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夫妻,但不住在一起”:分居恋人为什么流行?
2022-05-24 09:34

“是夫妻,但不住在一起”:分居恋人为什么流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李歪歪,责编:kuma,头图来自:《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你能想象一种“不住在一起”的夫妻关系吗?


去年 10 月,新垣结衣结婚不到半年,就有日媒报道,她跟星野源婚后一直在“分居”:俩人在同一个社区各有一套房子,平时各过各的,有空会到彼此家里相处。


“分居婚”引发讨论。分床睡、分房住成了一种情侣相处的新形式。


有人觉得这样特别棒:有自己的空间,还能享受亲密,不要太爽。


也有人怀疑可行性:长期不住在一起,总觉得这关系不是很认真。


对普通人来说,“分居恋人”会是个好选择吗?


在一起,但不住在一起:什么是分居恋人?


分居恋人这种形式在国外有个专门的概念 LAT( Living-apart-together ):指不住在一起的夫妻/排他性亲密关系( Haskey,2005)


它已经被国际上认可为一种伴侣形式。根据 2016 年的数据,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约有6%~10% 的成年人处于非同居亲密关系中。在挪威、比利时、德国、法国这些欧洲国家,分居恋人的现象更加普遍。


其实,大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法、荷兰这些国家已经存在一定比例的分居恋人了。但到 90 年代以后,这个群体才被当成一种亲密关系现象得到研究。


在这之前,很多分居恋人都会被划到“单身”群体中。因为在过往“同居婚姻才算严肃关系”的普遍观念里,分开住的恋人很难让别人相信,自己拥有一份严肃的情感关系。


但后来,研究人员发现,确实存在这么一部分情侣和夫妻,他们虽然没有住在一起,但他们对这份关系的认真程度,跟那些住在一起的恋人是一样的(Bawin-Legros et al 2001;Haskey Lewis et al ,2006)


▷ 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根据目前被普遍认可的对 LAT 的界定,一对“分居恋人”需要满足这么三个要素:


  • 两个人都同意他们是夫妻/排他关系。

  • 周围的家人、朋友、同事也这么认为。

  • 他们住在不同的房子里。


至于具体怎么分居,每对情侣都有属于自己的方式。在一项针对瑞典分居恋人的研究中,有位女性已经跟伴侣分居了 20 年。两个人每周固定见两次,周内一次,然后一起过周末。


还有住得比较远的,一个月会见一次,一次一起过一周。


不止新垣结衣,早先很多名人,比如萨特和波伏娃,伍迪·艾伦和米娅·法罗,都曾选择这种分开住的相处状态。


这种新型关系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根据 2006 年英国的调研,超过一半的英国人同意“一对夫妇不需要住在一起就能建立牢固的关系”。


所以,为啥要选择分居?


新垣结衣曾经描述过自己理想的婚姻生活,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双方都有独立的时间。这可能也是她会选择分居婚的原因。


不过在目前关于分居情侣的研究中,我发现促使人们选择分居的原因,除了“保持独立性”还有很多:


1. “夫妻关系”不再是“最重要”的关系


一些人选择分居,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同居伴侣关系已经不再是情感生活的中心。


有研究发现,那些选择分居的人普遍更重视友谊和工作。为了保留原有的社交圈和工作、学习机会,分居就成了更好的选择。


还有一些人(尤其是离过婚的受访者)觉得相比于伴侣,自己跟亲人、孩子的关系会更可靠持久。因此会更不愿意为了伴侣牺牲原来的关系。


2. 避免“相爱容易相处难”的问题


还有一些人曾经尝试过同居,但发现同居之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关系:比如不同生活习惯引发的争吵,缺乏个人空间,家务分配……


但两人在情感交流、性生活这些方面都对彼此很满意。选择分居,是避免鸡毛蒜皮消磨感情、保护关系的一种方式。


3. 亲密恐惧


研究发现,经历过离婚和丧偶的人可能更喜欢分居,因为他们不愿意承担再次经历分离和丧失的风险(De Jong Gierveld 2002;Pultman,2007)


