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雪和喜茶,终于火星撞地球
2018-11-28 20:01

奈雪和喜茶,终于火星撞地球

奈雪(全名:奈雪の茶)和喜茶终于杠上了,真不算让人惊讶,更应该说是“姗姗来迟”。


作为新派茶饮的两家头部企业,喜茶和奈雪都从深圳发家,虽然初始品类不同,但在日后的发展中,两者的品类出现了重叠。这才有了奈雪创始人彭心前几日的一条朋友圈,以及两家新派茶饮之间的火花:



上面这段话的核心只有一个:喜茶抄袭奈雪。



有趣的来了,喜茶创始人聂云辰并不示弱,直接在该条朋友圈底下进行了回复,总结起来也不复杂:“抄袭之说”十分幼稚,创新不是抢时间占位。


两边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


说抄袭,的确略微有点幼稚了


我们先来看奈雪的“抄袭说”,公众号“咖门(ID:KamenClub)”整理除了一份喜茶和奈雪双方的新品发布历史,分别如下图。




两家在过去的一年时间分别都发布了16款新品,两者都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寻找水果为主要材料的新品。更不要提在2017年末,喜茶还推出了“喜茶热麦”这个品牌,尝试在茶饮门店中卖面包。从这两点来看,从奶盖茶起步的喜茶,的确“踩”进了奈雪的赛道。


反过来从产品看,喜茶最早主打的奶盖茶是一种核心更偏向茶的产品,因为一种奶盖往往可以搭配数种茶。而水果茶的技术含量似乎更高,不同水果与不同茶品的搭配需要不断试验,但主要也只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过程。


整体而言,并不能算一个“壁垒”特别高的品类。


它甚至不如世界上最值钱的秘密配方——可口可乐。可口可乐究竟如何调配极少人知道,但这并不妨碍其他人参考可口可乐的味道去打造一款百事可乐,可口可乐自然是创造力的产物,但这也不妨碍别人开发百事可乐。


更别提水果茶这种本身极其明显的产品了:透明的杯身内水果一眼便知,而茶品通常也是直接从中国传统茗茶中选取,并不难找到对应的品种。


即便最终落实为“抄袭”,也很难获得商业价值层面的补偿。的确是有一点点“幼稚”了。


两大巨头逐渐擦出的“火花”



虽然初始产品品类不同,奈雪和喜茶早早就形成了竞争的“意味”,最典型的就是融资步调。两家在2018年都进行了大额度的融资轮次:奈雪A+轮,亿元以上、喜茶B轮,4亿元。


巨额融资的目的只有一个,扩张。据虎嗅统计和了解:


  • 奈雪全国总店数已达125家;

  • 喜茶全国总店数已经突破130家,今年内计划新开100家(喜茶官方表示无今年开店目标数,只是表达今年的主要目标依然是扩张);


与前几年已经红遍全国、单品牌动辄全国上千家的“街头奶茶店”相比,“奈雪”、“喜茶”选择的都可以称为“新派茶饮”中的重模式。对应的是更高的客单价、更大的销售量、还有更高的坪效追求。


就目前而言,两家并没有全部公开年度的营收数字。其中“奈雪”曾在2017年透露自己单店平均营收已过10万元,换算过来整体年收入大致为6亿元。而喜茶的坪效据说最高,整体营收比奈雪还高。


两者其实都是在2016年前后爆发,通过重新引入了“茶”饮品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都从深圳发迹。深圳平均年龄年轻、同时生活水平高、收入高,消费升级的趋势特别明显。但这也让让喜茶和奈雪的实际用户群体比较接近。


而在产品层面,奈雪从最早的特色就是“水果茶+软欧包”,后者实际上是一类被欧洲人拿来当主食吃的面包。“奈雪”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良。保留了两个特点:面包水分较少,能够保存相对较长的时间;面包尺寸较大,间接拉高了面包的单价。


而喜茶一开始主打的主要是奶盖茶,也就是纯正鲜奶打出来的奶油和茶结合。之后逐渐推出了甜品(如焦糖布丁、各种味道的布蕾。),再之后才是水果茶和欧包。而且目前喜茶同时能够销售面包的门店其实仍不多。


至少最开始,喜茶和奈雪还是想避免互相的直接竞争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喜茶和奈雪都被迫面对一个问题:年轻高消费的用户群体,同时也是高“遗忘”的用户,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健忘,而是因为他们往往能够接触到最大量的新品宣传,并因此产生冲动消费。


而这一点在新派茶饮中尤其明显,每次的新品推出往往都能吸引一波老用户尝试,也缓解了对原有产品的厌倦感,也是门店不断扩张中再合适不过的做法。因为无论是喜茶还是奈雪,他们面对的终极问题只有一个——如何持续地吸引用户来我这里消费。来引导消费。


同一条赛道、同一批用户,火花必须有,而且只会越来越多。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