终咬牙借到了这笔钱。


1989年的6月12日,是出发去日本的日子。


丁尚彪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出境安检口前,向来送行的妻子和女儿挥手告别。


女儿当时才读小学,用双手捂住脸,一个劲地哭。


一家三口,全都泪流满面。


丁尚彪知道,自己这次去,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3


1989年7月,北海道,阿寒町。


当丁尚彪和其他学员一起来到这里的时候,感觉是震惊的:这里一年之中有半年是大雪封山,哪有什么繁华街道,哪有什么灯红柳绿,完全是一块荒芜人烟的地方。


当时丁尚彪就觉得被人骗了。


其实丁尚彪当时拿到的学生证上有“番外地”字样,日语为“未注册的地址”,已有偏僻之地的意味


那么是真的被骗了吗?


阿寒町原来是全日本著名的煤矿,鼎盛时期光矿工就有3000人。但随着煤矿被废弃,这里的人烟越来越稀少。为了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阿寒町政府把一所快废弃的中学拿出来做语言学校,并将当初煤矿工人的2000间宿舍作为学员的宿舍。他们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吸引中国人过来,带动整个阿寒町的人气。


但多年之后,当年阿寒分校的校长村井广彦回忆起这件事,自己也承认:


“要在这样偏僻的地方生存下去,对他们来说可能真的够呛。”


包括丁尚彪在内,第一期到阿寒町的学员一共56人,全部都是中国人。


然而,来到这里的中国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借遍了亲戚朋友的钱来到日本的,背负着巨大经济压力的他们希望在读书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打工还债。而阿寒町的学校根本不允许打工,就算打工,其实连本地人的工作岗位都不那么好找,哪有那么多岗位给中国人呢?


于是,开始陆陆续续有人逃去东京。


阿寒町的校方完全不能想象:为什么有人会为了区区42万日元的学费如此计较?然而,他们根本不能想象当时中日两国的经济差距。


丁尚彪也加入了逃离的队伍。在失败了几次后,终于在一天晚上,他终于成功从钏路车站搭上了前往东京的列车。


当时丁尚彪手里大概还有10几万的日元,那时他提前一个月到日本,在去阿寒町报到之前,在东京找了两份洗碗的工作打工挣到的——他也确实深深被震撼了:一天打工的钱,几乎可以抵他在上海一个月的工资。


按照丁尚彪的打算,到了东京后,申请转学,然后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继续实现自己当初的梦想。


然而,到了东京之后,丁尚彪就发现自己梦想破碎了:转学的申请被拒绝了。


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在阿寒町的学校读书是合法的,是可以延续在日本签证的。但如今,他的签证无法延续了。


换句话说,如果他继续留在日本,就是一个所谓的“黑户”了。


那么,是走还是留?


丁尚彪选择留下。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还欠了一屁股的债,更是因为他这时候慢慢改变了自己当初的目标:


自己继续深造已经没可能了,那么,就为家里多挣钱,为女儿读书多攒钱。


丁尚彪给女儿起名叫丁晽。“晽”字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见,见于《淮南子》,意为“想要知道的样子”。


知道什么呢?未来吗?


别说女儿不知道,丁尚彪在那个时候,自己也不知道。


4


时间到了1996年,离丁尚彪“逃”到东京,已经过去了7年。


这一年,也是日本大富士电视台纪录片剧组开始跟踪拍摄丁尚彪生活的时候。


在过去的7年时间里,丁尚彪每天至少要打三份工,他做过各种工作:在餐厅炒菜,刷碗,在工厂里打工,在大楼或街道上做清洁……



一开始他想过投靠朋友,但带着行李去了朋友家,几句话后就被赶了出来。


一开始因为语言不通,有的工作没做好,直接被老板一个耳光扇出鼻血。



每天,丁尚彪打完工之后都是凌晨0点之后了,那个时候,连电车的最后一班车都已经收车了,他就沿着铁轨一个人走回自己的住所。



丁尚彪租住的,是一个有30年以上房龄的木板屋,房东住楼下,他住楼上。每天下班回家必须踮着脚上楼,因为怕把房东吵醒。


屋子很小,一隔二,隔出一个小厨房。



丁尚彪在打工之外的所有生活,就在这间斗室里展开:


凌晨回来后开始自己烧晚饭,顺便把明天的便当也一起做了。一般做完晚饭,已经是后半夜了,而第二天还要早起去打工。



至于菜,是每天等超市快打烊时,去买最便宜的蔬菜。



由于没有独立卫生间的房子房租便宜,所以丁尚彪住的地方,使用一楼的公共厕所,而洗澡,就在厨房里撑开一个塑料袋,就能解决了。



在这8年里,丁尚彪只能偶尔通过电话和家里联系。


时间一长,在国内的妻子陈祈星也难免会有一些想法——“是不是我丈夫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了?”


