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决策体系?
2021-04-09 21:54

如何打造决策体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思考故你在(ID:gh_07ffdd2abc84),作者:沽 月,头图来源:IC photo


人生是由大小决策组成的。那,如何拥有决策的正确率?  


你需要打造“决策体系”。


如何打造“决策体系”?


所有决策分为有意识的理性决策与无意识的“快决策”。


决策体系就是把平时的所有“快决策”找出来,思考凝练出决策原则,把这些决策原则,列出决策清单。刻意使用,最终把“无意识地快决策”的水平达到跟“有意识地理性决策”的水平一致,从而条件反射地做出有水平地决策。


而理性决策的水平,就是日常打造并思考理性决策时的决策原则。


无意识地“快”决策


无意识地快决策,就是在决策时,来不及有意识地慢慢思考地决策,是非常快的、条件反射地决策。


而这些快决策,占到你人生所有决策的92%以上。


之所以占到92%以上,原因是受到人类大脑生理上的影响。


包括:


· 大脑生理上的决策资源


· 大脑生理上的决策途径


· 感受与情感的复制性


· “奖赏系统与间歇性强化原理”的影响


并且,会受到这四方面动态波动的综合影响。



大脑生理上的“决策资源”


大脑是自下而上建立的,而大脑最上端(最外端)的“新皮层”在进化上拥有着最小的年龄。新皮层掌管人类的思考系统。


在新皮层其下的古皮层却“历经沧桑、年龄最大”。而古皮层与旧皮层以及其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等,组成了大脑中的“边缘系统”,其掌控着感知与情绪系统。


根据以上生理大脑的发展史,及《思考,快与慢》一书中的“快系统”与“慢系统”概念可知,人类的感知与情绪(快系统)快于人类的理性思考(慢系统)


正因如此,“无意识的情绪决策”(快决策),亦快于“有意识的理性决策”(慢决策)


大脑的生理特性,导致理性决策具备滞后性。


曾任美国快捷药方公司首席科学家“Bob Nease”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50比特思维模式”。


什么意思呢?


人类大脑在每秒钟能接收1千万比特信息量,但其中仅有50比特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处理的,属于有意识、可主动思考的思维。


其它99.9%的思维都是无意识的未经思考系统思考的思维。


也就是,人类非常大的一部分行动都是大脑在潜意识状态中处理的,人类完全意识不到。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生理大脑在处理大量信息时,理性思考上的有限性,从而导致决策时在92%以上的时候,都属于“无意识的快决策”。


更“荒诞”的是大脑生理上的决策途径。


大脑生理上的“决策途径”


根据伦敦大学神经科学家和“预测编码理论”的先驱卡尔·福利斯通(Karl Friston)认为,“预测编码”是大脑的工作原理。


“预测编码”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遇到新信息时,大脑会根据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先创建一个“预测框架”。


若新信息符合预测,大脑会巩固与强化此信息,若新信息不符预测,则再次审视新信息,从而重新塑造大脑的信息库。新旧信息不一致,则属于“预测误差”,迭代与修正就是对“预测误差”进行编码。


而在20世纪90年代晚期,关于大脑“模拟”的发现开创了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新纪元。


研究显示,我们看到的、闻到的、尝到的、听到的、触碰到的很大一部分感知都是对世界的“模拟”,而不是对世界的反应。


“模拟”什么意思呢?


你在日常生活中必然遇到过这种情况,你跟别人微信打字沟通,别人有时候会误会你的意思,你问了“东”,他答了“西”。


这就是别人看到了你讲的内容,然后因为人类大脑的生理特性,他就会快速调出他大脑中与你讲的这个内容,他大脑中最熟悉、最深刻的相关内容,来对你讲的内容,进行“模拟”理解。


就像别人提起女士常年大幅度健身,你就会在大脑中模拟出对方“马甲线、腹肌、翘臀”一样。


对方甚至会通过“断章取义”来模拟出一个他大脑内最熟悉的意思来理解。(因为认知的差异性,与生理大脑的“模拟”特性,就会造成沟通时候的误解。)


