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快成美国副总统了,你却只知道“阿三”​
2020-08-22 08:33

印度人快成美国副总统了,你却只知道“阿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程迟,头图来源:《三傻大闹宝莱坞》


你可能想不到,印度人已经承包了你的生活。


当你在电脑上打开PDF文件,往嘴里送了一片乐事薯片。手机上弹出一个消息:今年的美国总统竞选,拜登选了一个印裔非裔混血做竞选搭档。


“印度人这么厉害了吗?”你想。


你才突然就意识到,印度人的逆袭,好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实际上,你的电脑用的系统是Microsoft微软公司的,微软的现任CEO Satya Narayana,是印裔。


为你提供打开PDF软件服务的Adobe公司,它的CEO Shantanu Narayen,印裔。


跳出新闻的安卓手机系统的开发者谷歌,谷歌母公司 Alphabet的CEO Sundar Pichai,印裔。


哦,对了,还有,你的乐事薯片属于百事公司,百事的CEO是Indra Nooyi,还是印裔。


Sundar Pichai 图/Wikipedia


不知不觉中,印裔在全球政商界的力量突然爆发了。


这只是偶然吗?


我们从一组数据说起。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和美国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在美国,印裔家庭的平均收入,是10万美金,而美国华裔家庭的年收入,是7.3万美金。


更重要的是,刚移民美国的第一代印度移民,收入远高于美国土生土长的印裔。


而华裔恰好相反,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日子要比刚移民过去的华裔好过多了。


皮尤研究中心的统计结果显示,印裔的家庭收入和个人收入都比华裔高。印裔一代移民的收入要高于二代移民,和华裔正好相反。图/皮尤研究中心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教育。


90年代以来的移民美国的印裔中,72%受过本科以上教育。


华裔只有54%,刚超过一半。


更恐怖的是,印裔移民里,拿到研究生学历的,有40%。


而华裔移民有研究生学历的,只占到27%。


图中显示,印裔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华裔,也远高于美国平均值。图/皮尤研究中心


毫无疑问的是,这种碾压性的学历优势,就是印裔在美国经济和社会地位迅速上升的原因。


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印裔让其他族裔难以望其项背的教育优势,究竟从何而来?


殖民:辛酸的礼物


印裔移民在教育上成功,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是分不开的。


东印度公司自1612年开始进入印度开始,到1947年印度独立。英国影响了印度近3个世纪。


印裔在海外的成功,是英国殖民带给印度的“遗产”之一。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破坏了印度作为一个国家的“独立性”,并且造成了印度长时间内属于附属国家的事实,但英国殖民终结了印度王公割据的土邦混战状态。


英国的世俗化改革,让印度社会得到了整合,市场经济慢慢在印度发展起来,为印度的现代化注入了发展的动力。


大英帝国印度殖民地地图/ Wikipedia


今天看来,英国殖民对印度的最大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印度联邦承认了22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英语和印地语是两大最主要的语言。而泰米尔语,乌尔都语,那家语都有大量的人口使用。


英语的进入,几乎重塑了印度社会。


作为官方语言之一,英语保持了强势的地位。如今,印度约有两亿人懂英语,87%的学校使用英语教学,而大学几乎百分之百使用英语来教学。所以,印度学生留学或移民后,能够极快地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从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来看:5岁以上印度裔人口能够英语达到流利水平的占到80%,而华裔尽管相对印裔移民美国的时间较早,但是能够达到流利使用英语的华裔人口只有59%。


就英语水平而言,总体而言印裔要比华裔好,但二代移民的华裔与印裔差别不大。图/皮尤研究中心


印度人尽管说这一口“塑料英语”,但他们的英文能力其实是在华人之上的。


英国殖民对印度文化的另一个塑造,是通过多元化的语言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


1947年印度独立后,总理尼赫鲁就强调印度历史上的多元主义,但这种“历史上的多元主义”是在英国殖民遗产上,通过整套现代社会制度来实现的。


独立运动,多元的宗教和语言,都让移民到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的印裔习惯了多元的社会环境。


印度裔移民身份本就多元,拿宗教信仰来说,超过一半印裔虽然信仰印度教,但是移民中还是有穆斯林、天主教、清教、耆那教、锡克教等各种教徒。


美国印裔居民有多元的信仰。图/皮尤研究中心


语言,地域,宗教,让印度移民在“印度人”之外,找到了不同的认同。对于融入另一个文化,他们早就已经上过预备课了。


政治:印裔的权力游戏


印裔已经是美国的第二大亚裔族群。


在贺锦丽(Kamala Harries的中文名)被拜登提名为竞选搭档后,美国将要出一个印裔/非裔副总统的新闻,让人们开始关注起印裔的政治参与。


和华裔相比,印裔大量进入美国社会的时间并不早。


华裔在19末期就进入了美国,大量华人进入旧金山地区,造成了华人和其他种族的冲突。1882年“排华法案”引起了华人的反抗,这也标志着华人参与美国政治的开始。


与华人相比,印度人虽然很早就进入美国,但人数并不多。


直到1965年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Amendments)颁布,印度人才能相对自由地移民美国。


