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做美国人的印度裔正盛,华裔还能走出窘境吗?
2020-08-27 18:04

擅做美国人的印度裔正盛,华裔还能走出窘境吗?

近日,民主党候选人拜登的竞选搭档Harris亮相,再次掀起了“印度裔”与“华裔”的对比热度。从美国政要到硅谷经理人,印度裔的亮眼成绩都让华裔在这场较量中稍显逊色。同为亚裔大户,也有着相似背景、学业水平和职业轨迹,为什么印裔更成功?下文作者方也认为,印裔更擅于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同时,保持族裔的文化特色,通过文化的平衡获得一种比较优势,而教育则是获得和维持这种比较优势的起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方也,编辑:Travis,原文标题:《崛起政坛、“统治”硅谷,擅做美国人的印度裔正盛,被碾压的华裔还能走出窘境吗?》,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着印裔血统的Kamala Harris,刚被选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Joe Biden的竞选搭档,她有可能成为史上第一位印裔美国副总统,这是印裔美国人值得庆祝和骄傲的历史性时刻。


印度CEO“统治”众多美国科技巨头,让全世界的目光为之聚集。


事实上,印度人的成功远不止于此,他们已在学界、商界和政界全面开花,呈现出一种群体性崛起的态势,被公认为最优秀的少数族裔:


印度人的学历和收入最高,72%的印度人至少拥有学士学位,100,000美元左右的平均收入是全国中位数的两倍;


印裔首席执行官和中高层管理者遍布高科技企业;


他们还领导着十几所全美最负盛名的商学院,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纽约大学商学院院长都是印度人;


印度精英已经成为美国政界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美国The Economic Times认为,大量的印度人成为美国顶级公司的CEO,让中国非常羡慕嫉妒;而India Today则说,印度人在美国的成功让中国政府和企业开始担心了。


这些说法未免夸张,印裔美国人的成功只是相对于少数族裔而言,并不意味着印度人在美国主流社会的成功,更没必要将这种成功放大到印度这个国家的成功。


相关报道:印裔美国人将统治硅谷


但是,华人和印度人同为美国的两个亚裔大户,有着相似背景和学业职业轨迹,为什么印度人更加成功?这确实是华人心头挥之不去的乌云。


印度人自己是怎样看待他们的成功呢?印裔政治明星,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Nikki Haley对媒体是这么说的:印度人在美国非常成功,是因为我们更擅长做美国人。



Nikki Haley


少数族裔要融入主流社会,成为真正的美国人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在美国梦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观下,仍然涌动着种族歧视和不平等的暗流。在很多美国人的潜意识中,认同“白人文化”(盎格鲁—新教文化)被视为认同美国的标志,也是被主流社会接受的前提。


印度人是所有亚裔中最美国化的族裔,因为他们在白人文化和族裔文化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最大限度地让主流社会接受的同时,又较好地保留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


美国白人是这样评价印度人的:


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具有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格、面向未来和长期战略的视野、真诚和谦虚、优秀的专业能力。


而我们华人则是这样评价他们的:


英语沟通能力强、抱团文化、管理能力、性格外向和擅长社交。


如果我们把华人和白人对印度人的评价放到一起,我们会发现印度人形成了介于白人和华人之间的一种比较优势


相对于白人来说,印度人技术好,谦虚勤奋吃苦耐劳;


相比华人,印度人更具有领导力,而且独特的抱团文化弥补了少数族裔的弱势发展地位。


印度人努力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一直致力于促进印度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平衡。


正是文化上的平衡,带给了他们一种比较优势,让他们获得了独特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从而在各个族裔的竞争中胜出。


一、我们是美国人


如果你问美籍华人,他们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恐怕很多人内心仍然会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但是,如果你去问印度人,他们会自豪而骄傲地告诉你:“我们是美国人。”


亚裔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族群文化特性还是被视为 “外国人”,由此也导致了亚裔族群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普遍较为淡薄。


但印度人是个例外,他们比其他族裔有着更加强烈的融入主流社会的愿望,他们想成为美国的主人。


虽然华人和印度移民大多来自本国的社会精英阶层,但是收入和生活条件相差很大。


根据Towers Watson在2014年的一项调查,中国董事职位的年薪是印度的四倍。如果说华人移民更多是为了寻找另外一种生活,那么印度移民则是离乡背井没有退路。