但丁尚彪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默默证明:他每个月打工赚来的钱,除去自己最基本的吃喝和房租外,一分不留,全部都寄回了家里。在那7年里,丁尚彪没有进行过一次娱乐消费,连衣服也不舍得买一件。


丁尚彪觉得这些苦都不算什么,但有一点他却很难克服,那就是孤独。


凌晨回到那个斗室,空无一人,他就会坐在那里,看着墙上挂的女儿的照片,一个人默默流眼泪。



5


在那七年里,丁尚彪的妻子陈祈星和女儿丁晽,过得也不容易。


陈祈星是上海一家制衣厂的女工,在丈夫离家打工的日子里,她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丈夫从日本寄回来的钱,除了还债以外,全都存了起来,准备给女儿以后读书用。



丁尚彪他们一家住在杨浦区的一间老式合住公寓里,家里就一间房,母女俩合睡一张床。



女儿丁晽很争气,读书成绩一直很好,高中更是考入了上海排名顶尖的高中——复旦附中。



1997年2月,日本的纪录片摄制组到上海来拍摄陈祈星和丁晽,并按照丁尚彪的嘱托,带回了之前在日本拍摄的一些关于他的视频。



这是7年多来,母女两人第一次看到丁尚彪的画面。在了解到丁尚彪在日本的生活后,母女两人泣不成声。



那一年,丁晽正好是高三,平时学习成绩优异的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


要去国外一流的学府留学。


而平时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她会经常拿出一盘磁带来播放——那是丁尚彪之前通过上海广播电台的点歌节目,为她点的一首歌。



在播放那首歌之前,广播电台的主播还朗读了丁尚彪给女儿的话:


“女儿,爸爸离开你已经有8年了,真是弹指一挥间。


爸爸的好女儿,虽然我不能坐在你身旁,给予直接多指导和关怀,但是,当你坐在课堂上昏昏欲睡但时候,当你听课思想不集中的时候,当你复习功课疲倦的时候,请你听一遍爸爸在遥远的东京给你点播的歌曲。


我想,这首歌会给你温暖,给你父爱,给你力量。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努力吧,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那首歌,是苏芮唱的《牵手》。


每次听这盘磁带,丁晽都会哭。


在那一年的夏天,丁晽拿到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去美国学校报到的前一天,平时省吃俭用的陈祈星带着女儿下了一顿馆子,但整个吃饭过程中,陈祈星总是盯着女儿看不够。


在席间,母女俩有一段对话:


——“我妈妈总是不舍得吃,看病也不舍得去看,就是不舍得用钱。”


——“我如果舍得用钱,你的学费从哪里来呢?”



第二天,陈祈星和亲戚朋友们一起送女儿去机场,看着女儿走入安检门,陈祈星再一次泣不成声————8年过去了,如今,她又要送走自己的一个亲人了。



而女儿丁晽虽然也是依依不舍,但她毕竟还有一件期待的事情:


她买的是东京经停的机票,可以在东京逗留24个小时。


她要见到8年未见的爸爸了。


6


这是18岁的丁晽第一次出国。


父女两人事先约好,丁晽在东京出机场后搭乘地铁到“日暮里”站——“爸爸会在那里接你。”


到了日暮里站,虽然阔别8年,但父女俩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对方。



父女俩八年不见,在地铁车厢里的对话也颇有意思:


——“长这么高了?比我还高了?”


——“是鞋子高。”


——“头发白掉了嘛!”


——“就是说呀!”


——“你开过双眼皮啦?”


——“不要和别人说,这段回头剪掉!”



丁尚彪带女儿去了自己当初打工的餐馆,那些原来老丁的同事都很诧异:


“原来你真的有个女儿啊?”