而不论是“预测编码”还是“模拟”,都需要大脑中有一定的信息量,一定的学识点,以及很多概念为基底,才可以有雏形的“预测”与有概念、有雏形的“模拟”。


而在快决策当中,因为“预测”跟“模拟”都是根据大脑中最熟悉、最深刻、最鲜明的那个认知来快决策,而非全部的认知来快决策,这就导致生理大脑在快决策时,“决策途径”上的局限性。


同时,我认为生理大脑在“决策途径”的思维途径上,同样存在一个思维局限性,为我的这一发现,创立了个新模型,叫做“多元进一元、仅递进一元”模型。


什么意思呢?


由于大脑中掌控理性的新皮层与掌控情绪的杏仁核是“切换存在”,也就是在同一秒钟内,你在情绪状态下,就没办法理性;你在理性状态下,就不会有情绪。


通过逻辑推理,我认为理性与理性也是切换存在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刚才的“多元进一元、仅递进一元”模型。


其意思是,人类生理大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中是具备多元化认知的,但是,当思考多元化认知的其中一元认知,在这一元认知上逻辑递进式思考的时候,你只能逻辑递进这一元认知,你没办法在大脑中多元化认知的多元上各自的每一元认知上,各自同时进行逻辑递进。


也就是你只能理性跟理性切换,从逻辑递进这一元认知然后再切换进另一元认知上再逻辑递进。


也就是你在理性思考一个思路的时候,你没办法同时用理性思考另一个思路,在同一秒钟内是无法同时思考两种思路的。这就是生理大脑在思考问题上的生理局限性。


这就又会导致生理大脑在“决策途径”上的莫大局限性。也就是说你在快决策的时候没办法且来不及同时思考两种及多种方案。


由此逻辑推理,快决策往往“没什么脑子”。


感受与情感的复制性


大脑的“快决策”不但会受到生理大脑决策资源跟决策途径的影响,在决策过程中还会复制以往决策时候的感受与情感。


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也就是一个人往年被蛇咬过,在再次遇到蛇的时候会同时记忆起当年被蛇咬到时候的不好感受,也会记忆起这份恐惧。甚至到了遇到井绳也会害怕的地步。这就是复制回忆中的感受与情感的威力。


在“大脑生理上的决策途径”这一板块我提到了“关于模拟的发现,开创了心理学跟神经科学的新纪元”。


只要人类活着,大脑就会利用概念来“模拟”这个世界,你大脑就会自动地对听觉、视觉以及其他所有感觉来进行模拟,这个过程我们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的,且来不及思考的。


比如:望梅止渴。


当人类在大脑中对“梅子”有了“酸”这个概念的时候,当再次还没有吃到梅子,仅是看到“梅子”,就会在大脑中“模拟”出“酸”这种体验。也就有了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故事。


同理,当有了对过往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决策,当时的感受与情感,当你再次遇到类似的人、类似的事、类似的决策的时候,就会在大脑中“模拟”出过往中的感受与情感。


也就是你当下的决策,不但会调出过往中的经验与认知,还会调出过往中类似事情的感受与情感,复制到当下做参考,就会被过往的感受与情感左右当下快决策的正确性。


然而,更加遗憾的是,大脑有“趋乐避痛”的天性。


什么意思?


就是越快乐的事情,越驱使你去做,感受不好却正确的事情却怂恿你拖延或不去做。


人类有“非理性折现”的特性,也就是天性倾向于选择当下的、立即的愉悦,放弃延迟满足。


到这里就要谈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原理,叫做“奖赏系统”,其对于决策的影响是相当重大的。


奖赏系统


什么是奖赏系统?


