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患者,在欺凌中失语
2021-10-23 21:41

口吃患者,在欺凌中失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叶橙子,原文标题:《欺负他,够久了》,头图来自:《国王的演讲》


前段时间我重温了《国王的演讲》,那部在奥斯卡横揽了4项获奖、8项提名的电影。它的故事说来挺简单,严重口吃的阿尔伯特王子,被临时任命为国王,也就是历史上的乔治六世。


彼时希特勒正在欧洲大肆扩张,极具威胁。他在治疗师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的挑战。



事后我好奇,去翻了一些乔治六世真正的演讲记录。发现他其实直到晚年,演讲中依旧会有明显的卡壳、音节的被迫停顿。


视频下,一条高赞评论戳中很多人:“他这一辈子都没治好口吃,但他这一辈子都在坚持矫正。”又有一位口吃患者留言,“只有真正口吃的人才能明白他的痛苦”。



之所以选择提及《国王的演讲》,是因为昨天10月22日,正是国际口吃日。而这部电影,是少有的没把口吃当喜剧效果、正视其中艰辛的影视作品之一。


隐形的被霸凌者


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口吃患者总是隐形的。稍微清晰一点的印象,也只限于小学班上、隔壁班有个“小结巴”。



事实上,他们也的确被置于“隐形的被霸凌者”身份。他们很容易被“欺负”,老师和同学随时嘲笑几句、学着说话,谁也没觉得这算霸凌,“又没打他又没骂他”。


尽管在相关视频下,口吃患者已经用上“被折磨得不成人样”“非常绝望”这样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痛苦。至于这些结巴孩子如何成长、又如何无声地消失在成人世界……同样成为了隐形的故事。



口吃这症状,说大众也不大众,约有5%的孩子会经历口吃,在一些研究中,这个数字是8%。


据估计,中国约有1000万口吃患者。可它说小众也不小众,存在感挺强的。


一方面,同年级里但凡有一个结巴的孩子,他的信息基本上会传遍整个年纪。另一方面,结巴已经成了影视剧,尤其是喜剧里的惯用桥段。


《天下无贼》里的傻贼,结巴起来嘴抖成了残影。



《唐人街探案》里秦风的结巴,甚至是帅哥的一个小萌点。



许多人都觉得,结巴不是大病、没事儿。没掉胳膊没掉腿,又不是哑了,只不过是说话不利索。


这其实是因为说话的能力,对大多数人来说太常规、太微不足道了,以至于我们无法想象“说不出来”的体验能有多糟糕。走进他们的世界,你才会发现变相失语的痛苦。


UP主@田逾环sirius,曾拍下视频讲述自己儿童时期口吃的经历。尽管当时年纪很小,他却很清晰地明白,结巴这事决不能被同学发现。对善恶界限不分明的小孩来说,排挤不同的、奇怪的人几乎是必然发生的事实。



可再内向、再少说话,大家还是隐约发现了他说话时的无措。有同学向他确认,问你是不是结巴。他下意识地撒了谎,“没有啊,我最近只是感冒了。”这一试图掩盖、心虚又畏惧的场景,他清晰地记到了成年。



同学们很快开始了学他说话、进行嘲笑,你甚至很难分清小孩子的这一举措是否包含恶意。


而相比于孩子之间的打闹,更令他自尊心受损的事件发生在课堂上。老师提问,他明白答案是“3”,于是骄傲、高高兴兴地举起了手。可被叫起回答后,他发现这句“3”,自己怎么也发不出声。


很多人以为,口吃患者是没想好说什么、或者说话太急了。《国王的演讲》的影评里,挺多观众开玩笑说片儿里口吃的国王,像极了自己练英语口语的样子。话到嘴边了,但不知道怎么说。



但实际上,口吃患者所体验的,是脑子里已经想好了要说的每一个字,可无论怎么张口、怎么咽口水,就是发不出声音。


这个比喻未必贴合,但或许能让正常人大致想象口吃患者的境遇:他们说不出话时的情况,就像你遇上“鬼压床”,也就是睡眠麻痹症时的情况。努力张嘴想说话,但喉咙里发不出一点声音。


