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旅游,还香吗?
2021-09-14 22:03

去香港旅游,还香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钟无艳,编辑:周芷若,原文标题:《大湾区的香港,到底有多香?》,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终于说到香港了。


正值传来香港政府推出“来港易”计划的消息,我们才惊觉这样一个问题——因为疫情,有多久没去过香港了?


即便如此,久违的念想可能潜伏在我们的情感深处:如今,在网络上港风美人依然占据审美高地,港片港乐依旧是牵动我们情怀的声波光影,大湾区哥哥们凭借独有的喜剧天赋和魅力又一次引爆舆论场……种种迹象似乎都在回响着我们对风华绝代香港故事的怀念。


今天什么是港味?是时候重新发现香港,还原一个属于大湾区的香港。


1. 四分之三的香港,恐怕你都没去过


一谈到香港,我们脑海里可能都有属于自己的想象画面。在很多人眼里,对它的第一印象是“购物天堂”“国际大都会”,是满街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或者是高密度的逼仄楼房……


如果我们跳脱这些香港印象,从自然地理角度上看,兴许还能发现点更有趣的角度。


香港位于广东省的南边、南海北岸、珠江三角洲的东边,陆地面积大约1105.6公里。香港分为三部分,我们常说的是香港岛,面积也就只有29平方英里;还有九龙半岛,一般指界限街以南的地方,面积仅3.75平方英里;另外的就是新界,包括大屿山以及很多离岛。


大屿山。/unsplash


别看香港面积比深圳还小,四分之三的土地是被我们忽略的自然郊野世界,这一比例在全世界大型城市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从飞机上看香港,会发现绿色才是它的主色调。


香港多山,大多为低矮丘陵,比如太平山、飞鹅山、狮子山、大帽山、八仙岭、马鞍山、大屿山……郊野公园遍布全港各处,既有浅滩海岸又有草坡茂林,无论从海边远眺还是山巅俯瞰,都可见山水相连。


如今很多香港人到石澳郊野公园云枕山露营。/unsplash


如此大比例的绿色郊野世界,得益于香港政府的认知和管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政府就将市郊未开发地区划出建设郊野公园,保存香港自然环境资源,供市民享用郊野空间。到目前为止,总共规划了24个郊野公园。每年郊野公园的本地游客约1000万人次,平均每个香港人一年会去郊野1.4次。


香港多海岛,大大小小的岛屿加起来有235个。南丫岛、长洲岛、石澳岛、大澳岛……都是香港的避世名选。


从中环坐船半小时即可到达南丫岛,时至今日这里依旧全岛无机动车,没有噪声和废气污染,成了既有较为原始的渔村、热闹的街市、宁静的港湾,又有中西交融的文艺气息的离岛。


曾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佳市区远足径”的龙脊径,位于石澳的土地湾村,从打烂埕顶山到云枕山之间高低起伏的山路,就是真正的龙脊了。行走在龙脊上,沿途有大树、竹林组成的自然绿荫“隧道”,还能看见石澳半岛东面颇具滨海风情和艺术范的石澳渔村。


如果还想探索香港更多不为人知的离岛风景,古朴恬静的坪洲岛也不错,那里曾是工业中心,沿着坪洲文物径还能找到废弃的火柴厂、旧戏院遗址;离岛区最南端的蒲台岛更为与世隔绝,岛民们还没有正式的电力和自来水供应,这里的紫菜和黑椒鲜鱿最有名,两间士多或许是当地难得一见的人间烟火。


台湾作家刘克襄在《四分之三的香港》一书中说,郊野公园展示的是隐藏版的香港,一个比购物和美食更独特、更有魅力的香港。


我们常说香港寸土寸金,算得上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但神奇的是,他们毫不吝啬地保护着四分之三的绿色,他们大可以凡尔赛一番。在高度密集的湾仔搭乘出租车,10 分钟后就可以踏上一条蜿蜒穿过大潭郊野公园的绿径。


如今香港的人均生态足迹已高达7 gha,与全球人均生态足迹2.8 gha相比,足足是它的2.5倍。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WWF)调查,若全球人都套用香港人的生活模式,需要4.2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满足人类的消费习惯。这看起来如此奢侈,但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2. 看不见的城市,摸不透的香港


我们最常谈论的是剩下的四分之一的香港,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个香港。香港对我来说就像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头说的那块海绵,汲取着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如果从纵向来看香港的脉络,很多人叫的“香港”本名,最初可能来源于运送东莞出产的莞香的码头,慢慢演变成香港开埠史,它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海洋贸易。


香港的发展可谓称传奇。/unsplash


历朝以来香港就是移民地带,原属广东版图,因此香港文化与广州等地的岭南文化一脉相承,最早形成了四大民系:广府人、客家人、疍家人、鹤佬人。后来沦为殖民地,又慢慢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香港文化。