在过往情感经历中受到伤害也会让人更想选择分居婚,同居对他们来说是需要等到自己“ 100%确定”才可以做的事。


4. 对同性恋者来说,分居恋人是保护彼此的方式


在对同性恋污名化比较严重的时期和地区,因为能有效保护交往的私密性,分居恋人相比同居更可取(Steven&Murphy,1998)


5. 很多女性提出分居,是为了摆脱传统家庭分工


一项针对老年分居恋人的研究发现,分居的提议大多是女性提出的,因为她们“既希望保持长期稳定情感关系,也希望可以好好过自己的生活。”


分居意味着她们可以跟伴侣建立必要边界,避免家庭劳动的不公平分配,在照顾伴侣上付出过多。


▷ 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6. 对自我空间越来越重视


在工作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留给自己的时间空间也成了刚需。一个从事护理职业的男同性恋者说:


如果待在一起,他会把所有时间都花在我身上。我习惯了整天别人对我提出要求,现在我只想一个人待会,做点自己的事情。


对一些人来说,拥有自己的家比拥有伴侣更重要。一个叫海伦的 37 岁女性在接受调研时说:


我习惯并且喜欢拥有自己的空间,不想让一个男人把它搞砸。


分居恋人会降低承诺度吗?利弊分别是什么?


是否会降低关系中的承诺度,是人们对分居恋人的一个普遍困惑。有研究者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访谈,发现:


  • 分居恋人在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方面确实投入比较少:比如住房、财务、共同社会网络、家庭分工等。


  • 但在重视情感投入方面,分居恋人跟同居者一样:受访者普遍对另一半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在性亲密、沟通交流质量、情感支持度、在感情中的身份认同、忠诚度这些方面,他们的重视度并不比同居恋人低。


这么看来,分居还是同居,都不能说明关系的认真程度,更没有好坏之分。毕竟,高承诺和低承诺可以存在于所有类型的关系中(Carter et al., 2015)。分居恋人只是说明,他们在关系中有这样的需求:


好好说话、彼此理解比帮我换灯泡做饭更重要。


▷ 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从它的流行也能看出,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1. 对独立性要求变高,更愿意追求“纯粹关系”:


2006 年,英国的一项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相信:当伴侣双方保持独立性,有各自的事业和朋友,会加强关系质量。


LAT 伴侣尤其同意这点,相比于分享生活空间和账单,他们更希望分享信任、理解、共同的兴趣、情感上的支持和照顾。


2. 终身伴侣关系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当下能感受到爱意更重要。


荷兰的一项研究发现,虽然大多数分居恋人都对对方保持着高度情感依恋,但他们并不确定对方会是自己的“终身伙伴”。


在访谈中,他们表示并不把“永远在一起”当成目标,因为他们知道事情并不总是按计划进行,也提到了高离婚率。相比于永远在一起,当下的爱和满足感更重要。


另外,还有一些案例发现,LAT 也并不意味着不能照顾彼此的生活:


很多分居伴侣都把对方描述为最好的朋友,也提到了彼此在财务、家庭装修、急性疾病、日常情感(孤独感)这些方面的支持:


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承诺接近100%。如果出现问题,我们是彼此第一个去找的人。


最后想说,关系的形态永远可以是多样的,也永远需要在“自我”和“对方”之间平衡。


作为一种相处模式,分居恋人当然不会适合每个人,但它提供了一种亲密关系新的可能性:


关系里没有绝对的“正确规则”。你完全可以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Karen M Kobayashi et al.,Constructing a sense of commitment in ‘Living Apart Together’ (LAT) relationships: Interpretive agency and individualization,

2016 Research Article ,https://doi.org/10.1177/0011392116653237

Roselindevan der Wiel et al.,Pathways to commitment in living-apart-together relationships in the Netherlands: A study on satisfaction, alternatives, investments and social support,2018,https://doi.org/10.1016/j.alcr.2018.03.001

Haskey J  et al. ,Living-apart-together in Britain: context and mean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in Context ,2006,doi:10.1017/s1744552306001030

Simon Duncan et al.,People Who Live Apart Together (LATs) – How Different are They?,2010,https://doi.org/10.1111/j.1467-954X.2009.01874.x

Karlsson SG et al.,A home of their own:Women's boundary work in LAT-relationships,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9: 73–84.,2005,doi:10.1016/j.jaging.2004.03.00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李歪歪,责编:kum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