著名印裔学者,The Other One Percent: Indians in America作者Devesh Kapur博士指出,由于经济政治原因,印度高级知识技术型人才没有生存和发展空间,他们到美国是为了寻找一个家。


Devesh Kapur


相比其他亚裔,印度人在美国更容易找到家的感觉,因为英国殖民的历史不仅带来语言文化的优势,还有相似的经济、政治与法律体制,印度人在美国自然是轻车熟路。


印度人不仅把自己当作真正的美国人,而且还表现出扎根美国的极大的信心和勇气。


南新罕布什尔大学(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2007年的研究报告指出,印度经理人具有面向未来和坚持不懈的品格。


印度经理人有耐心在一家企业长期工作,慢慢地在一家公司中发展和崛起,不会轻易为了更高的薪酬而频繁跳槽。


那些著名的印裔CEO,都是工作了十年或者二十年以上才得以登顶:


Satya Nadella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前,已经在微软辛勤工作二十多年;


Sundar Pichai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Google工作;


Indra Nooyi1994年就加入了百事可乐公司。


Sundar Pichai,谷歌CEO


印度经理人追求长远的目标,吃苦耐劳和抗压能力非常强。


Infosys旗下的Strategic Design Consulting招聘了大量来自印度和中国的精英青年,合伙人Corey Glickman认为,“中国人应对挫折的能力不如印度人,印度人不是明星,他们的适应力更大。”


一位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指出,跨国公司晋升高管的先决条件是到海外任职,印度经理人愿意为了更长远的目标而去锻炼自己,而华人经理通常不愿意,由此影响了职业前景。


印度经理人还极富理想主义,对未来有很高的期望和追求,是注重长期战略的梦想家。


从底层做到高管再到首席执行官,一步步地往上爬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只有具备远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会全力以赴去打拼并且支撑下来。


Sundar Pichai之所以能让Chrome浏览器大获成功,就是因为他为了理想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坚持。


印度人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在美国有一种主人的心态,从而也更容易获得主流社会的信任和认可。


根据统计,95%的印度移民都留在了美国。印度人凭着一条道走到黑的执念,就像蒲公英一样,在美国一落地就能迅速生根开花结果。


二、跨文化的国际语言


我们将印度人的成功归于他们的领导力,包括英文好,擅长沟通,管理能力强。


事实上,印度经理人和美国经理人,无论在管理文化和思维上都是有区别的。印度人的领导力被认可的关键在于跨文化的沟通能力,他们是公司中不同文化群体和不同层级结构的有效连接。


印度人擅长沟通,不是因为英文好,而是印度人的思维逻辑和沟通逻辑是跨文化和国际化的。


就像斯坦福大学印裔教授Nicholas Bloom所指出的,印度人除了拥有无与伦比的专业知识外,还会讲东西方都能听懂的国际语言。


在一个多宗教和多民族共存的环境下,印度人必须通过不断对话去说服别人,学会在不同文化价值观中合作和共存,印度人从小就锻炼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Nicholas Bloom


印裔教授Rajesh Kumar在“Negotiating with the complex, imaginative Indian”一文中指出,印度人经理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思维和价值观是东西兼顾的,融合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倾向,这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介于东西方之间。


印度经理人比东方人要西方,比西方人要东方,这意味着他们在沟通交流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麻省理工学院的Jackson G. Lu等人的最新研究表明,南亚人比东亚人在职场更容易得到晋升,原因在于“沟通自信”文化差异造成领导才能差距。


东亚人含蓄被动的沟通方式,与美国文化中的领导力概念不匹配,被看作是缺乏“沟通自信”,而印度等南亚人外向积极的沟通方式,符合美国职场的标准。



南新罕布什尔大学(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对印度与美国经理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跟白人“霸道总裁”的沟通方式有所不同,印度经理人有东方文化的谦卑。


瑞士圣加仑大学(University of St. Gallen)的研究发现,印度高管的另一个不同是,他们擅长在上级和下级之间建立情感纽带,从而获得员工对公司忠诚的回报。