多种文化交织在高密度的香港,俨然香港最独特的风景线。如今我们依稀能从细枝末节中找到它们的纹理。


在这样中西混杂的大都会,会萌生出很有意思的错愕感——“没有英皇的英皇道,没有皇后的皇后大道”,见证香港最早的填海工程的第一条大马路“皇后大道”(Queen's Road)原是纪念当时的英女皇,误打误撞的翻译延续至今。


同类的地名很多,维多利亚港、轩尼诗道、漆咸道、弥敦道……都是那段历史的遗留和见证。


香港多元色彩不单只有英国,在港岛有个地方叫“摩罗街”(Moro Street)原为印度人聚居区,印度和葡萄牙等少数族裔也有一些点缀。


很多人说香港洋气,但同时它很传统。这里有不少祠堂庙宇、各色凉茶、传统粤剧,饮早茶氛围也很浓厚,还有各种习俗节庆,飘色巡游、太平清醮、盂兰胜会等节日保留得很完整。


香港特色避风塘风味,起初就是来源于疍家人。在新界大屿山大澳一带的避风塘,不少疍家人会简单地在船上售卖艇仔粥、避风塘炒蟹、炒螺等美食,避风塘的做法就是将大量豆豉、大蒜、辣椒炸酥,配上大肉蟹猛火快炒。


等到填海上岸,避风塘文化就转为岸上餐厅,如今成了全国连锁粤菜餐厅的特色。


客家风味的代表更多了,所谓“盆菜”相传就是来源于新界围村的客家人。


以前客家祖辈图方便将粗杂、油腻的熟食放置盆中,而现在的盆菜已经愈见奢华,鲍参翅肚也早已取代了发菜、猪皮、白切鸡、烧肉……


新围村公所房内制作盆菜。/Hulu Culture


在香港的地名中,你也能瞥见语言文化的蛛丝马迹。首先是以粤语和客语为代表的的本土文化,比如“尖沙咀”“大埔”“菠萝肇”等,“沙”和“咀”是典型的粤语地名,尤其是“咀”非常形象,它指“像江海中突出的土地”。


“埔”和“肇”是客家话地名,意思是“山脚平坦开阔的土地”和“山地”。而这一类地名,跟广东城市的地名用法是相通的。


当你漫步在香港文咸街,可以看到各种写着“南北行”的海味药材铺子,于是就有了“南北行街”的别称。店主做着南北贸易,大多操着潮汕乡音,潮汕人做生意足迹遍布各地,当然少不了香港,香港首富李嘉诚就是最好的榜样。


当然最有意思的街巷地名,我觉得是更接地气、更写实的口头名。比如西洋菜街,曾经确实是西洋菜田地;洗衣街上有过洗衣局;银幕街附近曾有过香港最早的电影制片场。


即便有些街道有书面官方的名称,但香港人依旧非常实在,称厚成街为食街、乍畏街为苏杭街、永胜街为鸭蛋街、永安街为花布街或大姑街、阁麟街为雀仔街……


最有名的可能还是九龙城被称为“小泰国”的称号,这里曾经的老启德机场是泰国人到香港的第一站,聚集了不少泰国人。


如今在九龙城街市,你还能吃到正宗的泰国菜,享受泰式按摩,每年4月还会有泼水节活动。


启德机场是九龙城的奇观。/Daryl Chapman


被称为“小型联合国”的混合型大厦——重庆大厦,似乎更是多元香港的代表,它的前身是1920年建成的重庆市场,专门售卖外国货物,如今因为鱼龙混杂的各种肤色、阶层、职业的奇异现象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马家辉曾经说过,香港有趣的地方在于“异质性”。异质性越高的城市,越容易产生冲突。另一个方面,异质性高的城市反而是有趣的,可以碰撞出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考角度,也都有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化的趣味。


《重庆森林》就是以重庆大厦为背景。


3. 大湾区的香港,谁说不香了?


没有人能否认香港的实力,它的整体竞争力在全球舞台上名列前茅。作为大湾区内极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担当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角色。


近几年来香港正积极与内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促进大湾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开通,预示着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的理想布局逐渐形成。


香港依旧是大湾区城市的中心。/unsplash


在教育及人才培育方面,香港拥有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学,香港政府一直致力与内地合作发展促进专上教育,最近传来香港大学分校将“落户”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分校“落户”广州南沙的消息。


除此之外,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都会大学(肇庆)也正在建设中,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及人才资源也将加速互动与流通。


如今越来越多香港青年选择到深圳前海发展,前海作为对接港澳的桥头堡,对港澳台企业的入驻和孵化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前海将进一步扩展前海合作区发展空间,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


香港和广州这两座中心城市也紧密相连。近日,位于穗港智造合作区穗港码头的穗港澳出入境大楼竣工。项目设置的穗港澳直升机客运站,将助力打造大湾区“30分钟高端商贸圈”。


多亏了香港的明星、导演、作家们,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们,就算有人未曾到过香港,也有属于自己心中的“香港”。