而丁晽看到爸爸当初洗碗的那个逼仄的小空间也很感慨:


“原来你就是一直在这里洗碗的啊……”



24小时说长很长,说短很短。在经过短暂的一夜之后,丁尚彪把女儿送上了开往成田机场的地铁。


在地铁上,父女两人话不多,但临近终点站的时候,丁尚彪却没忍住,开始流眼泪。


由于成田机场那时候要进行身份验证,丁尚彪是“黑户”,所以只能提前一站下车。丁尚彪头也没回就走出了车厢,却在站台上站着,望着车里的女儿,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8年了,只见了女儿一天,就又要分别了。


而车厢里的丁晽一直背着身没有去看爸爸,她想让爸爸自始至终看到自己开心的样子,不要为自己担心,但她还是忍不住,捂着脸痛哭起来。


“原以为分别8年很生疏了,但只共处了10几个小时,却发现分不开,毕竟是我爸爸。”



在短暂的相处时间里,丁晽曾对父亲说,读大学是可以打工赚钱的,不用他那么辛苦了,回国吧。


但丁尚彪不肯,他觉得自己握的那根接力棒,还没有跑完。


7


时间转眼到了2002年。


丁尚彪48岁了。因为一天还是要打三份工,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更老一些,尤其是牙齿,也都松动了。



当时的日本,泡沫经济已经破裂,一般日本人找工作也存在着困难。而当初连最基本的日语都不会丁尚彪,却在这几年考出了5张技术资格证。




而一天打三份工的丁尚彪,又多了一个期盼:妻子陈忻星要来了。


其实,陈忻星是去美国看女儿的。


在申请了11次美国签证被拒绝后,在2002年的春天,陈忻星的第12次签证申请,终于被批准了。


而和当年的女儿赴美一样,陈忻星买的是经停东京的机票,而且是停留72小时。


同样是日暮里车站,丁尚彪又一次等在了那里,而这一次,他将迎来自己分别了13年的妻子。



为了见丈夫,陈忻星专门去订做了一套衣服,还专门做了头发


丁尚彪带着妻子回到自己租住的那间斗室,下厨炒菜给妻子吃。吃完以后,夫妇俩人坐在小桌前,丁尚彪说:


“十几年了,真的很辛苦,多亏你了!”


妻子陈忻星泪如雨下。



在那两天里,丁尚彪自己做了份手写的旅游攻略,带妻子好好游玩了一下东京。






然而,无论是24小时还是72小时,对亲人而言,相聚的时间都太短了。


同样的地铁线路,同样的成田机场目的地,同样的提前一站下车,只是这一次分别的对象,从女儿换成了妻子。


和当年一样,丁尚彪站在车厢外,陈忻星在车厢内坐着,背对窗外。


但两人还是都泪流满面。



8


2004年了。


丁尚彪终于决定回国了。


因为,女儿已经完全可以自立了,而他的年纪也大了。


在回国之前,他做了一件事——回到了15年前他曾经逃离的地方:阿寒町。



当年他们读书的那个学校,早就荒废了,丁尚彪说自己看了心里很不好受。


在离开那里的时候,丁尚彪对着当初的校舍深深鞠了三个躬。


“我觉得我们很对不起他们,人家满怀热情把你们盼来了……但我们也毫无选择。”



最终,丁尚彪购买了回国的机票,决定将自己15年的异国打工生涯画上一个句号,和妻子团聚。


在离境的时候,日本的海关工作人员看到丁尚彪的护照,大吃一惊。但随后,站起来对他鞠了一躬,用双手把护照恭恭敬敬地还给了他。


坐在机舱里,当飞机开始在跑道上滑行的时候,15年来的一幕幕画面像电影一样在丁尚彪的脑海里滑过。


丁尚彪最终泪流满面。


但这一次哭,是为他自己。



馒头说


1996年,曾经有过一部电视剧,叫《上海人在东京》,陈道明主演的。


当时这部剧在中国尤其上海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因为这部电视剧反映出了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那股出国潮。


但那毕竟是电视剧,虽然也有很多真实经历,但也有不少艺术加工成分。而《含泪活着》这部纪录片,虽然论情节绝没有那么多峰回路转和包袱,甚至是平铺直叙,却因为真实,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这部纪录片在中国其实也有不少人看过,我去搜了不少观后感,也看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比如有人留言:


“不就是出国为别人打工吗?留在中国不好吗?祖国不香吗?”


我觉得说这句话,不能脱离时代环境,也不能简单地扣一顶“不爱国”的帽子。


30年前的中国,可能现在的90后甚至是85后都不会知道甚至有印象,确实是和现在不能比的,和国外的差距也远比现在要大得多的多。这并不是“儿嫌母丑”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追求幸福的权利。丁尚彪并没有出卖或背叛自己的“大家”,而是愿意为自己的“小家”去奋斗,我觉得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不爱国”这顶帽子,扣得也未免草率了。


也有人说:


“有点为丁尚彪惋惜,以他的勤奋和细致,错失了国内20年的高速发展期,如果他在国内,一定也可以做出一番成绩的。”


这个评价不无道理,但毕竟还是有点站在“上帝视角”了。


站在30年前的那个时间点,谁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丁尚彪只是根据自己当时的判断做出了自己认为最好的抉择,成功失败,都是他自己承担的。


还有人说:


“那么多年,为此付出亲人分离的代价,值得吗?”