而1990年《移民与国籍法》(The 1990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颁布后,在美国生活的印裔人口迅速增长。


林登·约翰逊总统签署《外来国籍与移民法案》图/林登·约翰逊纪念图书馆


这也造成了让印度裔区别于其他少数群体的情况——和华裔以及其他亚裔相比,大部分美国的印度裔,都是第一代移民。


在2010年美国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87.2%在美国生活的印裔不是美国本土出生,大部分来自于印度,其中37.6%来到美国不到十年,而居住在美国的华裔75%是已经定居美国十年以上。


相比华裔,印裔的参政热情更加高涨。


在1992年,印裔为两党总统候选人募集了400万美金。到了2008年,印裔募集的竞选资金已经有2000万美元。美国的政客越来越意识到,印裔选民的支持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除去资金投入,印裔移民的投票登记率远高于其他亚裔种族。数据显示,在90年代以来的历次大选里,所有符合条件,并已登记投票的印裔移民实际投票率已经到达90%以上。


在2004年,印裔波比·金达尔(Bobby Jindal)成为美国国会众议员,使印裔参政热情更高。


2010年,印裔尼基·哈利(Nikki R. Haley)成为了南卡罗来纳州的第一位印裔州长,也是该州首位女性州长。


在同一年,印裔/非裔混血贺锦丽,成为了加利福尼亚州总检察长。


而到了2020年,这位加州的总检察长开启了竞选之路,极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位有印度血统的总统。


贺锦丽。


当然,印裔族群在政治上的活跃不仅限于美国。


爱尔兰的前总理,列奥·瓦拉德卡尔,是印裔与白人混血儿。(新冠疫情发生后,他重拾旧业,去当了医生,收获了许多好评。)


葡萄牙总理安东尼奥·科斯塔,他的家庭移民自印度果阿。


英国最近新任命的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也是印度裔。


里希·苏纳克 图/Wikipedia


今天印裔在政治上的成就,并不是只单纯靠资金和个人参加。强大的组织让印裔的政治参与有了系统性的支持。


比如美印政治行动委员会(US India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美国印裔联盟(AIA)、印裔美国人协会全国联盟(NFIA)等组织。这些组织大量募资,游说,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尽管印裔移民中女性相较于男性受教育程度更低。但是,得益于印裔紧密的家庭联系,妇女们常常会在其他家庭成员的带动下,参与政治,这也是印裔女性政客,如尼基·哈利以及贺锦丽能够在政坛上一路高歌的原因。


这些组织,是印裔政客“存在感”的基础。与此同时印裔通过诉讼,抵制与抗议,利用媒体等方面也在多年来的行动中积累了经验。


在权力的游戏里,印裔通过多年的“训练”,完成了近年的进击。


种姓:重重束缚下,印度如何起飞


作为局外人,当我们望向海外印裔的成功时,常常聚焦在印裔良好的教育背景上,而忽略了这种成功的教育,和印度本身社会传统和结构有很强关系。


鲜为人知的是,印度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欧洲雅利安人的后裔,也就是说,他们属于白人。


一般认为,欧洲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来到南亚次大陆,并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发明婆罗门教,带来了后来的种姓制度。


印裔尼基·哈利(Nikki R. Haley)看起来与白人无异。图/Wikipedia


后来在英国殖民期间,英国统治者试图让印度社会更加包容和多元化。


1861年,英国殖民者用《印度文官法》抑制印度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在更早的1813年,英国每年投入十万卢比复兴文化教育,试图培养出中间阶层,让种姓制度消亡。


但这些措施都没有成功,时至今日,种姓制度依旧强大。甚至,现代印裔移民的迅速发展,也和种姓制度息息相关。


或许,与其说种姓制是一种制度,不如说它是一枚打在印度社会上的“思想钢印”,3000多年来强力地塑造着印度社会。


印度的种姓对应的“原人”身上的不同部位,头部是婆罗门,代表宗教领袖和教师;肩部是刹帝利,代表战士和统治者;臀部是吠舍,代表农民和商人;最下面脚部是首陀罗,代表出卖苦力的人。而在这个体系之外的,就是“不可接触者“。图/BBC