就是你做一件事,产生了愉悦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然后会更加驱使你去做,这叫做奖赏系统。


而奖赏系统与“间歇性强化原理”息息相关。做一件事会产生愉悦,隔一段时间再做这件事,还会继续有这种愉悦,会间歇性强化这件事情带来的愉悦,使得“快决策”条件反射的去选择做这件愉悦的事。


比如你今天做出决定,吃美食,释放了愉悦的多巴胺,下次吃美食,释放了多巴胺,这份多巴胺会变为你的“内隐性记忆”,使得吃美食跟愉悦挂钩,存于你隐性的记忆中,次次吃美食,次次强化这种愉悦的“内隐性记忆”,直到达到“身体对于愉悦的适应机制”,也就是你爱吃什么一直吃就吃够了,这就是神经系统产生了“适应机制”。即便如此,也不影响大脑把当下的行为在内隐性记忆里归类于愉悦与奖赏。 在下次做“快决策”的时候,想起美食照样会驱使你去吃。


吃美食,刷抖音,分享朋友圈、分享动态,看电视剧,谈恋爱,聊天,娱乐,出去玩……都属于“正奖赏”跟“间歇性强化原理”来夺取你无意识快决策时的“自我掌控权”。


当做这种成瘾性的、及时性愉悦的行为过多时,去执行难而正确的决策、去行动的时候就会越艰难,哪怕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决策,也不一定会去做。


根据“脑神经系统”的生理特点,奖赏系统是“正强化”的结果。


当你想起一件事以及这件事带来的愉悦的时候,你想去做这件事又不能做,或得不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焦虑和压力感”。而行为的实施将带来愉悦、满足及轻松和释放感。


不满足的这份痛苦感就是反奖赏系统形成的“负强化”,同样间歇性强化这种“负强化”的痛苦感。


冲动性、被唤起性做出“决策”,去做这件事,是奖赏系统“正强化”的结果。因为对一件事已经成“瘾”,强迫自己不去做从而产生了痛苦而做出的决策,为了减少痛苦而去做这件事,是反奖赏系统“负强化”的结果。


不论是奖赏系统的“正强化”(愉悦),还是反奖赏系统的“负强化”(不去做就痛苦)的驱动,都会驱使你在“快决策”当中做出及时性愉悦、立马愉悦的决策,从而降低了决策的正确性与理性决策时的理性度。


再加上大脑生理上的“决策资源”、“决策途径”、“感受与情感的复制性”的综合影响,就会做出许多无意识的非理性决策。


部分小决策的错误性无关紧要,当你没有一套决策体系来决定你人生中所有大小决策的时候,你会很难有意识分清决策的合理性。


分不清决策是否真的理性,很难在决策的正确性上做到最大化的正确率。


那怎么办?


以上“四个板块”和你分享了错误决策上最本质的原因,下边和你分享如何打造决策体系破掉以上四大板块。


有意识地“理性决策”


决策力最主要是练习不需要做决策地能力。


什么意思?


好钢使在刀刃上


1. 大脑思考事情,需消耗大量葡萄糖与氧气,当你的思考与精力系统被每天无数小决策、小选择占用之时,则很难再把最好精力分配给重要决策。


2. 如果没有“决策体系里的决策原则”,根据以上整个“无意识的快决策”板块的分析,人类的大小决策很大可能是错误且无意识的。


所以,你要打造决策清单里的决策原则,成为决策体系。也就是遇到大中小事情时,一律按这份决策清单上的原则来倾向性处理。


有了决策体系就不需要每天拿出许多精力来思考如何各种决策。即,“决策力最主要是练习不需要做决策的能力”。


决策原则


原则一:决策之“通用模型”


1.问题


做决策的第一步必然是由一个问题开始,然后做决策。


2.问题的本质


首先,你要明确:这个问题代表什么本质?撕去问题的表象,揪出问题的本质。


比如:西红柿炖牛腩,我妈问我:这一包牛腩要都加上吗?这一包不是本质。妈咪在问我需加多少“量”的牛腩,量才是本质。我就要揪出这个本质“量”,而不是回答问题的表象,一包或两包。


不要被问题中的表象拐跑,揪出其中最本质来思考。明确问题才有明确的答案。


3.多为自己创造选择项


本质有了,那答案,也就是选项,要用发散性思维尽可能多给自己提供各种选项,可广纳别人意见或调研。如果选项有欠缺,同时思考欠缺的补救方案。(这一步两个重点:“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尽可能多思考、调研与创造选项”。第二是:引入外界资源,也就是全新的声音。为的是打破自我认知范围内的“认知局限性”。)


4.决策依据


做决策时,养成条件反射,自问一:我做这个决策的依据是什么?


