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直播卖货,关“理想主义”什么事?
2020-04-03 14:57

罗永浩直播卖货,关“理想主义”什么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作者:K 轻浊,头图来源:IC photo


前天晚上,微信朋友圈被罗永浩的抖音直播卖货刷屏了。


好多从来不玩抖音的朋友,甚至为了看老罗的“首秀”,特意去下载了抖音,看看这个“理想主义老男人”到底想搞什么事情。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场直播无疑是成功的,开播以后,迅速成为抖音小时榜第一名,累积观看人数高达4665万,销售额近1.1亿,抛开卖出的货,光是针对这场直播的打赏就有82.5万元


甚至有网友称,老罗这是要当第二个李佳琦了吗?


然而,关于老罗的直播,占多数的却是一种质疑的声音:“老罗都去直播带货了,这是理想主义的堕落吗?”“老罗直播得一点都不认真,对产品不熟悉,各种口误层出不穷,韭菜这么好割的吗?”


书单君看着这些讨论,心里只升起了一个疑问:号称理想主义代言人的罗永浩,怎么越看越不像个理想主义者?他究竟是真的有理想,还是在用这个名号割韭菜?


“理想”在哪里?


许多写罗永浩的文章,经常将“理想主义”与罗永浩并置,比如《罗永浩,一个过于理想主义的主播》《罗永浩:将理想主义实践给你看》《罗永浩: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困境》等等。


如此大密度地将某个公众人物与“理想主义”放到一起,老罗恐怕也是独一份了。


无论是有意引导还是无意塑造,“理想主义者”已然成为了罗永浩身上最深入人心的标签,甚至有为数不少的人将其视为理想主义者的“代言人”。


正因如此,当罗永浩一次次面对“人设崩塌”的危机时,对罗永浩本人的争议也自然转到了关于理想主义的质疑上来。


图源:微博截图


在这个物质且现实的时代,是否还需要理想主义?对于理想主义的嘲讽是否理所应当?这类问题很难一两句话讲清楚。


只是,书单君一直有个困惑:罗永浩真的是理想主义者吗?


翻开罗永浩的“简历”,我们会发现,这是个有经历、有故事的男人。


高中肄业的罗永浩曾去过工地筛沙子,摆过地摊,开过二手书店,跑到韩国卖药……后来,为了应聘新东方的英语老师,罗永浩昏天黑地地学了几个月英语。


据说,应聘新东方除了工资高,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新东方“到处宣扬理想主义”,使罗永浩心生向往。


成为新东方的授课老师,是罗永浩人生的转折点。他的课风趣幽默,又不乏犀利,受到学员们的欢迎。


有人将他的课录音传到网上,整理成了“老罗语录”,诸如“不被嘲笑的梦想,是不值得去实现的”、“只要梦想还在,我们就没有输”、“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等等非常励志的话,在年轻人中广为流传。


罗永浩“理想主义者”的标签正是此时出现的。


后来,他创办了牛博网,网罗了许多知名学者和作家。2008年被《南方周末》评为“致敬之传媒年度人物”。


再后来,罗永浩开始全国巡回演讲,《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产生巨大影响。再经过砸西门子冰箱维权事件,从此,罗永浩成为了“理想主义者”的代名词。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定义很宽泛,但书单君认为最重要的是“理想”二字。


书单君的困惑也正在于此:从上述经历来看,罗永浩无论是教英语、办博客、演讲,还是之后进入智能手机领域、做电子烟、直播卖货,全部都是顺应时代潮流。仔细想想,他的“理想”究竟是什么呢?


当然,并不是说理想主义者就非要逆势而为,也不是书单君咬文嚼字。但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代表人物,罗永浩的“理想”未免有些模糊和空洞。


“理想”与热爱


可能有朋友要问了,“理想”本身不就是模糊的?不然。书单君理解中的“理想”是对于某个事物的热爱,是即使经历磨难,即使无人支持和喝彩,也仍要走下去的那一份坚持。


创了这么多次业的罗永浩,书单君恰恰看不出他的那份热爱究竟是什么。英语?写作?手机?电子烟?还是直播?