正是因为东西融合的价值观,印度经理人的职场沟通非常有效,他们可以穿梭在不同文化群体而游刃有余,可以说跨文化的沟通能力造就了”印度式的领导力”。


美国媒体认为,跟Bill Gates、Steve Jobs、Steve Ballmer、Larry Page这些美国CEO相比,印度顶级CEO具有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和人际冲突的优势,因为他们的管理风格东西兼顾,为人友善,温和谦逊,并且也很重视和下属的关系:


Sundar Pichai就是因为能够在不稳定的环境中达成共识,而闻名于Google;


微软的Satya Nadella,则是被媒体认为比前任Steve Ballmer更加友善和容易合作;


面对Steve Jobs对Flash的愤怒指责,Adobe的Shantanu Narayen的回应低调而冷静,广受称赞。


缺乏社交能力,是亚裔在职场上最大的劣势。


亚裔不善于跟同事建立很好的关系,通常被排除在职场非正式关系网络之外,而这种非正式关系在涉及到职场升迁时,往往比专业能力更有用。


许多华人看不惯印度人拍马溜须,向白人谄媚,到处“推销”自己。


事实上,正如英国《金融时报》的James Crabtree所指出的:印第安人比其他任何外来者都知道,要在新兴国家创业,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社交网络。


印度人更加熟悉美国的游戏规则,他们深知白人是控制社会主要资源的核心种族,要想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和白人族群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凭借着跨文化的国际语言,印度人不仅在公司正式的场合沟通中左右逢源,在公司之外也建立了非常好的人脉关系。


现代大型科技公司拥有丰富的多元文化环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印度人就是因为精通跨文化的国际语言,成为连接各个群体的桥梁,获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美国职场最为成功的少数族裔。


三、“印度帮”的运作系统


如果公司招来一个印度人,很快会来一大拨印度人;如果公司中有一个印度人做经理,管理层很快会出现更多印度人,最后公司整个高层、中层和基层逐渐“印化”,“印度帮”就这么形成了。


华人很鄙视“印度帮”这种“举贤不避亲”,也不屑为之。


但是,印度人对这种赤裸裸的“拉帮结派”行为却毫无愧色。因为,他们来自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度,深谙如何在不平等的游戏规则中利益最大化。


当然,“印度帮”的形成并不仅仅依靠这种“相互偏袒”,更重要的是有强大的社区支持系统。


印度人的经验是:少数族裔要获得发展,不要寄希望于主流社会的帮助,应当依靠族裔内部的相互帮助。


印度社区建立了各种组织,数量目前已超过了1000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印度社区内大家要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每个成功的人必须帮助后来的人,获得帮助的人要回馈社区,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圈。


Vijay Vashee1988年被任命为Microsoft Project总经理,是第一代突破玻璃天花板的印度高管,是印度社区的指导者和榜样。


他和其他第一代印度高管意识到,后来者会经历同样的障碍。他们希望通过分享经验,帮助后来者沿着自己摸索出来的道路前进。


他们成立了诸如TiE(印度企业家)之类的网络组织,为成员提供种子资金,培训创业相关知识,将印度人团结在一起,帮助印度人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TiE的运行非常成功,目前在14个国家/地区拥有15,000名成员,为10,000家初创企业提供指导和资助。


TiE


“印度帮”的运作还有政治上的支持,印度人一直致力于政治上的发言权。


第一位登上美国政坛的印度裔政治家Dalip Singh Saund,也是首位联邦众议院的亚裔民主党议员。


他一直倡导印裔社区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并致力于促进印度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平衡,被美国印度裔社区尊崇为“移民的楷模”,也成为后代印度裔政治家的标杆。


印度裔美国人社区,目前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政治成功。他们为2020年总统大选贡献了超过300万美元,甚至超过了美国好莱坞的捐助者。


印度裔美国人大约占美国人口的1%,却占据了美国国会议员的1%。在本届联邦政府及内阁机构中,多达8位的印度裔执掌政府重要部门。而在反对党民主党的阵营中,共有5位印度裔国会议员。


印度人在司法界也成绩斐然。最著名的是Sri Srinivasan,在2013年在获得参议院一致确认后进入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成为第一位印度裔美国人上诉法院法官。在2016年,还被奥巴马总统提名最高法院法官候选人。