5.依据又需要什么


自问二:这些依据,是否具备科学性?是否客观?


6、价值观的主、客观


有些决策的依据,最后不得不依靠价值观来决策,这时候,你要注意你价值观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而不是“任性”。



原则二:快决策”闭环”(适用于6s~30min左右的决策)


稳定的情绪→ “SA模型” 决策→ 决策力度(做正确的事)→重塑奖赏系统(用“高价值快乐”替代“低价值快乐”)


1.稳定的情绪


“掌控理性的新皮层与掌控情绪的杏仁核,在大脑中是切换存在的”,所以:情绪状态下,理性为零,则理性的决策“为零”。


所以,你要锻炼自己:做任何决策的第一步,学会“平静而冷静”。


“有人说,关键时,越急迫的决策越紧张呀。”


这时候拿出你的手机(你手机有四个角),或任意一个你面前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体,盯着这四个角,做“呼吸法”。


(步骤:盯着长方形左上角开始吸气4秒,憋着这口气;把视线移到长方形最右上角4秒,不要呼气;再把视线移到这个长方形的最右下角,开始呼气4秒。最后结束,眼睛落在这个长方形的左下角。)


当你紧张时,就盯着这“四个角”来1遍,2遍,直到平静而冷静为止,不平静再继续。然后,再做决策。


2.SA 模型


即:停顿Stop +自问Ask oneself 模型。


你当下每一个行为都是一个“无意识的快决策”,任何时候,以“停顿+自问”为原则,做任何行为的时候,先有意识的停下来,然后自问自己,我下一步要干什么?带着明确的意识,牢记这个目的去做。


这样自己就不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完全无意识,什么快乐做什么,比如:一遍遍刷抖音、刷微信小视频,刷社交软件等等这些高投入、低收获的事情。甚至形成习惯,亦难改。


优秀的决策离不开做正确的事情,什么是正确的事情?亦即对成长有很大助益的事。


3. 做正确的事与决策力度有关


举个例子:很多人在尝试驯化抖音来达到规律地推送他们需要的东西。一次次消耗精力于拒绝上。“你在凝视深渊,深渊也会凝视你。”


什么是决策力度?


“决断、除根”的能力。


决策力度会让你彻底拒绝对成长来讲高投入低产出的软件、娱乐,比如“卸载抖音”,而不是消耗精力、消耗思考力、消耗决策力的驯化抖音的算法。(当然,仅是举例说明,看待抖音的角度,你该独立思考,这里告诉您的是决策力。)


应该“拒绝彻底”。


4. 重塑“奖赏系统”—— 多巴胺、内啡肽等愉悦的神经递质


也就是你把“立马就能带给你快乐”的软件卸载了或低价值快乐的事拒绝了,这不符合人性,不符合压力的释放与情绪的疏导,你应该用其它的正向愉悦的事来替代,来满足你的愉悦感。


比如:跟有水平的人吃个饭交流一下,比如打个羽毛球、爬山、去跑步运动一下。也就是去做这些既有利于成长又愉悦的事。


并且给低价值快乐的事“设置障碍”,比如,你吃甜食停不下来,你可以选择不买。吃饭时候你可以选择把高热量食物放远一点,低热量食物触手可及。


日常要记录这些使你愉悦且充实的事情,全部记录下来,在你状态不好的时候打开看一下,立马去做这些事情。为的是打造你稳定的情绪系统。


为什么跟你讲情绪?讲愉悦?


只有情绪系统稳定,才有大小决策过程的合理性,才能做出大概率正确的大小决策。


这是决策体系的第一步。首先你要塑造你稳定的情绪跟愉悦系统。


原则三:小决策“打包处理与外包处理”


· 生活:


思考生活中“重复”需要做决定的事情,哪些事情一个周内超过3次以上一直需要做决定?