写到这儿,书单君想起一个看似不搭界的人——“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


两人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挫败,都做过许多活计,都是“靠嘴成名”,都非常个性,也都极富争议。


不少人看罗永浩直播,不是因为他的产品,而是冲着看他“说相声”来的。


但二人相比较,郭德纲其实更符合“理想主义者”的定义。


早年郭德纲曾三次闯荡北京。出名前,为了养活自己,他给影视剧写剧本,做编导,也做过电视台的主持人。在一档类似真人秀的节目里,他在炎炎夏日被关进商场玻璃柜48小时,几近崩溃。



可不管是写剧本、当主持人还是做编导,都是为了养活相声,因为当时相声不挣钱。郭德纲自己也说,之所以从事那么多职业,就是为了能继续说相声。


相声就是郭德纲的理想。即使最不景气时,小剧场里只有一个观众,一天下来挣的票钱还不够吃顿晚饭,郭德纲也没想过放弃初衷,仍然“赔本赚吆喝”,用副业养活艰难维生的小团体“北京相声大会”——也就是日后的德云社。这只能是发自内心深处真正的热爱才能做到的。


其实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只是有人坚持下来了,有人放弃了。为了热爱的事物,不惜放弃更优渥的生活,不惜长期坐冷板凳——书单君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这样的人即使最后默默无闻,仍值得敬佩。


相比较而言,罗永浩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代表,却显得有些朝三暮四。我们看不出他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当然,罗永浩身上确实具备理想主义的精神。比如有人曾评价他“一直真诚地坚持个人私德和商业规范可以和谐,他可以做一个‘好人’同时还能赚钱。”


比如他尽力恪守原则,砸西门子冰箱维权时,还带上了保洁,给每一个同行人签了免责协议,表示由他一人承担所有法律后果;办公室所有软件购买的都是正版;公私分明,送出的几十台样机都是由他私人付款购买。


现今,能做到“体面”不易,罗永浩起码在努力地去“体面”,这同样不易。


可当他摇身一变成为理想主义者的化身时,未免太过夸张了,也对很多年轻人产生了误导——仿佛坚持不懈地追求成功就是理想主义,却忽略了拥有内心深处那份坚定的、有时会显得寂寞的热爱


到底什么是理想主义


书单君年纪尚浅的时候,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包括到了现在,也依然相信,自己心里有一粒尚未熄灭的理想主义的火种。


然而,我越来越羞于与别人谈论理想,也羞于宣称自己是理想主义,生怕一说出口,就会立马遭到别人异样的眼光。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仔细思考过后,发现答案在我们身边的人群里。


我相信,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一些自称或被认为是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往往是一些小年轻,涉世未深,读了几本书,接触过些艰深或开阔的思想,就到处宣扬自己不屑于菜米油盐,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旗手。


书单君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都会干些什么?往往什么也不干。


我有一个朋友,他就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挑三拣四,什么都不愿意干,一会儿嫌这家公司太商业,一会儿嫌那家公司没情怀。


结果一挑就是两三年,一直闷在家里,哪儿也不去,每天打打游戏,聊聊天。


有一次我对他说,你还是应该先找个工作做着,先把自己养活后,再用余力实现理想。他愤然地说:那不就向现实妥协了吗?不行。


我没好意思告诉他,理想主义没有错,但至少要先想清楚你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再去谈“主义”吧


书单君想说,这样的人压根就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只是将“理想主义”四个字当作挡箭牌,来拒绝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真正值得敬佩的理想主义者是什么样子的?书单君在一本书里找到过答案。


《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晚年回忆自己二十多岁时的随笔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的海明威一穷二白,和他的第一任妻子、他的猫一起漂泊在巴黎。


和他来往的,还有一堆日后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都年轻,贫穷,怀揣理想,是一群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那时,海明威才刚刚开始学习写作,对未来的写作生涯也充满迷茫,但他每天都会在咖啡馆里点上一杯朗姆酒,开始写他的小说。


有时,一个漂亮的姑娘走进咖啡馆里,扰乱了他的心神,他写道:


我见到了你,美人儿,不管你是在等谁,也不管我今后再不会见到你,你现在是属于我的,我想。你是属于我的,整个巴黎也是属于我的,而我属于这本笔记簿和这支铅笔。


多么自信昂扬的年轻人,不去焦虑自己能不能成名,不去烦恼怎么写才能畅销,只是想要写作,想要记录时代,于是就去专注其中,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值得尊敬的吗?


他们值得尊敬的原因,不是日后成名成家,实现了理想,而是即使一文不名,心中也有一个坚定的理想,并且在为它做点什么。


反观罗永浩,他的确在“做点什么”,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什么都做。可他的理想,我还真看不出来。


书单君并不认为老罗直播卖货,就代表理想主义的堕落。因为他压根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无法为理想主义代言。


罗永浩的成功不代表理想主义的成功,同样,他的“失败”、“堕落”,也不代表理想主义就是虚妄的东西。


说到底,“理想主义者”只是一个类似“文青”一样的标签,单单谈论它没有意义,书单君也不会鼓励任何人去做理想主义者。


真正需要鼓励的,是理想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直播带货的人可以拥有,卖手机的人可能拥有,开超市的、摆摊的都可以拥有。


有这种精神的人,起码做事的时候会自发地少一些铜臭,多一些底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作者:K 轻浊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