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阿里巴巴最近20个月的拆分史
2013-01-11 16:26

简析:阿里巴巴最近20个月的拆分史

在不到20个月的时间里,阿里巴巴集团接连发生几轮分拆,还伴以将云OS剥离出阿里云这样的突发动作。

在大公司界(无论是传统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 这种情况是罕见的。一般公司,经不起这样频繁的折腾,业务与管理恐怕早乱套了;内外上下也很难想通:为什么要这样折腾?

虎嗅通过简单回顾这20个月的拆分情况,来梳理下频繁分合后面的阿里逻辑。

理事实


阿里巴巴2011年6月16日宣布,旗下淘宝公司将分拆为三个独立的公司,即沿袭原C2C业务的淘宝网,平台型B2C电子商务服务商淘宝商城和一站式购物搜索引擎一淘网。

一淘的管理团队由总裁“东邪”吴泳铭领衔,汇报给一淘董事长彭蕾。淘宝网的管理团队由总裁“三丰”姜鹏领衔,汇报给淘宝网董事长陆兆禧。淘宝商城的管理团队由总裁“逍遥子”张勇领衔,汇报给淘宝商城董事长曾鸣。三家公司共享的技术和公共服务的大平台由“苏筌”戴珊负责,向阿里巴巴集团CEO马云汇报。

这次拆分应该酝酿了一年以上时间。它的背景意图主要是:应对电商形势的新变化、还有就是淘宝强烈的生态化冲动,怎么能将C2C积攒起来的流量与品牌进一步扩大与变现。

1、突出B2C。在大淘宝拆分之前两年,独立B2C已经开始对“网购就是淘宝”这个概念形成冲击,京东其时飞速崛起。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有可能重现当年美国后来者亚马逊超越eBay的历史,所以阿里必须给B2C以更突出的位置、更大的投入。

2、突出平台化。这次分拆明确标志:在淘宝这块土壤上,开始分化、长出新东西来了。淘宝的“平台”含义,不止指它盛载着大小商家,还开始盛载不同的商业模式与产品——包括试图引导其他B2C网站流量的电商搜索。

3、也包含马云对“人”的想法,分拆有利于更灵活的激励,有更多位子让人可以坐。马云当时在公开信里说,“阿里的惯例就是把大公司化为小公司来做,这样才能建立更加创新的机制,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和新同事成长起来,在‘小’环境里让大家有更有机会展示才华和能力”。


仅过了四个月,2011年10月,淘宝又宣布一起拆分,将其平台上的聚划算(2010年3月22日上线)剥离,使其注册成为与淘宝网、淘宝商城、一淘并列的独立公司。

这起拆分应该是在“一拆三”时就大致定下来的。为什么6月份时不宣布?疑跟同期阿里巴巴正在谈判投资美团网有关。

独立后的聚划算,后来虽然爆出阎利珉涉嫌“受贿”的负面,但业绩增速惊人。据统计,2012年聚划算团购全年交易额达到207.5亿元,为2011年的2.03倍。聚划算能取得有别于其他独立团购网站的成功,证明了淘宝的生态优势。“它能够把用户导入到你在淘宝或天猫的商店,为下一次的销售或者其他商品的销售带来机会”,这对商家就是很大的吸引。


继聚划算剥离出来不到一年后,2012年7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淘宝、一淘、天猫、聚划算、阿里国际业务、阿里小企业业务和阿里云调整为七大事业群,称为“七剑”,组成集团CBBS(CBBS:Consumer to Business to Business to Service partners)市场体系。这七位事业群的总裁分别为姜鹏,吴泳铭,张勇,张宇,吴敏芝,叶朋和王坚,直接向马云汇报。

与一年前的淘宝分拆比起来,这次表面上将集团也“分拆”了,但暗中有整合之意。这7个事业群的总裁是直接向马云汇报,而不是像一年前那样汇报给淘宝下面的那个董事长。也不叫“子公司”了,叫“事业群”。显然,马云在把一年前淘宝分拆“化拳为掌”的那只手又在收回来。此时阿里B2B业务完成私有化,雅虎回购协议已达成,阿里集团日后要谋取整体上市,One Company的概念是必需的。

何况前有B2B、后有聚划算都相继闹出腐败事件,这暴露出阿里生态虽然建起来,但每个亚生态下面开始存在的问题。

马云在2012年10月接受《时尚先生》采访时就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公司有没有(铲除异己的事)?有!但我马云从来没有用价值观铲除异己过。如果我有,那下面一定变形了。我没有,不等于下面不变形。”“我不铲除异己。下面的人,我直接管的人没有。再再下面有没有?哎呀,有可能。……不是价值观不对,而是价值观的执行。”

在宣布“七大事业群”之前一个月,阿里首席人力官彭蕾在杭州与媒体交流时说,子公司体系下,好处是不受约束地跑,但坏处是资源重复的,大家在理念的理解、政策的执行上差异性会比较大。

在技术、业务、管理与文化方面,阿里都需要协同统一,需要整肃。


好,如果像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那时所说——“阿里这样的平台型公司,要用三四年的周期来看,2012-2014年是阿里发展的一个阶段”,那为什么,仅过了半年不到的时间,阿里又要拆出现在的25个事业部来扬弃“七剑”呢?

