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好说话的爹妈,最伤人
2021-05-08 18:00

不好好说话的爹妈,最伤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春藤说(ID:inteligent_study),作者:小藤老师,头图来自:《听见她说》


放假期间看了赵薇新作《听见她说》,其中杨紫饰演的小雨哭诉妈妈语言暴力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小雨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女孩,在26岁生日那天,她对母亲说出了压藏在心底已久的话。


“你把我生下来,你后悔吗?我后悔,有时候我甚至想回到26年前,掐死我自己。”


“我从小到大只要做错一点事情,你就会对我破口大骂。我当时很小,不明白为什么,而每次你都会抱着我说,你骂我是为我好,以后不再会了。可是第二天依旧如此。”


跟剧中的小雨一样,很多孩子从小就遭受亲人的语言暴力,他们内心深处也都暗藏着一个疑问:为什么父母满口是爱,却面目狰狞?


一、最爱孩子的人,常常伤害他最深


让人揪心的是,很多家长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进行语言暴力”。请努力回忆一下, 你是否对孩子说过下面这些话:


“我当初为什么要生下你!”


“好吵!再哭就把你扔出去!”


“没人会喜欢你这样的小孩!”


“我才不是你妈,别叫我妈!”


“你猪脑子?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这么晚才回家?你怎么不死外面啊!”


这些家长放在嘴边的评价、指责、命令,甚至诅咒的语言,都属于暴力沟通的方式。


要知道,舌头是软的,但也能刺穿心脏。语言暴力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让孩子遭受到无形的“精神暴力”。


2014年,知名艺术家谢勇在其作品《语言暴力》中,将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






谢勇说:“语言是有能量的,积极、温暖的语言能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而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如果孩子长期经受谩骂和埋怨,长大后他的情绪管理会非常有问题,要么错误宣泄情绪,成长为有暴力倾向的人,要么压抑否定情绪,走向另一个反面,变得懦弱、胆怯。


已经有研究证明,59%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曾在儿童期遭受语言暴力。


最可怕的是,越是亲近的人,语言暴力就越具有杀伤力。


当父母情绪不佳时,孩子最容易成为他们迁怒的对象。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究报告发现,67.1%的中国家长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


儿童的身心成长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只是希望“见效快”或者借口“我控制不住”就用辱骂孩子来发泄情绪,那么后面的人生里往往很难和孩子建立亲近感,长大后的孩子也会想要逃离父母或者跟父母对立。


还有一点,来自父母的语言暴力,会严重影响孩子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和发展。


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孩子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也就是说,家长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对孩子来说,就是标签,更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妈妈说我是废物,那我一定就是了。”


正如电影《春潮》海报上的那句话——“你和你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和世界的关系”。


电影《春潮》海报


所以什么是好的教育?家长们好好说话,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二、每位爱孩子的父母都该学习“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认为:在亲子矛盾中,家长应该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需要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那些用来建立良好亲子和沟通模式的时间,是最值得的。


在跟孩子沟通过程中,家长怎么做才能忍住情绪,避免使用语言暴力呢?


《非暴力沟通》一书里提到,非暴力沟通包括观察、感受、需要和体会四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观察


你此时此刻看到的是什么?不管内心是否喜欢,只说出孩子正在做的事。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观察事实,不要主观评价”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习惯用评价来代替观察,其实两者引起孩子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观察客观事实并进行描述显然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而主观评价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


晚上睡觉前,你发现女儿没有刷牙,脱口而出:“你经常忘记刷牙。”


这不是观察,而是你对女儿的评价。


听到评价后,孩子会认为自己被批评了,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父母的指责,内心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亲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疏远。


你应该表达的是观察到的结果:“这周你有两次没有刷牙就上床睡觉了呢。”


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家长要杜绝“语言暴力”,尽量少脱口而出发表评论:“你怎么这么磨蹭!”“你又偷懒了!”


而是要多表述观察到的事实:“你刚刚写数学作业用了两个小时。”“昨天傍晚吃完饭你没有倒垃圾哦。”


家长还需要警惕一些日常用语,比如“你总是”“我以为”“你从来”等等,这些词语后面跟着的一般都是主观评价而不是事实观察。


第二个要素:感受


就看到的事情表达你的感受,比如开心、高兴、气愤、害怕。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第二步就是“少说想法,多表达感受”。


举一个大多数父母都会遇到的例子。


有一天,女儿回家的时候情绪低落,十分委屈:“妈妈,今天上课回答问题,我答得很好,老师表扬了我。下课后,同桌就不理我了。”


第一个妈妈说:“没事的,朋友之间有点矛盾很正常,明天就好了。”


第二个妈妈说:“不理就不理,你可以找别的小朋友玩呀。”


第三个妈妈说:“你同桌就是嫉妒你,是她的问题。”


第四个妈妈说:“同桌是你的好朋友,她不理你了,你是不是很难过?”


