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苏州,其实可以不低调
2021-12-04 00:10

低调苏州,其实可以不低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许静波(编剧、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苏州一直以来在坊间有一个说法,叫做“最强地级市”。然而每次伴随出现的,往往是“低调”这个形容词。


为什么苏州会是这样一个“最强”与“低调”并举的反差形象?


  • 一则是苏州的行政地位比较低,不过是一个地级市,既不是副省级,也不是计划单列,所以地方政府也不宜太高调;


  • 二则苏州经济格局以工业为主,属于踏实肯干,是不喜夸饰的风格;


  • 三则在历史上来看,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苏州文化本身偏阴柔从属,不愿意去出风头。


可以说,苏州的低调是历史与现实共同导致的结果,然而各个城市积极探索发展模式的当下,其实“低调”本身是一种束缚,苏州可以尝试变得更加高调一些。


这个“高调”当然不是政府做大鸣大放的宣传,或者对于官方地位的求索,国家层面的规划与政策,不是一地可以轻言的。


笔者所谓的“高调”,指的是对于城市文化形象有更高层次的认识与定位。


城市文化为什么重要?这比经济排行更加能反映出这个城市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我们对于城市的认知是有着差序格局的,有的是引领者,有的是跟随者,有的是通衢大邑,有的是安宁小城。


这种认知在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人们择业、投资、居住等多方面的选择。苏州城市形象的“低调”,其实是苏州对于城市文化形象的定位和宣传以及不匹配其经济地位的表现,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人才择业苏州的积极性。


这种“低调”,其实没什么好夸耀的。



“江南文化”是苏州对于当下城市文化的定位,这一观念的形成有着深刻历史原因。


先秦时期的吴越尚且慷慨悲歌,壮怀激烈。为报阖闾之仇,夫差灭越;为报灭国之仇,勾践尝胆,都满含淋淋热血之气。


但是从南朝金粉开始,江南的形象就转为阴柔、温存、妩媚的女性向,典型的意象即为唐代韦庄《菩萨蛮》词中所言:“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实际上,这是中原人,所谓文化强势地区对于江南的看法,“垆边”是卖酒女,是服务者,中原诗人是消费者;“凝霜雪”是美丽,是雅致,是可狭可玩,却依然是俯视的角度。


此后的历史,由于大一统王朝基本都是从北到南统一,导致“江南文化”本身处于一个从属性的地位,而没有建立起一个领导者的形象与心态。


这就使得苏州的“江南文化”和“苏式生活”集中在雅、慢、小、柔、媚上。


正所谓“姑苏十二娘”,船娘、绣娘、花娘、茶娘、琴娘……可为什么不是“姑苏十二汉”?为什么提起苏州文化,人们想到的往往就是“小桥流水人家”“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这些虽然美丽却总有些重复的意象?


谈艺术,不外昆曲评弹;说建筑,多为园林街巷。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一千个游客,所得的苏州印象往往大略相同。


2020年底,苏州文旅前往上海大世界进行城市旅行推宣,所展示的产品集中在缂丝、糕点、旗袍、木刻年画等非遗工艺品,舞台上表演的也是传统戏曲艺术。这当然是一种现实的选择,苏州无法与上海竞争现代化都城的形象,故而从差异化角度出发走自己的文旅之路。


但是,文旅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宣传角度,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气质还是有所差异。我们并不是要否认苏州文化中“江南文化”和“苏式生活”的特质,而是探讨在这个基础上,全面思考苏州近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之路对于苏州的城市文化客观上带来什么影响?这些影响到底有没有融入苏州文化的内涵?


今日的苏州文化,和古代、民国、新世纪之前到底有什么不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搞清楚苏州文化近几十年的新变,就需要了解苏州城市发展的两个客观现实。


第一个客观现实,苏州已经成为一个移民城市。据2018年初统计数据显示,在苏州1000多万的常住人口中,共有外来人口831万,是江苏第一大移民城市。其中户籍外来人口680万。也就是说,即便以户籍论,新苏州人也占据了苏州人口的一半以上。


第二个客观现实,苏州早已经成为新工业经济的引领者。2020年上半年,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万亿元,成功超越上海和深圳,成为全国,也就是实际上全球的第一大工业城市。2021年前三季度,苏州的GDP已经排名全国第六,依靠的就是新工业经济的支撑。


所以,我们今天存在着两个不同苏州文化画像,一个传统、柔媚、精致、闲适的江南苏州,这个形象被大家所广泛接受,甚为清晰;一个多元、开放、高科技的现代苏州,这一形象往往只出现在一些摄影视频作品之中,很少做理论意义上的总结与定位,而这又是传统的“江南文化”和“苏式生活”概念无法涵盖的。


