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哪,连一个地图都比我更关心“老公去哪了”
2020-07-22 09:00

天哪,连一个地图都比我更关心“老公去哪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十三(ID:GSSW13),作者:十三姐,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高德上线了一个新功能叫“家人地图”,引起不小争议。


一听这名字,网友就做出了快速反应:吓得我立刻卸载了软件。


那么大家到底在怕什么呢?这个“可以让家人随时看到彼此位置”的温馨功能,在广大群众眼里被视作新型查岗工具,适用于情侣、夫妻、领导、客户,甚至仇家......


有人欢欣地为它取了个别名:“看看老公今天去哪了app”......但我劝各位太太们别高兴得太早,有很多岁月静好都是毁于“知道老公去哪了”。



很明显,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这是一款“老婆喜爱的工具”,用它来追踪“老公去哪了”,说得好像女人们一个个都很有空似的......


我不想讨论这个功能的好坏,只想说说大家为什么会对“查岗”有着这么激烈的反应。


首先问题来了,我们真的很想知道“老公去哪了”吗?


我摸着自己的肚子,哦不,胸口,扪心自问,认真思索,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我并不太想知道,特别是不想知道得太具体。


我最大的求知欲顶多停留在大概念上,比如“上班去了”,“见客户去了”,“和朋友吃饭去了”,“被妹子约茶去了”......


至于更细节的行踪轨迹和时间节点,我并不想知道,知道了烦。同样,我自己的具体行踪细节,也不愿意被暴露。


为了证明我是一个正常的中年妇女,我特地问了一些女性朋友,大部分的反馈是一致的——


“我不但自己不愿意暴露行踪,也并不想知道老公去哪了,只要他别老在厕所呆着,去哪都行”......


我们已经过了那个“出门十分钟,盘问一小时”的年龄了。现在的中年夫妻,大多就像室友一样,关起门分摊成本,打开门各奔东西,空间和自由给得够够的,不在眼前晃就很满足。



其实对于这种隐私数据,相对于害怕,大家更多的是厌恶。因为即便是家人,也是害怕、讨厌、拒绝自己被实时监控的。


试想一下,最喜欢这个功能的人群是什么人?会不会是本来就喜欢查岗、外出一会儿就要打十几个电话盯着,有着强烈控制欲的那些人呢?


我觉得那些良心企业不妨把隐私挖得更深一点,再搞一个“家人旁边的人”,方便让我们不仅知道家人在哪,还能知道TA和谁在一起,岂不是更爽?


某社会学家专家说:软件只是工具,善恶在于人为,只要得到使用者的同意,就没有太大问题。


英垂斯汀!“得到使用者同意”一句话学问很大。


我跟我老公说:你赶紧装个高德地图,绑定手机并同意我查找。


他问:为什么?


我说:我要实时监控追踪你的行踪。


他说:我不同意。


我说:我不是在征求你同意,我是在通知你。


他说:不,我不干。


我说:好啊!你是不是心虚?你是不是怕了?哼哼!


他说:我的行踪是我隐私!


我说:你心里没鬼怕什么行踪泄露?


他说:你心里没鬼为什么要知道我的行踪?


这架吵不下去了,还没开始,就已结束。


App还没装,我们可能已经闹离婚了,也许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一看,又一对败给了“家人地图”的怨偶,于是毫不犹豫,直接盖了个戳,连冷静期都免了。


所以,仅仅一个“获得同意”就足够伤感情了,更别说同意之后发生的那些事,本来风平浪静,眼不见为净,现在随时可见,好奇害死猫。



我们也不讨论有多少人会去用这个“家人地图”(当然,它有一定逻辑层面上的合理使用可能性)


但目前大家对它的争议,就在于科技和隐私伦理谁应该在前。


我想任何公司都不会去搞一个“师生地图”,“同事地图”,“客户地图”,不会允许任何其它社会关系之间可以实时追踪到其他人的行踪,因为那是泄露隐私。


那么家人之间为何可以?


很显然,高德的这个功能是基于一个基本理念:家人之间可以不存在隐私,或者说,家人之间应该愿意暴露隐私。 


那么问题来了:


1. 家人之间到底有隐私吗?


2. 家人不愿意暴露行踪有问题吗?


3. 一个软件有权成为调查隐私的工具吗?


一个冷知识:最高法、最高检在《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公民的行踪轨迹是与其身份证件号码、账号密码并列的“公民个人信息”。



我不知道别人,至少我不愿意暴露行踪,虽然有些行踪用不着隐藏,但我们却有权不暴露。家人之间保持空间感,才是增加舒适度的捷径。


尽管我平时的轨迹基本是两点一线:家-学校。但我也可以突然洗个头出门。比如偶尔的下午茶,偶尔的聚会,一个人心血来潮逛个街,泡在博物馆一天,开车随便到处兜兜,搞砸一个百年洋房什么的......



不想被抓取和记录行踪并不一定是因为行踪不方便暴露,但有些行踪一旦被随时抓取和汇报,就显得很不方便了,你品,你细品。


还有些中年老母的行动轨迹,根本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尤其是暑假。


比如我一朋友给他的两个娃安排的暑期课程和活动,光看看这课表,就知道她每天的行踪变化有多么深不可测了——



密集地接送两个娃转战于不同的暑期课之间,接了大的接小的,送完小的送大的,然后她自己还有瑜伽课、财务课,这还不包括每天往返超市菜场干洗店和其它不在计划内的地方......


这要是追踪起来,还以为这个妈妈一放暑假就去当外卖骑手,解释不清了。


原本虽然忙碌但井井有条神清气爽的一天,现在一想到有人随时能看到我的行踪路线并且可能时不时地要问几句......烦。


不用解释是成年人最渴望得到的自由之一。


我们不会希望每有一处场所的变化,都会在家人的手机里响起报警声,搞得神经兮兮。


所以,家人隐私,是一个自愿的、主动的、合理范围内的、模糊化的、粗线条的数据,如果把家人的行踪轨迹精细化、具体化、清晰化,这种事本身就是没事找事的。


家人之间不但需要隐私,而且有时候,在有机会知道隐私的情况下,我们还要装傻,这才是家庭关系的至高纯洁境界。想想你原来上下铺的室友,你会不停地去追踪TA的一举一动和去过的地方吗?


那么夫妻间,甚至亲子之间,也是同理。


家人之间最好的定位方式应该是沟通,询问,交流,简单粗暴,干脆利落,而不是九曲十八弯,扭扭捏捏地通过一个破手机来查岗。


任何工具,都不能取代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工具只会增加隔阂,疑虑,生疏,让本来没事的都变得好像有事。


这么多年,婚姻没有败给约会app,没有输给聊天app,希望也不会死在地图app手上……


家人之间,本应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但总有那么一些软件,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十三(ID:GSSW13),作者:十三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