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城市的生命之河
2021-02-06 17:00

街头巷尾,城市的生命之河

城市需要怎样的公共空间?“人”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占到怎样的位置?如何实现更好的交流交往?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威廉·怀特经过16年的实地考察,形成了《城市:重新发现市中心》这部著作。


作为一名国际社会学与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者,威廉·怀特喜欢在纽约和其他主要大城市的街道上行走,与一群年轻的观察者一道,带着相机和笔记本,展开对城市街头生活、行人行为和城市发展的原创性研究。这项研究采取以人为本的视角,对城市环境中的许多现象提出了很有趣的见解。


这本书是城市研究领域的杰作,也是怀特的收官之作。他把自己对美国城市健康和富足的认识融入其中,当然,也包括对当时大都市更新问题的反思与批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译文(ID:stphbooks,原载于《解放日报·读书周刊》,作者:吴军、营立成,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对城市的热爱,始于街头巷尾


街上的人就像煤矿里的金丝雀,他们是一个地方健康与否的关键指数


作为一名城市研究者,怀特经常漫步在市区的街头巷尾和公共空间,观察人们如何使用街头巷尾和公共空间。他认为,无论街头生活有什么意义,最让人着迷的街头生活都发生在人们的互动交流中。


最基本的互动交流形式是闲聊式的交谈。在这由钢筋水泥铸就的庞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人有了邂逅的机会,可以交流交往、超越偏见、寻找共识、增加认同,不断拓展与升华人作为文明的属性。尽管人们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远程视频的方式进行联系,但是,我们不应该低估面对面交流的力量。街头相遇程式化的寒暄问好,与人打个招呼,反复说再见,纯粹闲聊式的交谈,这些行为非同小可。它们是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推动市中心的运转。怀特的至理名言是,对城市的热爱始于街头巷尾。


街头艺人可以迅速地聚拢人群。


街头巷尾是一个舞台,购物、闲逛、吃喝、看热闹等,承载着多样人群的社会活动。最常见的就是街头艺人。怀特的研究发现,波士顿最好的街头表演空间是公园街火车站的站前广场,旧金山最好的街头表演空间是吉拉德里广场。这些地方如此有名,以至于这些场所的街头表演艺人都要经过市政管理部门审核才能在那里表演。值得注意的是,街头表演是许多明星艺人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人生的许多机遇。怀特的研究还表明,街头表演有益于商人们的生意,有助于城市生机勃勃;在强大的零售商业街和舒适的街道生活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兼容性。原因很简单,街区的活力来自人,最吸引人的还是人。


其实,看待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向。如果街上的人们开始离开一个地方,这才是需要担心的时刻。街上的人就像煤矿里的金丝雀,他们是一个地方健康与否的关键指数。怀特建议,在现有的关于城市生活质量和幸福社区的排行指标研究中应该考虑街上是否有人这样的一种现象,他们是街头生活的核心。生机勃勃的街头生活是对城市本身的一种检验。冷冷清清不是市中心的模样,繁忙与活力才是市中心持久繁荣的关键。


功能混合,能让街道更生机勃勃


比较小的、非正式的表演就像活跃城市氛围的“点心”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空间管理都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更多的餐馆正在开张,其数目超过了过往。除此之外,怀特还发现,室外饮食有很大的引诱效果,食品诱人、人也诱人。这些经营食品的活动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商家无非是多摆几把椅子和几张桌子。摆开桌椅,撑开遮阳伞,雇几个服务生,引来一些顾客,这样做的视觉效果令人惊讶。很难想象任何广告或推广能利用如此低的成本引来如此多的人。


另外,公共空间里的艺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交响音乐会和大规模院团表演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街头表演和公共艺术也是城市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比较小的、非正式的表演就像活跃城市氛围的“点心”。美国许多城市政府建立了“艺术百分比”计划。按照这些计划,政府项目预算中分配给公共艺术的份额可以达到1.5%,用来激发街头活力和提升社会生活品质。


功能混合是步行街的基本要素,能够让街道更有意思且生机勃勃。怀特对美国和日本大城市进行了案例比较。不同于美国城市规划,日本并没有实施分区规划,不实行严格的功能分离。


典型的日本街道。


日本城市鼓励不同功能的混合,不同的功能不仅相互靠在一起,而且还摞起来。在新建筑里,路人会看到展示厅、商店、电子游戏场、办公室混合在一起,拥有玻璃墙的餐馆摞着餐馆,3层、4层、5层。白天可能很“扎眼”,但到了晚上,这种混杂就显得生机勃勃。


怀特认为,在东京城市开发实践中,有很多积极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功能混合。纽约的麦迪逊大道、波士顿的纽伯里大道、芝加哥的橡树街、巴尔的摩的查尔斯街,这些地区都是脆弱的,容易受到破坏。有的街区本来是热闹的,但为了建设高层大楼,会拆除一些看上去过时的建筑。在这一过程中,旧街未必一定会遭受损失,而取决于取而代之的是什么。


可惜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新的建设消除了旧街的一些基本功能。新商店的房租要比以前的贵很多。更糟糕的是,除非市政府明令临街一层继续留作零售,否则,开发商不会建设店铺。如果是那样的话,行人看到的会是写字楼的窗户,或是一无所有的墙壁。街道就会失去很多有意思的探索。怀特呼吁,不能把功能混合的责任交给开发商,或者交给那个设想的市场的客观裁决者。政府应该去敦促这种功能混合的实现。


