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在考研里的体育人
2022-03-25 19:56

卷在考研里的体育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圈人 (ID:sportsjob),作者、摄影:付能量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相比2021年增长近80万。


人数的爆炸增长,意味着每个考生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加入战斗的应届生,还有二战、三战,以及离开工作岗位想要重返校园的“大龄考生”。


这次,我们采访了5位不同背景的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有运动员出身,三次考研落榜,但为了梦想第四次踏上征途;他们本和体育无关,但因热爱跨入陌生领域,翻啃令人头秃的《运动生理学》;他们通过初试,正在等待复试的结果,但身边的同学却在面临调剂。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但现在,我们需要通过考研这一关。”


三次落榜,放不下对北体的执念


“我选择报考北京体育大学,是不想让多年后的自己有遗憾。”天恩,是一名退役运动员,在省队的训练占据了她过去的大部分时间。成绩最好的时候,她也曾打进过国青队。


曾经,她有机会在本科阶段进入北体,但因为某些原因和这所学校擦肩而过,这个遗憾也成为了她报考北体的执念。“我特别想去北体读书,去那里钻研体育的知识。”天恩觉得,北体是能够帮助她实现梦想的地方。


面对第三次落榜,她没有过多沮丧。相比于前两次失利,她觉得自己已经看到北体的大门。虽然还有些距离,但是努努力,至少看到了希望。


延伸阅读:@北京体育大学:信息路48号的日子    摄影:付能量


运动员期间只重视比赛,文化课就给耽误了,所以我的底子也会比其他学生薄弱很多。今年就差在了英语上,英语过线估计就能进入复试。”


在此之前,由于天恩没有搞懂考研的专业,她两次选择报考学硕,结果被其他考生“吊打”。相比于学硕,专硕更加适合现在半工半读的她。“今年预估也是在职考研,这么大了,不能靠家里一直补贴着生活。”天恩说道。


基础知识薄弱,天恩果断选择付费学习。通过购买北体学长和学姐的笔记,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她虽然报名参加过北体的考研辅导,但她总觉得那些“老师”是在读教材,或是用答案倒推论点,并非有着更加深度的理解。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还是得看学长、学姐们的教学风格吧。他们很多也都是刚刚上岸的,就被机构拉去做培训。


把高分的学生拉入辅导团队,往往会对学员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学长、学姐的身份,能够拉近考生和培训机构之间的距离。即使教学水平一般,但对于跨考不熟悉院校和心里没底的学生来说,也能图个安心。


“现在做什么都很艰难,不可能一下就成功,更何况是考研呢。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只期待明年能够踏入北体的校园。”


北体冠军之路    摄影:付能量


未来的时间里,天恩决定自己准备。她把微信头像换成带有“梦想从北体启航”的字样,朋友圈的背景也变成了“追求卓越”的校训。一切的一切,都和天恩梦想中的这个地方有关。每天看一看,她仿佛能够从中得到一股力量。


为什么叫“天恩”,她没有说,也许是因为那句话:“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爸妈不支持,但我还想坚持”


小胡,本科就读于西安体育学院,报考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研究生。


客观地说,相比于母校的地理位置,上海的城市发展是西安无法比拟的,这也意味着在实习、实践方面,上海能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机会。主观地说,她最喜欢的游泳运动员——大白杨,也曾经在那里留下过生活的足迹。


虽然是体育新闻专业,但小胡并不是完全的学科背景。此前,她曾经是一名田径运动员,“运动方面大概还是没有天赋,爸妈也不支持女孩子走体育。”进入大学校园,小胡没有选择练体育,而是通过文化课成绩,走上了学体育的道路。


虽然不考母校,但小胡仍然把体育类院校当作她的首选。“我比较关注马拉松,跑得快的都在上体,师哥也推荐我这所学校。北体考不上,上体拼一拼还是有希望的。”充分梳理了思路,小胡才做出了这个最终的决断。


陪伴小胡踏上征途的,还有宿舍的其他个3人。“室友间的鼓励起了大作用,怀疑自己能否考上,还不如多背会书来的实在。”由于报考院校不同,大家不存在竞争关系,可以相互鼓励。


对于小胡来说,考研过线并不难。根据她的了解,凡是身边报考上体的,大部分都通过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万里长征走完了大半。评分的灵活度高,意味着更多学生可以进入复试,但最终能够上岸的,也仅仅是那30%左右的人。


“北体、首体都太迅速了,上体目前也就是出了录取方案,还没出名单,不知道今年能进多少人。我们的复试应该是在27、28号。”


随着复试时间的临近,小胡变得更加紧张,缓解紧张的办法,就是对照镜子不断练习,希望复试当天能够拿出最佳的状态。


在之前的考试中,小胡曾给自己押重点为电竞和东京奥运会,谁知却考了个中国男足。也许,出题老师,预判了她的预判。


运动生理学,文科跨考生的梦魇


小张,本科工商管理,目标某985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如今,像他一样有跨考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跨考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非体育专业学生跨考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体育学科生和体育术科生交叉互考;体育专业学生跨考出去,成为“体育+其他”的复合人才。跨学科的融合也越来越强。


对于大多数跨考体育的学生而言,或是因为主观感受体育专业上岸更容易,卷的没那么厉害,或是因为出于对体育的热爱,而小张则属于后者。


他自小喜欢打篮球,喜欢各种体育赛事,但因为没有选择体育这条路,所以才想要通过考研进行弥补。大二期间,小张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一家营地教育公司的兼职经历,也让他感受到了体育的独特魅力。