对于生在广东的我来说,从小就是在粤语歌、武侠片、香港电影、TVB剧的浸染下长大,当我第一次踏入香港时,我似乎不大适应现实中的香港,游离于记忆虚构和真实的城市之间,在寻找想象与现实的重合度。


就像我在茶餐厅喝一杯奶茶都有了莫名的仪式感,热奶茶一定要配上带耳的厚瓷杯,李碧华说过:“用厚瓷杯喝奶茶,如同吻上一个厚嘴唇。男人和女人的厚嘴唇向来比较性感。”而冻奶茶要用玻璃杯,不用加冰就有冰镇的效果,这是旧时冰室还没有制冰机的传统。


《月满轩尼诗》的香港爱情,发生在茶餐厅。


七成港式奶茶(丝袜奶茶)和三成咖啡融为一体的感觉,成就了港式茶餐厅的精华,他们叫“鸳鸯”,赋予了一种中西合璧的新式诗意。


前面一男一女约会眼波流动,就算面前不过是一碗车仔面,我都能脑补王家卫电影里一帧一帧周慕云和苏丽珍吃牛排的画面,再瞟了瞟墙上的时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由那一分钟开始成了恋人,但我因为他们而记住了那一分钟。


有多少人对于香港的想象来源于香港电影?


香港就是一个巨型的虚实结合体。


走在尖沙咀,前一分钟还被光怪陆离的奢侈品店和豪华酒店迷了眼,后一分钟一拐角巷尾处就有一间典当行和老凉茶铺。


香港街景最矛盾的地方,豪车和老店铺形成的对比。/unsplash


我最爱看香港旧街道高低错落的霓虹招牌,我认为它是香港最独一无二的“视觉语言”。


一只蝙蝠衔着一枚铜钱,那就是典当行的标志;海鲜店门口会挂着一条“鱼”;酒吧招牌刻着一只酒杯;夜总会店名绕不开“金”和“宝”字。这些霓虹字体还结合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招牌错落有致形成香港独有的风景线,直教人赏心悦目。



霓虹招牌是香港的代表,但即将会消失。/unsplash


霓虹招牌映照的繁华总流转着都市人的欲望,更是香港生命力和能量场的代表,电影《花样年华》摄影师杜可风说过:“霓虹世界,是个眼花缭乱、华丽鲜艳的世界,是个稍有不慎就会失足的亦幻亦真的世界。”


但随着LED和塑胶印刷招牌的出现,香港引以为傲的霓虹世界可能即将消失了。据旅游杂志《城市生活》报道,在过去的 20 年里,这座城市多达 90% 的霓虹灯已经消失。


香港街道招牌是风景线。/unsplash


寸土寸金的香港,他们叫这里是“石屎森林”,高密度的空间依然是港人避不开的话题。


但或许正是在这种资源匮乏、竞争激烈的高密度空间,才逼得他们要物尽其用、要争分夺秒、要拼命揾食,才有了“务实”“敢拼”的香港精神。


《狮子山下》唱尽的依然是香港人不可否认的精神传统——香港人就是漂泊四海,靠打拼自力更生的代表。



香港繁华的背后,有多少平民在挣扎。/unsplash


当我们怀念港味,我们怀念的正是香港最鼎盛的黄金时代,那是让人没法忽视和忘却的光辉岁月,就跟香港的“第一名片”维多利亚港那般,依然璀璨夺目。


我们怀念的是那个相信“努力奋斗就能创造”的时代,就像《甜蜜蜜》里张曼玉对黎明说的那句:“哩度喺香港,有咩唔可能啊!”


我们怀念港味,或许正是因为香港是繁华与市井气双面一体的地方。 


张爱玲喜欢坐着叮叮车听香港的“市声”,这种声音肯定鱼龙混杂,偶尔还听茶余饭后家长里短的谈资,能闻到对面人家厨房炒菜的油烟……这里有小人物的城市牧歌,承载着他们于狭缝中生存的平实和乐观。



繁华与市井相融的香港。/unsplash


港式鸡汤于当下的我们而言,依旧是没法辩驳的“万能药膏”——“一步难,一步佳”“做人最重要是开心”“做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这些金句耳熟能详,在山脚下闹市中的香港人,大多也只是平平淡淡的普通人,他们最懂苦中作乐,搏一搏可以,日子还是要开心过。 


很多人说香港太物质太现实了,是一个充满行动,顾不上理想的世界,但没有人能否认,香港能撺掇出多少人对于一座国际化都市的想象力,至今还让人念念不忘。


参考资料:

马家辉:香港从哪里来?

香港,到底还有多少未知的秘密? 时差岛

香港郊野公园面面观  崔曦

生生不息香港郊野公园  陈萃、杨际明

香港地名中的多元文化和历史 肖何盛

在口舌之间读懂香港  风味星球

霓虹的城市与文本意象 潘国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钟无艳,编辑:周芷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