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年轻人的蜜月期——从王岐山的一张老照片说起
2014-06-22 23:48

政府与年轻人的蜜月期——从王岐山的一张老照片说起

这张图片左起第二长得像演员刘烨的帅哥,是王岐山,摄于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王岐山在陪同中央农研室领导在福建莆田调研,为起草中央一号文件做准备。
 
王岐山当时是那么的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积极向高层建言,与翁永曦,黄江南2,朱嘉明等其他三人并称为“改革四君子”。1979年,“四君子”第一次面对中央领导人进行“老青对话”时,翁永曦32岁,王岐山31岁,黄江南29岁,年龄最小的朱嘉明28岁。

那个年代,经历了“文革”之后的思想启蒙,青年人有着强烈的参与社会变革的热情和愿望,关心国家命运是青年知识分子们的普遍情怀。1978年,这四个青年以及李银河等十来个年轻人组织了一个“私密派对”,讨论各种学术问题,主要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作为讨论的结果,王岐山提议起草一个报告呈交中央,他们在北京市委党校后面的一间空房子里关了几天,写出了一份报告。他们预测1980年经济将要出现的衰退,分析衰退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应对危机的对策。
 
这份报告直达最高层,中央领导把黄江南一行找去,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听取他们的汇报,并一起讨论是否会出现经济衰退及应采取的对策。这就是1979年底第一次“老青对话”,除了高级领导人,参加会议的都是些国务院负责经济工作的干部。

报告后来在中央工作会议中被正式引用,四个青年也因此成为著名的“四君子”。
 
“改革四君子”的建言被高层所重视,有各种原因,比如他们的才华,当时关心政治的风气,王岐山自身的人脉资源等,但于我感受最深的,却不是这些,而是30年前那种独特的风雷激荡、举国振奋的政治氛围,人人发愤图强,很有一种明治维新时候日本的气质。
 
更关键的是,“改革四君子”的经历并非孤例,不止是这改革四君子这四个年轻人享受这样的待遇,整整一代青年知识分子,都备受重视。比如在改革中一再被提起的,著名的“莫干山会议”,今年正好是莫干山会议三十周年。“莫干山会议”是指1984年9月3日至10日在浙江莫干山上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
 
这次会议是几个青年经济学者自发倡议,经由《经济日报》、《世界经济导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等媒体的一些具有责任感的报人(向已经去世的老报人丁望致敬)发起,在莫干山宾馆汇集了一大批青年经济学者,畅所欲言,讨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这么大一个全国性会议,讨论经济改革问题,极其引人注目,很多人都在观风向,看看是不是这伙青年人这回要挨批评。没想到,中央领导一反常态,不仅重视会议的成果,也开始重视这伙青年,一些建言最终成为政府的政策,比如价格双轨制。会后,很多人进入了政府体改部门。从西北来的年纪最小的参会者张维迎只有24岁,当时在读研究生的最后半年,这年12月,他去体改委报到上班了。

莫干山会议之后,各地政府越发重视吸纳青年学者的意见,鼓励年轻人冒头。省一级领导和青年经济学家直接沟通对话、直接形成地区发展战略不再是什么稀罕事。“中青年”成为了被社会广泛承认的改革时代新名词。

年轻人学者的意见能够被高层真正认真对待,并把他们吸纳到改革团队中来,这何尝不是一种“中国梦”的实现。今天还有多少可能横空出世几位三十岁的青年,打破陈腐,引领一代新人,掀起思想浪潮,直面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让三十年后的人们回忆品评呢?

今年是莫干山会议三十周年,昨天下午【微天下】作为参会媒体去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了为了纪念莫干山会议成功召开三十周年,搜狐财经、人文经济学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莫干山:1984的创新和动力——2014搜狐财经夏季峰会",这真是一个思想激荡的下午,我罕见的从一开始一直听到曲终人散,茅于轼、周其仁、陈志武、张维迎等各位大拿回忆他们当年对莫干山会议的印象。张维迎说,为什么当年的政府人特别重视青年经济学家的意见,特别虚心,是因为他们那一代人,对改革是有责任感的,他们不追求什么政绩,他们是真想把中国发展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我们这一代人的机遇是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大批普通人获得了阳光财富,但这只还是经济上的,从政治上,除了抱怨之外,没有形成真正关注政治与国家命运的氛围,社会精英也没有多少被吸纳到政治领域,那些为了生活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不能算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