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境小镇:一样的旅行,不一样的照片
2020-10-05 20:00

中俄边境小镇:一样的旅行,不一样的照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图书馆(ID:aranya_library),作者:孙一冰(自由摄影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多年来,我一直很想去内蒙古,却从未成行。


今年四月,疫情快结束时,我和朋友约好去内蒙古。但由于疫情反复,这趟旅程拖到了八月。可是到底去内蒙古的哪些地方呢?想来想去,我们最后锁定了内蒙古的东北部,呼伦贝尔区域。那里离中俄边境很近,我很想去看看边境附近的俄罗斯族人。


几年前,我去过一次俄罗斯,后来又去了外高加索地区。我对苏联的一切都十分着迷,因此我们落地海拉尔后,直接北上,到了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乡室韦。随后,我们沿着边境线的额尔古纳河一直西行,最后到达满洲里。这组照片是我这一路看到的当地人,以及他们的生活碎片。


我希望这只是一次开始,也许今年冬季,我会再次深入走访。


鄂伦春族社区,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周边,一个当地人骑摩托车下山。


新巴尔虎左旗地区周边的一座孤亭。


孤亭上面的一幅壁画还没有绘制完成。


广惠寺里面一尊无头的佛龛。


呼伦湖内的一座鱼雕塑。


海拉尔河周边的藏传佛教建筑群,现因投资方欠款巨额资金,废弃多年。


建筑群内。


建筑群门口,一只黑狗听到声音跑了出来。


负责看管建筑群的老人,已经在这里孤独生活了6年。


去往室韦镇路上的三匹马。


被剥去一块方形树皮的白桦树。


白桦树


一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白桦树林。白桦树也是当地的特色之一。早先当地的鄂伦春族用白桦树制作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交通工具,他们居住的撮罗子(游牧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就是其中之一。白桦树的树干,用来搭建内部支架,外面包上树皮,可以起到防潮防寒的作用。


由于白桦树皮防潮防寒的特性,他们还用树皮做烫画。借助桦树皮的自然色彩与纹理,通过烫烙与雕刻的手法把图案制作在树皮上,之后慢慢形成了特有的桦树皮文化。


近些年,因为保护森林,中国不再允许砍伐树木和乱拔树皮,但一些当地人还是会偷偷取一小块树皮,用来制作工艺品。


室韦镇上,一处印有俄罗斯套娃图案的房屋。


满洲里,一处俄罗斯东正教风格建筑。


满洲里套娃酒店内的酒瓶。


室韦镇的马头路灯。


室韦镇周边的一处俄式房屋。


清晨的牧牛人与牛群。


室韦镇清晨的建筑。


室韦镇清晨的建筑。


小卖部里印有列宁头像的香烟。


室韦镇周边的“洋葱头”建筑。


一个人站在高台上眺望对面的俄罗斯村庄。


一户人家的洗漱镜放在外面。


萨满教术士。


萨满教术士的头冠。


术士的祭天活动。


术士跳起了原始的舞蹈。


萨满仪式


“萨满”一词来自女真语和其他通古斯语族语言。在通古斯语中,这个词是“智者”、“晓彻”的意思。


从室韦镇去往满洲里,沿着额尔古纳河一直南下,当地人称这条路线为“卡线”。我们路过黑山头,在古城旁住下,吃完晚饭,饭店在附近空地升起篝火,当地人和一些游客零零星星聚起来跳舞。我以为这是很无聊的事,正要回去休息,突然看到了当地的萨满教仪式,使我一下来了精神。


我之前就听说过,萨满教是非常远古且神秘的宗教,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信奉的宗教。目前,中国部分满族地区、鄂温克族地区等地还保持着萨满信仰。那天晚上,当萨满术士穿着特定的服装,拜天拜地走了一遍仪式的流程,大家才开始载歌载舞起来。


室韦镇周边一匹离群的马。


室韦镇的套娃酒店。


鄂伦春族社区附近的漫天飞鸟。


冬妮娅美食庄园内有桃子图案的房屋。


冬妮娅大妈。


饭馆内的一处角落,挂着冬妮娅大妈的家庭生活照。


桌子上的茶壶。


冬妮娅大妈


室韦镇是内蒙古北部的小镇,靠近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发源地。这里生活着将近半数的俄罗斯族居民,至今仍然保留着俄罗斯族的生活习惯,因此整个小镇的建筑风貌也很“俄罗斯”味儿。


我们的晚饭是在一家叫做”冬妮娅美食庄园“的饭馆解决的。饭馆门口放着一个十分醒目的广告牌,简单的排版除了大大的店名之外,还有饭店女主人冬妮娅大妈的肖像。


冬妮娅和丈夫那吉列的祖父辈来自山东,一百多年前闯关东到这里淘金,他们的祖母则是这里额尔古纳河对岸的俄罗斯姑娘。到了他们的父辈,仍然是中俄联姻,一直都没有离开这座小镇。他们说东北话,也说俄语,会做东北菜,也更擅长俄罗斯菜。


冬妮娅大妈算是当地的红人,曾在2005年上过央视的美食节目。我很喜欢店内的布置,一进门,好像来到俄罗斯人的家中一样,在她家真的可以吃到非常正宗的俄罗斯私家菜,虽然菜品看着一般,但味道真的很棒。


边防卡线第八哨所附近废弃的博物馆。


额尔古纳河附近的中俄边境。


中俄边境的警示牌。


中俄蒙三国交界处陆路口岸旁的蒙古包。


蒙古包门口上的太阳能板。


蒙古包上金色的骏马图案。


蒙古包内。


巴尔虎游牧人家的两兄弟在铁棚下饮酒。


长兄手上的戒指与黑色蒙獒。


额尔古纳河旁,蓝色水管引河水到附近的蒙古包。


蒙古包的两兄弟


在快到满洲里的路上,我们经过中俄蒙三国交界处的陆路口岸。下车休息时,我看到旁边草原上有一个破旧的蒙古包,而且与我们沿路看到的其他蒙古包明显不同。由于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如今想见到当地人搭的蒙古包已经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了。


出于好奇,我走了过去。蒙古包里住的是两个巴尔虎游牧人家的兄弟,还养了三条蒙獒。当时他们正在准备中午饭。我们聊了聊才知道,他们还保留着住蒙古包的习惯,在夏季到秋季,他们会在草原上搭起蒙古包生活,只有到了寒冷的冬季,他们才会搬到附近不远的社区生活。


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内的一处住家。


三个鄂伦春人骑着摩托驶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图书馆(ID:aranya_library),作者:孙一冰(自由摄影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