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年轻人的金钱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1-12-23 17:38

2021年,中国年轻人的金钱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塔门(ID:DT-Tamen),作者:张晨阳,编辑:王朝靖,设计:张灿,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上个世纪 90 年代,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彼得·海斯勒)来到中国,他在作品中描述了中国人对于金钱的执着态度:这个社会向来崇尚简朴,但简朴的人却可能最容易变得纵情享乐,人们“频繁而公开地谈论工资,议论商品的价格,讲述自己如何被罚款。”


他认为,对于那时候的中国人来说,金钱的作用不仅在于供养生活,也代表着在有限的资源中获得更多的机会。重点永远在于有限,而不是更多。


比起关心金钱能买来什么,人们更关心从消极方面来讲,金钱可以弥补什么,比如,钱能够抵偿超生、换工作等“自由”选择带来的损失。


也就是说,中国人对钱看似“贪婪”的态度,与现实中的“匮乏”是一体两面的。


值得琢磨的是,何伟总结的现象,在时隔二三十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在“历史重演”,还有一部分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为了搞清楚如今的年轻人到底如何看待“钱”,上周,塔门联合 Yiwealth 发起了“ 2021 中国青年金钱观大调查”并收到 1296 份问卷。在参与问卷的用户中,女性接近七成(67.8%),住在一线 / 新一线城市的超过六成(64.6%),90 后(26.1%)、95 后(35.6%)、00 后(25.5%)占了样本数的大部分。



由于样本有限,本文所呈现的结果不具抽样意义,仅反映受调研者观点。以下是我们的发现。


如今,“穷”的概念正在越来越广:从“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到“精英哭穷潮”


在本次调研中,六成人对自己目前的财务状况不满意,其中 15% 的人非常不满意。


“穷”,几乎成了这代年轻人自我认知的一种共识。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穷”、“没钱”、“月光”、“没存款”的话题总是能迅速引起共鸣;在互联网上,一个人炫富会被嘲凡尔赛,而与之对应的“哭穷”则是一种人人具备的自由和政治正确。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于“没钱”、“有钱”的定义各不相同,不少人即便已经年薪远超所在城市、远超同龄人的平均水平,对金钱的情绪依旧充斥着“不满”、“渴望”和“焦虑”。


年薪 30 万,也有接近一半的人为钱焦虑


今年,第一财经对 40 个重点城市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统计,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上海(72232元)、北京(69434元)、深圳(64878元)


如果按照收入金字塔“上窄下宽”的逻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会比平均值更小。这意味着,即便身处一线城市,年薪 10 万就已经超过了至少一半人。


但在我们的调研中,年薪处于 10 到 20 万的人中,有 60% 的人都对自己的财务状况不满意,这与总体不满意的比例持平;年薪 30 万到 50 万的人中,也有四成对钱不满意。



脉脉的《高值人才职业发展洞察2021》中有相似的结论:高薪并没有缓解人们对钱的焦虑——报告显示,在年薪 30 万+人群的焦虑点中,“收入”排名第一,远远超过“年龄”、“精力”和“健康”。


原因在于,虽然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提高,但社会对人的要求也相应变高了。人们的收入不仅要跑赢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还要跑赢同龄人、跑赢社会的各种标准。


因此,正如《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指出的:“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


比如最近一位腾讯程序员,被曝光每年的税后收入有250万。在知乎的分析帖中,有一篇 3000 多人赞同的帖子在论证:“年收入250万,还是太少了。”



如今,“穷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中收入低、吃不饱、穿不暖的人,而更多指向在消费者社会中,具有消费缺陷的人:


周围的人都背爱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