“假期的时候,我经常去营地教育公司工作。主要任务就是扮演导师,和孩子们共同参与体育课程。既能练习口语,还认识了不少体院的同学。感觉很不错,更重要的是一种经历吧。”


大二,小张便开始早早地规划考研目标,把英语作为首要学习的科目。因此,在备考阶段,他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信心十足。在报考学校方面,小张也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逻辑——先选择城市,再选择学校。


虽然报考的学校,在体育的专业性上不及北体和上体,但至少不会被“卷”入其中。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综合类高校的问题在于招生人数少,风险也并不低。最终权衡利弊后,他认为还是综合类的大学对他来说更具吸引力。


“这所大学的理念很好,从来都不歧视学生。”


在研究生招生时,学生们会打听报考学校的招生偏好。要是学长、学姐多次报考某个学校却没有成功上岸,便会在学生们心中判定为存在学校歧视,是学校之间的暗自较劲。


虽然不抵触英语,但在不擅长的方面,小张也会十分痛苦。他指着一沓厚厚的《运动生理学》说到:“你看这些内容,背着能不痛苦吗?还这么厚。”作为一名文科生,书中的人体结构和诸多专有词汇,就如同梦魇一般的存在。


复习《运动生理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其实,并不是所有学校的体育人文都考《运动生理学》。但为了心仪的学校,他已经没有退路可言。没有老师教,他就从慕课或者B站上搜索北体老师的公开课程。边看视频,边记笔记,慢慢地也开始能看懂一些,后来逐渐找到方法。


对于自己的本科专业,小张选择“战略放弃”,只要及格即可。他每天都会花费6~7个小时在专业课上。“起床背单词,学专业课,睡午觉,学专业课,再学一篇外刊,基本上就到了晚上。”


平时,他也会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相比于6月才开始着手复习的学生而言,小张认为自己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习之余,他每周还会进行两次运动,打球或是跑步。“体育人,还是得运动的。争取未来变成真正的体育人。”


“国家线公布后,没有人发朋友圈”


不到200人的年级,参与研究生考试的学生有八九十个,这还不包括最开始有意向,参与考研报名的。身边接近50%的人参与考研,这就是小曾所处的环境。


小曾,本科社会体育与指导,为了避免被“卷”成炮灰,她尝试用两种方式降低风险。一是努力学习,不论哪个学校,成绩都是首要的。其次,不参与激烈的战斗。因此,她选择报考某师范类院校的相对冷门专业——民族传统体育。


国家线公布当天,很多学生都在朋友圈里转发,高呼分数线的上涨。但在小曾的朋友圈里,大家却很低调,“今年国家线确实离谱,我身边的朋友们都太低调了,不复试完,都不发任何消息。”小曾说:“身边大部分还都是考体育的,只有一个人跨考,考哲学。”


初试通过,小曾正在抓紧时间筹备复试。但她身边的同学,也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正在忙于研究如何调剂,而调剂更是一门学问。至于其他的室友,要么选择“二战”,要么准备考编,或者准备简历,投身到就业大军。


对于当下的现状,小曾说出了她的想法:“焦虑没有用,仅仅是内耗而已。”在没有通过考研初试之前,她的文化课成绩也并不理想,对于她来说,她的提分技巧就是刷题,疯狂刷题。


第一次考英语四级,小曾297分,不能说是成绩低,只能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真的菜,不然也不至于考了5次。”随着刷题次数的增加,小曾成绩不断上涨,最终定格在了524分。


从2021年初考虑学校,到3月份泡在图书馆复习,她正式开启考研之旅。清明假期后,6点起床就成为了常态。学校的图书馆里,固定的位置还贴有他们的名字,这是学校给考研学子提供的“独有空间”,不需要为抢座发愁。


学校的体育馆里,挂着一条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道路对了,就不怕遥远。”


“如果失败,我就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


董贺,本科软件工程,跨考北京体育大学人文社会学。对于跨考生来说,难度是毋庸置疑的。如何来形容北体的这个专业?


首先,北体,作为中国体育院校中唯一的211,综合实力强劲。其次,体育人文社会学,不需要对身体素质进行考核。第三,位于北京,地理位置优越。可以说,凡是跨考体育专业,有体育梦的学生都会有所关注。


董贺在CBA现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董贺之所以有报考的信心,和他之前的经历密不可分。腾讯体育、青岛男篮、青岛晚报,这些实习都让他对体育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即使比不上体育科班生,但最起码相比于跨考生,他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我本科学的是计算机,属于又热门又高薪的专业,身边的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我。不过一起考研的战友,他们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董贺说:“爸妈也觉得体育是朝阳产业,前景广阔。最最重要的是我喜欢,他们就支持。”


当然,回归到专业课本身,跨考生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身边的体育氛围相对较少,对于体育行业的信息获取,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北体魂,学子心    摄影:付能量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课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课外知识也不容忽视。北体出题很灵活,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刷公众号,加深对行业的理解,也成为了他每天要做的事情。


“如果遗憾没能进入北体,我会去找一份自己喜欢的体育工作。”对于相反的结果,董贺也做好了坦然面对的准备。毕竟,人还是要朝前看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圈人 (ID:sportsjob),作者:付能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