比如,一日三餐,我会在休息时刻,一次性买够5~7天的做饭食材,根据保鲜情况安排每日食材先后顺序。就会节省高频刚需的次次小决策。统一处理三餐的安排,以达到固定而无需选择。


给自己设置一个消费金额的“心理账户”,这个价位以内的一律不做细计算,直接下单。因为“好钢用在刀刃上”,把这条同定为原则。


· 工作:


思考工作中,哪些事情是需要重复做小决策的?


找出来,列出问题清单与答案倾向,遇到了,打开清单,直接按照清单上的答案倾向去做。也可以列出多个答案与方案。


注:列出答案的时候,要思考这些答案的依据,并思考依据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外包处理:有哪些生活或工作里的小决策可以交给哪些人处理?多少天一汇报即可。


原则四:“审判长决策”(适合30分钟以上地决策)


当你做决策的时候,你就是“被告的辩护律师”,为自己的这个决策不断的找证据、找依据、调研所有的信息,以支持这次决策(辩护)的正确率。


同时,你也要做“原告的辩护律师”,不断找反面证据去攻击这个决策的依据,为否定这个决策找科学性、客观性证据以及有水平的人的看法。必须拿给有水平的人看,以打破自我认知局限性。


最后,写下来。


对照看一下,该怎么决策,一目了然。审判长决策哪边获胜。


为什么是以律师做例子?因为你找的证据要“仪式感、流程感”,你的态度不是大差不差。你要重视依据的科学性、客观性,并持严谨性态度。


原则五:决策双思


即:如何决策,需要思考,“你的大脑是如何做决策的”更需要思考。


举个最简单、最好理解的例子:


咱们以小例子见大问题,大的决策也会犯同样的问题。


我要去“给皮肤做清洁”,上午给店长打了电话,预约下午过去,结果中午照镜子皮肤挺干净的,可以等10天再去,到下午的时候突然肚子有点疼。这时候要做小决策。


A、去


B、辞掉预约,改天去。


最后我选择“去”。


其实“选择去”这个决策并不正确、亦非理性。我是“迫于”已经预约了,就去吧,这个心理做的决策。


当我去了之后,脸部清洁给我做的非常满意!我很开心。


注意,重点来了。


看我决策的这个过程:


正确的做法是:表达歉意,并改为下次去。决策依据:因为突发肚子疼,且面部清洁过几天去正好。


我选择“去”的决策依据:已预约,不大好意思辞了,故选择去。


这个决策我没有牢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应该是以“是否今天需要清洁”这个主题,这个事实,为基础。需要,则去,不需要,则不去。


一切决策要有意识的清楚主题是什么,以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为中心来高权重“重点思考”,以主题的事实为中心来“事实判断与取舍”。


你要有这种意识。而不是直接迫于“价值压力”,价值压力:即人际方面不好意思的,等等,直接受感受的驱使而仅价值判断而决策。


更要命的是,这次去了,结果“面部清洁”做得非常好,使我感受到了愉悦,这时候,选择“去”这个错误决策就会跟“愉悦”这个结果绑定在一起,成为大脑的内隐性记忆。


也就是说,错误决策导致了正确结果或非常愉悦的结果,大脑就会在潜意识当中把错误决策导致的正确结果,两者关联一起,下次做类似决策的时候,大脑会调出这个错误决策的经验来驱使你再次做出这种错误决策。


所以,你要具备“决策双思”。


即,如何决策需要思考;你的大脑是“如何”做决策的这个思考过程,更需要反思。对思考的思考。



只有以主题为中心、为判断思考的时候,才具备决策性与决策的意义。不以事实、不以主题为判断思考的决策,而只服从于感受、服从于价值判断、服从于非主题的决策,不具备决策性与决策的意义。同时,不以单次或几次决策的结果,来判定决策水平的高低以及决策过程中的合理性。


原则六:对冲决策风险(适合思考30分钟以上地决策)


我常说“一种决策里不能有两种思想”,也就是多元化认知,最后还是得非此即彼的“黑白决策”。


虽然黑白决策可以创造为“黑白黄绿青蓝紫”多种选择而决策,但是,不代表降低了决策的风险性与机会成本等各种成本。


最好的决策是把“单一决策”的线性风险,通过综合性、全局性的布局,拟合进线性决策内,对冲掉线性决策的风险,变为网状成效。


什么意思?