产生美景的元素中,最基本的是人


尚存的建筑里人满为患,而大量闲置的空间在城市更新计划中并没有得到重视


怀特比较美国多个市中心公共空间的研究后指出,良好空间的一个基本要点是“供应产生需求”。一个良好的新空间会产生一个新的使用者。良好的新空间会让人们建立新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比如露天午餐、户外锻炼与社交。良好的新空间非常快地能够实现这一点。我们暂且把这称为城市空间上的供给侧改革。


书中举了一个典型例子。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广场建成后,芝加哥商业中心才有了广场之类的公用设施。也就在随后的短短几个月里,第一国民银行广场变成了成百上千写字楼白领群体度过中午那段时间的场所。这类成功绝没有超出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它们证明了公共空间尚未被发掘的潜力有多大。


怀特指出,可以社会交往的广场人气最旺,根据他的研究,在纽约那些人气最旺的广场里,成群结队的人大约占50%以上。因为,在产生广场美景的元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人。然而,我们现实中的广场建设或尺度更大的公共空间改造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不仅是广场,市中心区的公园、步行道、街头巷尾、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都应该融入更多人性的尺度。


远望芝加哥市中心天际线


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人们普遍担心“过度拥挤”这个幽灵。人口密度被认为是一个主要的社会病和城市本身的疾病。城市不仅因为它的明显问题而受到非议,而且还因为城市被压缩成为一种状态而受到责难。怀特对当时的纽约哈莱姆区进行了研究,1950年至1970年的20年间该区域人口减少了25%,人口减少并没有让哈莱姆受益,反而出现了严重衰退状态。


许多街区的人口数量不足以维持商店和活动的正常运转,但尚存的建筑里却人满为患,而大量闲置的空间在城市更新计划中并没有得到重视。没有足够的人来支撑城市中心区的运转,来支撑百货商店的经营,来支撑好的餐馆和剧院,也没有足够的人来活跃街头巷尾的生活。很遗憾的是,许多城市采用的拯救办法反而加剧了中心区的衰退。因为他们大部分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消除步行拥挤。其实,那些城市中心区根本不存在步行拥挤,它们恰恰需要的是步行拥挤。在一场对大街的“圣战”中,城市中心区建起了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和封闭起来的廊道。


总而言之,把人随便安排在哪里都可以,就是不要把人留在街道平面上。怀特分析当时美国纽约的情况是,市中心空白墙壁的比率越来越高,市中心的街道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为了挽救这种颓废,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合开展了“主街项目”。这个项目证明了,最有成效的方式是那些可以持续下去的方式,是那些可以提高而不是减低人口密度的方式,是那些可以集中、簇团和让行人回到街头巷尾的方式。


场所与生活方式配合,重塑人与城的关系


场景意味着场所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借助这种融合,重塑人与城的关系、人与产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怀特对美国大城市研究后指出,中心城区最需要的是有更多的人住在那里。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市中心居住?关键在于实现老旧街道的更新改造,使之重新焕发魅力。不过这种改造绝非大拆大建,在绿地上规划出巨大的超级街道,然后在那些超级街道上建起高层住宅楼。这样的建设是一种“没有希望的新乌托邦”。


充分利用老城区的旧房——如褐砂石建筑——这些宝贵资产,通过有力的税收支持、科学的补贴贷款吸引和帮助购买者修缮它们,进而实现有机的街道更新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做法。我们必须借助有效的更新机制让市中心持续发展下去,给人们更好的居所、更多的工作,让那里真有值得一去的地方,让那里成为一个比较好的可以住的地方。


怀特在城市中心的细致且广泛的重新发现中找到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就像希腊的广场一样,城市必须重申它最古老的功能,人们可以在这里面对面地聚在一起。怀特针对大公司外迁给出了不同的论点。传统观念认为,交通、税收、办公成本等因素导致了大公司从市中心迁往郊区。


但在怀特看来,搬迁和公司本身的发展阶段关联程度要远远大于传统因素。他追踪了38家从城区迁出的公司和36家没有搬迁的公司。结果发现,从城区搬出的公司中,17家公司已经不存在了;没有离开过纽约市中心的36家公司市值平均增加了277%,比搬出城区的公司的市值增长高出2.5倍。


怀特还发现,迁往郊区公司的员工对外的网络联系总体上是在减少。原本很乐意外出谈交易的员工们,开始担心出行问题而犹豫是不是要“赴约”,这使得交易本身变成了“不得已”。然而,真正重要的交易最好是在一个公共场所以非正式的方式实现,那个公共场所对双方都合适。这类场所在市区里比比皆是,俱乐部、餐馆、咖啡馆、酒馆、建筑物大厅以及街头巷尾。这些地方是城市网络的核心,切断自己与这些地方的联系的公司就会失去虚拟电子系统不能提供的东西。


简言之,大街小巷是城市的生命之河,是通往市中心的途径,街头巷尾是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所以,大街小巷和街头巷尾在城市里具有首要位置。


街头巷尾的社会生活能够提升一座城市的温度和人文高度。除此之外,怀特对城市的研究不仅体现在场所里,也体现在城市的生活方式上。这与新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领军人物特里·克拉克提出的场景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场景意味着场所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借助这种融合,重塑人与城的关系、人与产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使得营城逻辑“跳出”工业时代的旧思维,向新时代的人本逻辑回归,从重视空间资本的增值到重视城市的共享水平,从重视物理空间的建设到重视人的生命体验,全方位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共享水平,推动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景。


City: Rediscovering the Center《城市:重新发现市中心》

[美]威廉·怀特 著

叶齐茂 倪晓晖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译文(ID:stphbooks),原载于《解放日报·读书周刊》,作者:吴军(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营立成(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讲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