我觉得,这确实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张丽玲就说过一句话:“在和平年代,有人愿意和家人分别十几年,这是我无论如何无法想象的。”


事实上,即便当时留在国内,留在上海,即便再不济,丁尚彪一家也不至于揭不开锅。而要为此付出和妻女分别十几年的代价,这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选择了。


其实从丁尚彪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出,他其实一直是很有追求的,甚至有时候会有些“轴”。他自己后来也说过,其实是妻子支持了他的“理想”,牺牲了很多,他觉得对不起她。


但这是他的选择,只要他觉得没问题,他家人觉得没问题,我们旁人也无法说什么。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们也可以有我们的选择,大家彼此尊重。


当然也有人会说:


“那他的女儿丁晽压力会不会很大?她真的希望父母如此吃苦吗?”


这确实又是一个问题了。


其实丁晽在纪录片中劝过她爸爸不要再打工了,也说过“我也不希望他们这样,我只能更加努力回报他们了。”


但是,这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选择的一个事实:我们的父母辈这一代,他们中有很多人愿意牺牲自己这一生的追求和享受,为自己的下一代人铺就一条道路,而看到我们成材了,他们认为就是最好的回报,也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可能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我们之后的一代人,会觉得这有些不可理解,但是这就是我们朴素的父母一辈人。这样的观念,可能会随着我们国家的渐渐强盛,生活的慢慢变好而慢慢改变,但这不是我们可以否认或忘记这一代人牺牲的理由。


最后还是要说回这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后来在日本的院线上映,引起空前轰动,好评如潮,很多日本人看完后都痛哭流泪,便签纸写下的观后感贴满了一面又一面墙,还纷纷去网站留言。在自杀率居高不下的日本,丁尚彪的故事引发的日本人的最大感触,可以用一位叫渡边太郎的48岁观众写的观后感来代表:


“我非常惭愧,不久前刚被公司辞退,并曾产生自杀念头。看到丁尚彪能为家庭和女儿作出如此伟大奉献,相比之下,我无地自容,真是太胆怯、太不负责任了。”


确实,丁尚彪并非什么好莱坞大片中的英雄,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普普通通的人,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普通人迸发出了巨大能量,才让我们更受触动。


丁尚彪2004年回上海后买了新房,和妻子团聚。2006年去美国参加了女儿的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典礼,2008年女儿在美国结婚,他和妻子也过去生活了。如今,丁尚彪应该已经退休了,按照他当初的计划,应该是带着老婆去周游世界了。


我觉得挺好的。丁尚彪和家人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节俭、勤奋和努力,来换回他们所希望的生活而已。就我个人而言,我衷心为他们感到高兴。


当然,也无需过于拔高丁尚彪。他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平凡的父亲,一路坚持下来,确实能感染很多人,能鼓舞很多人。但那也是一个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发生的故事。我相信,在那个时代里,还有很多丁尚彪一样的人,用自己的奋斗共同为那个时代写下了一个注脚,为下一代撑起了一片天空。


永远不要对生活说投降。


也希望,那样的生活,永远成为过去的历史。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 纪录片:《含泪活着》(导演:张丽玲,日本CCTV大富士电视台,爱奇艺)

2. 《含泪活着》(上海纪实频道,腾讯视频。注:片源为大富士电视台的纪录片,只是重新剪辑,但因为画质更清晰,所以截图多从这里来)

3.《丁尚彪:我没事就翻那份学校资料,以为只要到那里就成功了》(韩小妮,《新闻晨报》,2014年11月30日)

4.《丁尚彪还在打工,不过现在是“含笑活着”》(韩小妮,《新闻晨报》,2016年10月18日)

5.《我成了洗碗状元》(丁尚彪,世界新闻网)

6.《跟拍10年,豆瓣9.1,这个中国“黑户”的故事看哭了千万日本人》(蛋蛋姐,微信公号“酷玩实验室”)

7. 豆瓣:“《含泪活着》”词条

8. 知乎:“《含泪活着》背后的一些故事”词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