思考与创造尽可能多的选项,为每一条选项的选择找科学性与客观性的判断依据。


有了依据,这时候的每一条选项都成立,然后找出每一条选项的弊端。为每条选项里的弊端思考可以调用自己的哪些资源与布局来解决有可能发生的弊端。把解决弊端的方案写出来,放入每条选项里,再做对冲掉这部分风险之后的思考。


这时候每一个选项的优势,跟每一个选项弊端上对冲掉的风险,都一目了然。


所以,选哪个选项,亦一目了然。


原则七:弱水三千一瓢饮


意思是,你的决策要明确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主题。


比如:你刚毕业,你的朋友给你介绍一份不错的工作,突然让你明天就去直接就职,这时候不要思考一切细碎的事。


· 比如我买的衣服后天才到,能不能后天穿着新衣服去。


· 我走了,我家里的狗或猫怎么办?


· 我家里的食材没吃完,父母不在家,烂冰箱里怎么办....


· 我还没做准备,家里还有一些事没处理


……


不要让以上这些细碎,成为你决策的干扰与依据。


记住,这时候你的决策只有一个,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仅围绕这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来思考,从而做决策。而这个决策不要思考任何细碎的事,先明确最重要、最主要的是什么。


然后,排除一切其它细碎的干扰项。仅围绕这一项思考而做出决策。


当你做出决策之后,再来一个一个的处理这些“小细碎”。


弱水三千,首抓一“决”。


原则八:决策力


达不到决策力度的决策,会扼杀你的一切智商与正确的依据。


决策原则也会失效。


正如“现状偏见”效应,为了舒适感与安全感以及当下的自我认知的确定性,即使改变现状更有利,也不愿意改变现状。


就像生病,“正确的决策依据”就像终于“找对了症状,开了药”。


医生说每天5粒,连吃一周,药到病除。而你每天吃2粒,这7天内还吃得断断续续。


这个病,必然反反复复纠缠于你。以至于7天你是肯定好不了的。


如何培养自己斩钉截铁的决策力?


我是这样做的:我想我们手机里的相册,肯定快要满了吧?内存够用就不会想到要去删照片。我手机里5万张照片,内存快不足。我是这样一举两得从小事培养我的决策力的。


每天从手机相册里,除了单据以外类似这种不能删除的。从头开始看着,一张一张的选,连续选300张,不允许略过,不允许因为喜好而留下,一张挨着一张的选,当数量显示为300张之时,删除。


然后再去照片回收箱里把它清除干净。


或者不是每天如此,当你依据正确,没办法做难而正确的决策的时候,就是没办法过“感受”这一关的时候,你可以先来一次删照片。破掉这个感受上的优柔寡断,破掉自己错误的心理防线,然后再立马做正事上的决策与行动。


当然,你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开始,锻炼这件小事的笃定力,斩钉截铁的决策力。


如何选这件小事?选那种对你来讲有一点难度,但是狠心推自己“一步”就能去做的这种小决策来开始训练自己。一开始一定要捡那个最容易做的开始,以达到稳定地持续下去。而后再调高斩钉截铁的难度。


听起来挺狠的吧,不是的,是为了跟错误的人性做主动权的斗争,你的深度思考才得来的“正确的、科学性的客观依据”,结果因为人类的“行为偏见”效应,即便改变更有利也不愿意去改变的心理影响,从而功亏一篑。或者决策力度不到位而糟蹋了这些“决策的依据”。何其可惜。


要把决策地力度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交给自己的人性。


通过以上的决策原则,刻意练习,来打造你专属的决策体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思考故你在(ID:gh_07ffdd2abc84),作者:沽 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
赞赏文章的用户赞赏文章的用户赞赏文章的用户赞赏文章的用户赞赏文章的用户6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