城市的竞争和国家类似,不仅仅有GDP这样的硬指标,还有文化形象这样的软实力。相比经济实力在全国领先的“大”苏州,文化意义上的姑苏确实显得“小”了。


即便从宣传意义上来讲,只谈“江南文化”也是边际效应递减的,因为唐宋以后千年岁月,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早已浸入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凡识汉字者,莫不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再加强又能如何?反而如果以江南文化为核心,辅以其他文化特质,形成苏州文化矩阵的话,则会给世界带来不一样的声音。


2018年,上海推出《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将上海文化特质总结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这三大文化构成了上海文化宣推的多重矩阵。


一个城市,可以不仅仅只有一个文化品牌,多重矩阵更能反映出新时代苏州均衡发展,多翼齐飞的文化风貌。那么,如果要组成苏州文化矩阵的话,除了作为根基的江南文化之外,还有那些特质可以列入呢?


笔者认为熔炉文化和新工业文化是比较好的选择。


先说熔炉文化。为什么会使用这样一个象征性的词汇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深圳的例子。深圳的崛起离不开移民的贡献,学界研究也都将移民文化作为深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深圳官方的表述中,从来没有“移民文化”这个词。


深圳于1987年提出“特区精神”,1990年更名为“深圳精神”。2002年,中共深圳市委把“深圳精神”的内涵明确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


2019年8月9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央对特区精神赋予“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时代内涵。


所以,苏州城市中外来人口众多,特别是在园区和新区形成了新苏州人群体,这些人的文化面貌、需求和传统苏州人不一样,也影响到了当下苏州文化形象的展现。传统为基,拥抱现代,万川归海,融为一炉。这种开放和多元的文化特质才是今日苏州的全景图。


不过,我们不宜提出“移民文化”的概念,最好用一个象征的词语,如熔炉、聚川等词语代替,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在文化意义上重视和接纳新苏州人群体,有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重视他们非苏州传统艺术的文化需求。比如这个群体中很多人是听不懂苏州话的,对于昆曲和评弹的兴趣不是那么大,更加喜欢话剧这样的现代艺术。那么苏州有没有必要在三届江南青年戏剧节的基础上,组建自己的专业话剧团,以满足新苏州人群体的需要和填补在地化专业创作力量的缺失?


其二,当我们打造推出苏州文化艺术精品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新的艺术形式和现代的艺术题材?近年来,苏州交响乐团、苏州芭蕾舞团带来现代艺术新时尚,特别是芭蕾舞团在演出经典剧目之外,还推出了《唐寅》《西施》等原创作品。


总体上来讲,和上海相比,苏州艺术团体虽然演出水准不错,但是原创提升的空间还是比较大。艺术的题材不必追逐现实,但是也不必脱离现实,苏州这样一个融汇了古典与现代,连接了世界与中国的城市,有多少奋斗者、到来者、建设者的故事可以书写!就比如上海有多少当代题材的音乐剧和舞剧,苏州有么?


再说一下新工业文化。


东北老工业区无疑是传统工业文化的代表,而同为天堂的杭州则是紧紧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发展导向,借助互联网经济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推进数字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万物智联的数字社会。


苏州的道路自然和东北不同,可与杭州也不一样。互联网是高科技,可高科技不只有互联网!相比较杭州以第三产业为主偏向虚拟的互联网经济,苏州更加重视高科技化的第二产业,并由此形成了务实、开放的新工业文化。和传统的苏州工艺一起,今天的苏州智造也应该在城市文化气质中占有一席之地。



城市文化是永恒不变的么?苏州自己就经历了从刚到柔的变迁;而上海的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也不过是百年来的新变。所谓让苏州文化“高调”起来,其实是让这个城市正视自己几十年来发展的客观成就,并且把这种成就融入自身的文化格局之中。


经济与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两翼,苏州的智造新工业在事实上已经引领了国内第二产业的发展,那么在文化上,也应该体现出更加阳刚强健的一面。


苏州不止是休闲慢生活城市,文旅意义上的苏州文化只是苏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城市有很多面,精巧雅致的传统文化,浅吟低唱美则美哉,然而一样有现代、科技、快速的一面给实干家和理想者来奋斗。


我们不能算GDP的时候惦记着新苏州人的贡献,而谈苏州文化的时候,就忽略了这些人的诉求和特质。即便我们官方定位不明确这一点,在未来的发展中,新苏州人也会坚强而执着,有意和无意地体现着,诉求着,总有一天必然影响国人对于苏州文化的新认识。


只是,期待一切自然而然发生的那一天,则会在顶层设计上失去不少的机会。


有的印象,一旦建立就很难改变;有的机遇,一旦失去就很难追赶。


我们期待,在未来江南文化、熔炉文化、新工业文化所构成的城市文化矩阵,让人们想到苏州的时候,脑海中呈现的不是娇柔的小家碧玉,而是一个热情矫健富有活力的青年形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许静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