UP主@田逾环sirius那次举手发言的结局,是老师恼怒地呵斥他:“你不会举手干嘛,去后面站去!”但他会,他其实会。



外人眼里看到的,是这个人结巴。而不少当事人则会把这样的经历,描述为仿佛“被掐了喉咙”“缺氧而焦躁”“被封住了嘴”,更像是一种外力侵入、自己却无可奈何的过程。


另一位UP主@贰贰贰筒,很长时间内畏惧给姥姥家打电话,因为她发现自己很难说出那个“姥”字。每次电话接通后,姥姥已经在电话另一头“喂喂喂”半天了,自己努力张嘴、喉咙却像是梗住。“这声姥姥就是叫不出来。”



“我宁愿装作不会说话”


口吃的症状被大致分为三种,难发性、重复性、中阻性。分别是第一个字说不出来、重复一个字、说话说一半难以继续。


喜剧里最常见的就是重复性,被调侃为“说话像挂不上挡”。



这些症状对当事人来说难以控制,旁人看来好笑,但他们体会到的或许只有失控的慌乱。


再加上大多数人都是幼年就发现了口吃的毛病,对懵懂的小孩子来说,无法控制自己说话这事堪称恐怖故事——“我以为自己是小美人鱼,声音被爸妈卖给巫婆了。”


这是我的一位曾经口吃的小学同学,聚会时回忆童年开的玩笑。之所以是“被爸妈卖掉”,是因为父母那时“关心则乱”的举动,让幼时的她有些崩溃。


我认识她时,她已经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口吃矫正,但情绪激动时还是会控制不住地卡壳、重复。



开学第一天,她的爸妈带了一大袋糖到班上分发给同学,解释说“娟娟生病了,希望你们不要笑她”,并给老师解释了她的口吃。


很难判断发糖是否起效,因为在这之后,她依旧遭遇了排挤,几个同学喊她时会特意“娟娟娟娟娟——”。语文课作业里常有到小组长那背书,她每次去背,总会被围住。但她也交到了几个朋友,并未被完全孤立。



很多时候,口吃患者感受到的恐惧是复杂而多面的。不只有失控的恐惧,还有被父母放弃轻视的担忧、周遭的异样打量、自觉是异类的畏缩。


恐惧交缠叠加的结果,是无限的自卑。许多常人轻松能做到的事,他们不敢去做。


在一些口吃患者自述的视频下,许多网友讲出了他们的经历。有人坐公交车时不敢喊司机停车,有人下就跟着下,所以总是提前或后一两站下车。多余的路,自己默默走回去。


获奖的奥斯卡短片《口吃》中,主人公在他人问路时宁愿打手语、假装自己是个聋哑人,因为这似乎招来的嘲笑更少、同情更多。



有人害怕点到,因为他清楚自己到时一定说不出那个“到”字。


UP主@田逾环sirius提及,自己初中时仍然不敢去小卖部,总是悄悄委托朋友,尽管那时自己已经15岁了。


坦白而言,相比于熟悉的小环境,陌生的大环境是更冷漠、也更会刺痛人的。


倘若你身边就有一个口吃的同学、同事,我们或许能维持和谐,不嘲笑、不歧视。但却无法改变,他们行走在社会上、与无数陌生人打交道时,会面临更多敌意与排挤的事实。可能是售货员的一句嗤笑,可能是排队时后排人的抱怨,又或是想看他如何结巴、等待出丑的凝视。



随着成长,大部分口吃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在口吃的几个成因中就有一项“发展不均衡”,意思是小孩子说话发音系统还没长好、造成的口吃的毛病。等小孩子长大、家长老师再多教教,口吃就逐渐减弱。


只是这期间遭遇的嘲讽,成了许多人的童年阴影。


国外歌手Megan,哪怕她是一个经常上台演唱的公众人物,在第一次为口吃做演讲时,Megan依旧本能地畏缩、不时低头。



另外几种常见的口吃病因,分别为后天习得、遗传、心理、情感压力、神经生理学因素


生理学因素,是指基因变异、生理疾病或两侧大脑半球协调功能失调,导致的口吃。譬如脱口秀演员小佳,因脑损伤,说话时很难利索、表情也可能会失控。



而后天习得,简单说就是模仿口吃、结果自己真结巴了。别以为小时候爸妈说“学口吃变口吃”是吓唬人,它的确是真事。语言障碍诊室里,哭诉孩子学电视角色、学同学口吃的家长不在少数。


via @贰贰贰筒


他们不是异类


尽管大多数口吃的孩子,能通过学习、矫正不再口吃。但仍有不少人,将长期、继续被口吃困扰。其中包括一部分接受了治疗的口吃患者,矫正后的说话也难称正常,十分缓慢或机械。