Kamala Harris现在是最为耀眼的印裔政治明星,她还曾经为奥巴马竞选总统立下汗马功劳,如今竞选美国副总统,被美国政坛的很多人士认为是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奥巴马”。


亚洲文化主张竞争和个人优秀,缺少西方文化中的团队合作精神。


印度人则是亚裔美国人的例外,“印度帮“通过抱团取暖,通过强大的社区和政治上的支持,在族裔内外建立了强大的网路体系,为他们的职业和生活铺设了一条成功的捷径,使得整个族裔都能成功发展。


四、华裔和印裔二代们的竞争


第一代华人在职场被印度人全面碾压,可能有文化与历史的原因。那么,同在美国环境中成长的二代们会怎样呢?华裔二代是否会仍然延续这种窘境呢?


我的看法并不乐观。根据我的观察,孩子就是大人的翻版,印度孩子也具有一种介于白人和华人孩子之间的比较优势:


相比白人同学,印度孩子具有学业优秀、勤奋好学的特点;


相比华人同学,印度孩子具有社交和领导力的优势。


印度人,似乎神奇地把他们的优势移植到了孩子们身上,印度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凭借着这些比较优势超越华人孩子。


北美孩子进入中学后,同学间的相处呈现出以族裔为群体的特点。我女儿学校中,华人孩子和白人孩子是两大主要群体:


印度孩子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们跟两大群体都能友好相处。


华人孩子虽然玩在一起,但并不团结,时不时能闻到那种竞争的意味;


而印度同学之间,都非常友好相互帮助。


女儿曾经参加过学校学生会的竞选,整个年级一共五个名额, 由孩子们自由投票。


最后的入选结果:


一个华人孩子,二个印度孩子,两个白人孩子。


为啥年级仅有的两个印度女孩全部当选?女儿告诉我:


有些中国同学不喜欢投票给中国孩子,宁愿投票给白人和印度同学;


而白人同学更喜欢印度同学。


让我女儿伤心的是,一位跟她关系很好的中国同学,平时经常向她请教数学作业,女儿也给与她很多帮助,但是,她选择的是不怎么熟悉的白人同学。


我想起那个孩子的妈妈,她给孩子设定的目标是名牌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一直要求孩子跟我女儿在数学竞赛中一较高下。


家长整天灌输这种竞争的压力,孩子眼里自然只有对手没有朋友了。


印度孩子的比较优势来自他们的家庭教育,印度家长的教育目标介于白人和华人之间。


华人和白人精英教育的最大区别是教育目标:


白人注重培养孩子将来进入社会的竞争力,主推体育和社交;


亚裔注重爬藤,主推学习成绩,对孩子未来职场前景则较少考虑。


印裔父母更加讲求实际,他们也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也会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后补习班,但不像华人对名校那么执着。


他们知道在体育上无法跟白人竞争,便让孩子花更多时间去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合作。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虽然华人和印裔父母大都是理工科背景,未来也希望孩子能够进入STEM领域,但是,印度父母比华裔父母更加重视人文科学的培养。


印度裔二代沿袭了父母的英文优势,全美青少年英语拼字比赛(Scripps National Spelling Bee)考验参赛者的英语知识,具有很大难度,连续十三届全美冠军都是印度裔孩子,连美国白人孩子都自叹佛如。


欧美的精英教育是注重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的熏陶,精英的领导力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素养基础上,良好的英文和人文科学素养为印裔孩子未来职场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少数族裔要在美国这种种族分层体系中获得很好的发展,光靠努力、勤奋和优秀的专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印裔美国人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道路,那就是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通过文化的平衡获得一种比较优势,而教育则是获得和维持这种比较优势的起点。


参考资料:

Ronak D. Desai, Jan 16, 2017, Indian Americans Are Achieving Unprecedented Success in Public Service, Forbes

Vivek Wadhwa, Feb 03, 2014, Indian Americans will rule Silicon Valley; they help each other regardless of caste & religion, The Economic Times

Utpal Dholakia, Oct 15, 2018, Why Do Indians Succeed More in the U.S. Than in India? Psycholoy Toda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方也,编辑:Travis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