成年人在生活里遇到烦心事向朋友哭诉的时候,一定不希望听到无力的安慰或不恰当的评价,而是希望得到真诚的理解。


同样的道理,孩子也喜欢听到第四个妈妈的话。


第一个妈妈在安慰她,第二个妈妈给她建议,第三个妈妈在评论,只有第四个妈妈倾听了女儿的真实感受,理解她的情绪。


“说出想法”对亲子关系的和谐并没有帮助,但“表达感受”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相互理解。 


当然,表达感受也要运用一些词汇,比如兴奋、兴高采烈、感激、忧伤、不舒服等等。


第三个要素:需要


说出自己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感受,也就是你的内心有哪些需要。


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步,“正视自己的需求,不要把一切矛盾根源都归咎于孩子”。


孩子做作业时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吵着吃东西,你着急地说:“你又不好好做作业?你总是让妈妈操心。”


这句话的确是在表达感受,却把根源归咎于孩子,让孩子成为造成你负面情绪的“罪魁祸首”。


很多父母不顺心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孩子,这无形之中会给孩子增加压力。


家长应该知道,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产生了某些感受。


当孩子做作业三心二意时,你应该说:“你没有好好做作业,妈妈很担心,因为我很重视你的学习态度。”


当孩子玩玩具把家里搞得一团糟时,你不应该直接指责:“你真懒,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这么累。”而是表达需求:“你随手乱丢玩具,妈妈很生气,因为我希望家里保持整洁。”


第四个要素:请求


家长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具体的请求,明确告诉孩子,你期待他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步就是“提出请求,而非命令”


面对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家长可以向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请求孩子的支持和配合。


还是孩子把房间搞乱的例子。


与其命令孩子“去把玩具收好”,不如说“我们一起送玩具回家,好吗?”


请求表达得越清楚、越具体,就越容易让孩子进行配合。


将“我希望你能够认真一点”改成“我希望你做完作业后自己先检查一遍,再拿来给我签字”,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你建立沟通的联系,然后聆听你的请求,去发现自己能做什么来帮助你。


多次尝试后你就会发现,在亲子关系的沟通中,时刻运用“非暴力沟通”,既不伤害亲子之间的感情,还能够建立更为亲密的家庭关系。


三、孩子说“不”,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很多时候,家长的具体而清楚的请求会受到孩子的拒绝。


如果家长将孩子的拒绝看成是对自己的排斥,或者不管不顾对孩子进行“情感绑架”,那么再具体清楚的请求也会变成“命令”。


要如何应对孩子的“不”呢? 


第一,用全身心倾听。面对孩子的拒绝时,家长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倾听了孩子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再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理解,让孩子知道家长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以收拾书桌为例。妈妈跟儿子约法三章,做完作业后要立刻收拾书桌,但儿子总是记不住,每次都要等到早上匆匆忙忙收拾,上学经常迟到。


所以每次睡觉前看到狼藉的书桌,妈妈就会提醒儿子:“不是说过要把书桌整理好吗?”


次数多了,请求就成了命令:“做完作业要收拾书桌!”


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跟儿子聊天,她放下之前对儿子的看法和判断,听儿子表达感受和需求:“我总是提醒你整理书桌,你是不是觉得厌烦?”


儿子点了点头,他意识到自己的感受被妈妈听进去了。


第二,充分表达愤怒。必须提醒家长,表达愤怒并不是遭到孩子的拒绝后立刻暴跳如雷。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指出,非暴力沟通过程中,表达愤怒也有具体的步骤:


首先,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别做;然后,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你生气了;接下来,了解自己想要满足的需要;最后,张开嘴,说出你的愤怒。


还是以收拾书桌为例。


再生气也别立即发飙,先控制情绪,思考自己在气什么,了解自己的需求,最后表达自己的愤怒:“儿子,妈妈很生气。晚上你做完作业不收拾书桌,等到第二天早上整理,结果不是迟到就是忘记带东西,妈妈自然就会接到老师的电话。妈妈不喜欢接到老师的批评电话,这会让我觉得自己没有管教好你,这让妈妈感觉很挫败。”


在表达完愤怒的需求后,儿子终于听进了妈妈的话,之后就能在做完作业后立马收拾书桌了。


暴力沟通的根源在于家长忽视了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而是把冲突的原因归咎于孩子,这就会导致亲子关系之间的不理解,以及家庭关系的不和谐。


基于此,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明了非暴力沟通方式,主要有四个步骤:


1. 不要对正在发生的事做评价,只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2. 表达你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的感受


3. 说出自己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感受,也就是你的内心需要


4. 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具体而清楚的请求


(本文内容摘取自春藤家长学院读书会《非暴力沟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春藤说(ID:inteligent_study),作者:小藤老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