简单地说,种姓由高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当然,还有更低贱的“不可接触者”。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是“可再生族”他们拥有转生的机会,而剩下的低贱种姓则为“一生”族。


种姓制度是一个金字塔形,婆罗门占人口的5%,刹帝利占4%,吠舍占人口的2%,剩下的低贱种姓是印度人口的大部分。


英国在19世纪殖民印度后,曾经努力地试图改变印度社会惊人地依靠种姓捆绑社会地位的行为。但即使是现代化的工业和农业、行政疆域的统一行政制度和司法的规范,也无法撼动种姓制度的根基。


尚会鹏专著《种姓与印度教社会》,是一部研究印度种姓制度的学术专著,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概念、构造特点、变化、种姓与印度教、种姓与印度社会的现代化及有关种姓和印度社会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令人好奇的是,种姓制度在今日印度明明已经“不合法”,为何一直无法消除,甚至有强化的节奏?


比如,现在印度的中上层人家,佣人被种姓严格区分开,低等种姓的佣人不能够下厨,或者做与食物相关的事物,他们只能打扫——因为低种姓的人被认为会“污染”食物 。


印度教是印度最盛行的宗教,种姓是印度社会中固有的观念,只要社会和分工存在,种姓就能够顽强地存在下去。


19世纪60年代,印裔作家V·S·奈保尔第一次访问印度的时候就观察到,种姓制度,是当时印度所遭受的一切的成因,也是结果。


“种姓阶级制度造成印度人的麻木不仁、欠缺效率和无可救药的内斗;内斗使印度积弱不振;积弱不振导致列强入侵,印度沦为殖民地。”


V·S·奈保尔的《幽暗国度》写了他第一次踏上印度的感受。奈保尔是印裔英国人,他用局外人的眼光观察印度社会。 图/豆瓣


这几年,印度IT行业的发达被视为印度转型的标杆,让人们对印度产生了很大的改观。但仔细研究的话,印度IT业的发展,依然和印度社会特有的种姓制度密不可分。


在印度,新的IT人能够拿到1万卢比的工资,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无法想象的一件事。短短几年内,人们大量涌入IT行业。


能够受到大学教育的年轻人,在印度只有6%。在印度IT行业,有大概80%来自“先进”种姓,只有不到10%来自下层的“低贱”种姓。


印度IT公司/路透社


供养起印度的教育及IT需要大量的农业盈余,这种农业盈余,是通过种姓制度的层层剥削而来的。


印度IT公司大量使用廉价的劳动者为他们提供服务,比如8~15岁的男孩和农村妇女。这些价格低廉甚至是“无价“的本土底层,供养了印度的中上层。


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海外印裔的强大学术和经济背景,和印度本土那千千万万因种姓制度无法接受良好教育而被固定在下层的同胞的廉价劳动,是密不可分的。


项飙在《全球“猎身 ”: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劳工》中分析了印度IT劳工如何在全球化的时代“再分配”。


印度虽然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但是,2018年的印度仍然有近两亿的贫困人口,其中7300万人口每日收入低于1.25美元。


根据包括收入、识字水平、妇女生活状况等多项在内的多维贫困指数的标准,印度有6.45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


居高不下的年轻人失业率,不见改善的妇女生活状况,日益加大的城市乡村差距,都困扰着当今的印度。


这种阶级森严、贫富极化的国内环境,就是大量印度人试图通过技术移民海外的原因。对少部分印裔精英来说,这也是“成就”他们的原因。


对大部分印度人来说,种姓制度也带来了一个顽强的传统,即下层民众对上层精英的生活、价值观的模仿,尤其表现在教育上。在全球范围内,这又表现为印度人对发达国家教育理念、制度的模仿。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印度是一个典型的、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但他们对教育的重视,他们的国际化教育质量,无时无刻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


当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在海外取得巨大成功后,他们将会开始“反哺”印度。这时,印度人的逆袭才刚刚开始。


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其中一集讲述印度的教育,我们从教育中窥见印度的改变。


参考资料:

 “Kamala Harris and the rise ofIndian-origin politicians in the West” - The Washington Post

《性别、种族、代际——美国印度裔移民妇女的政治参与》李琴

《幽暗国度》奈保尔

《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信息劳工》项飙

“A Growing Number ofIndian Americans Are Leading America's Best Business Schools”-Ronak Desai,Forbes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尚会鹏

5 Facts about Indian Americans-PewResearch Center、

《论美国印裔族群的政治参与》滕海区

《英国殖民与印度崛起》刘海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程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