《财经》这篇报道透露了一个细节:“(大概2012年9月份时)马云在阿里巴巴集团财务部年会上感叹:‘我们好不容易把这个公司变成‘One Company’体系,后来发现Company这个字是错的。’” 如果这个细节属实,说明马云在7月份时组“七剑”、打造“一家公司”的想法确实是短时间内被迫发生变化。

这个“被迫力”有可能来自哪?不太可能来自下面的管理执行团队与业务本身。因为两三个月的时间,就业务与管理而言,很难就证明“七剑”、统一、协同的队形走不通。来自马云自己突然头脑发热,快速否定自己昨天的想法?也不太可能。马云思路虽然天马行空、常出奇招,但在涉及全公司的管理架构调整上,他不可能这么轻率。

“被迫力”有可能来自资本。也同样在9月份,阿里巴巴宣布回购雅虎股权的计划全部完成,若干新股东进入。阿里何时上市,怎么个“上”法,是新老股东们最关心的问题。

虎嗅作者葛甲就认为,“从(7个事业群、25个事业部)这两个举措时间点相隔如此之近来看,是因为阿里巴巴整体上市已不可能,之前的7大事业群是为集团IPO所做的失败尝试。在投行和资本方的建议下,阿里巴巴不得不选择另一条道路,再也不提One Company 的伟大构想,而是将业务分拆成更小的单元,利用强势资源带动劣势资源,做出更好看的报表,再择机分波次上市,获得其理想估值。”

何况,让基层的单元更有活力与自主权,也有利于马云加强对集团整个生态的洞察力、穿透力与调控力,这是以“放”为“收”。

引用评论人鲁振旺的话:“阿里横向切分纵向切分,每个业务板块的权限都被分割了,谁也成不了诸侯,分割成25个事业部和九大集群,那么每个集团军(25事业部)甚至每个军区司令(九大大军区)的权限都将缩小,各业务线之间的依赖度增强,集团管控的力量会更强,谁要造反的话,一个手指头就能捏死你,不象过去动静那么大,高!”

总结

回顾了这近20个月阿里的分拆-再分拆的过程,我们能看到阿里什么样的逻辑?为什么阿里要这样折腾?能这样折腾?

-运营驱动的公司

很难想象这种短时间的轮次拆分发生在谷歌、苹果、亚马逊、甚至国内的百度腾讯身上。谷歌苹果或百度腾讯,皆是典型的产品公司,其公司结构由标志性产品维系,一拆没了。而阿里却是由运营驱动的生态性公司,环环相扣,亚生态与亚生态之间相互关联又可独立存活,而且如果不拆分的话,会造成里面枝蔓过多影响效率。固然,亚马逊旗下彼此关联又独立的亚生态,与阿里不无相似之处甚至更复杂,但是如观察人士谢文所说,“亚马逊统一标准化程度、数据结构更成熟”, 这保证它内部运转能更流畅有效。其次,为什么阿里要拆多次,跟“人事”肯定不无关系。

-对人的关注超过对事情的关注

“人为重、事为先”,这是柳传志的名言,也反映出中国文化与管理的典型一面。马云虽没直接重复过这句话,但他洞察与驾驭人性的一面,一点都不输于他洞察与驾驭业务的一面,甚至还占上风。阿里快速长大、不停分拆,不可能全由业务或资本而起。

虽然马云对着媒体一再否认他(面对资本与团队)不缺安全感(因为明摆着此刻无人可替代他坐在阿里巴巴CEO位置上),但是,以下逻辑是成立的:如果他先天没能以股权控制阿里,那么他需要时刻检视的就是在价值观与管理层面,他的下属们是否还与他在一起,他是否真的还掌控着这家公司——从价值观到生态走向。为此,他不断向他们敲打价值观、不断调整队形与他们手中权力来确保这一点。马云欣赏毛泽东那句话:“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阿里之强大,经得起

25个事业部,必不可能都成活,能跟着阿里走向上市。拆分是为了赛马,在赌哪块业务单元能长出大树来,长不出来的,就关了停了合了。这有两个含意:1、未来可见时期内,阿里还会有新的分合动作;2、阿里生态与资本已足够强大,完全经得起这样的试错成本。想想,有几家大公司还能像阿里这样两年内变故与折腾不断(从资本到管理到业务到人力),还能保持主业高速的营收与利润增长?分拆来分拆去,阿里业务没受影响,马云的控制力与声望有增无减。真是强。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