不少人成年后的口吃症状,是大多数时间段相对正常,不至于影响生活,但特定情况下会卡壳,譬如情绪激动的时候、遇上特定字眼的时候。


UP主@贰贰贰筒,有一次想去指责犯错、态度不佳的同事。三句话,她都已经在脑子里构思好了。结果那三句话,她在众人面前足足磕磕绊绊了一分钟。



汇报工作时,老板也会没听几句就摆手说算了。


她的工作能力很优秀,但开口说话时,她还是从同事们的反应中读出了“怎么一张嘴是个残疾”的同情或不解。



每个口吃患者都可能有自己特殊的卡壳词,也可能摸索出了自己阻止结巴的肢体方式。很多时候,这更像一种心理暗示。


上面这位UP主就发现,结巴时给自己一巴掌、就不结巴了,但在公共场合总不能老扇自己。而抖音上的一位名为“结巴@大叔”的口吃患者,在视频中停下结巴的方式是拍一下掌。



值得划重点的是,除了表达上的障碍,口吃患者的智力、情商等等特质都是与正常人完全一样的。这一群体并非刻板印象那般,认定嘴笨、人也迟钝。只是大多数时候人们容易默认会说的人才机灵,误以为口吃患者会在语言组织、思维上存在缺陷。



其实从口吃治疗或心理学的角度上看,除了生理因素导致的结巴,口吃很多时候是“心病”。


比如不少孩子容易产生的口吃的情况,就有严厉束缚下对话、家长对说话方式要求高、处于焦虑失望情绪中等等。而外界的嘲讽歧视、父母的焦急指责,可能会让当事人对表达的恐惧又多了一层。


首都儿研所的医生就建议,不要刻意地帮孩子说话,或要求孩子复述自己的话。因为这会不断地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说满了、自己说的不让人满意、自己做错了等等压力。



口吃要进行治疗时,更多也是治心病。孩子也好,成人也好,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式、去突破那层对说话的恐惧,战胜长期以来的自卑。有网友说为了自己为了治口吃,初中时装作在做社会调查,硬着头皮去公园里找人大声聊天。


《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的心病就是童年时与哥哥相比自惭形秽的卑微情绪。



许多患者发现,自己与宠物说话、自言自语时并不结巴,但在公众场合、尤其是意识到自己要发言的场合里,瞬间发作。这就像平常我们注意不到自己呼吸的频率,你如果特意去思考要怎么呼吸时,便突然觉得怎么都不对了。



或许在最开始,有些口吃的孩子只是还没学会成熟的说话方式。指责、不解、嘲笑、失望、焦虑、愤怒、无措种种内外交杂的情绪,却有可能把它固化为症状。他们被负面情绪的泥沼束住了声音,大多数时候,泥沼的供养者是外界的轻视。


而对内心而言,榜样的缺失也容易让他们丧失对抗的勇气。


极少有口吃患者愿意站出来、大方地承认自己的问题,展示口吃也可以勇敢往前的态度。大多数人选择隐身,正如前文提及的短片《口吃》,宁愿装作聋哑、也不愿承认,毕竟这或多或少是个污名化的症状。



其实有不少公众人物,都曾是或现在依旧是口吃患者。


姜文、演刘能的王小利、周迅、范伟、丁志诚等等。甚至《国王的演讲》中,带给口吃国王无限压力的首相丘吉尔,本人其实也是口吃。


周迅在口吃的话题上很坦然,常是大胆承认,说自己会努力克服。但毕竟,娱乐圈里像周迅这种素颜上节目、红毯上喊“好多人啊”的胆大角色,也不多。


外界的平视与内心的勇气,很难说对口吃患者而言,这二者哪一个更容易获得。他们更多需要的,或许不是特殊对待、不是旁人帮助表达,而是一份平常视之的态度,和一点耐心与时间。


请试着收敛起那份凝视的目光,别把他们置于异类的聚光灯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叶橙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